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 书本、数据库、网络搜索,太多的间接经验取代直接经验的今天,回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式的“笨办法”,徐超选择回到现场,重走历史。
那么,这样的方式,是否让他对一个个地点有新的发现?
他犹犹豫豫回答:没什么新发现。
很多人也会问徐超:有什么必要再去呢,你在照片里要获得的信息都在了。
“我想强调的是,古今对比,也是重走摄影师的拍摄之路,而且你还不一定能找到那些地点。但通过重访,重新找视角,你获得的一种现场感、历史感是没有办法比拟的。”
徐超讲了一段在湖州读大学的经历,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
以下为徐超的话——
大学开学不久,我买了单车,学习之余就开始触摸这座要生活四年的城市。新华路是学校去市区的必经之路,奇怪的是,到了临湖桥附近的三岔路口,路名突然由新华路变为环城东路,还是分岔成两条环城东路(往临湖桥那条去市中心,另一条去莲花庄),当时觉得毫无逻辑,明明延伸过去是一条路,却突然换了名字,而且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的路却路名一样,叫环城东路。
另外一个奇怪的地方是,新华路到这个三岔路口是需要爬坡的,我开始以为是因为临湖桥的缘故,爬的是引桥。直到后来才知道,爬坡是因为环城东路陆基高,而之所以高是因为此路是湖州明清罗城的城墙基,新华路是接在了湖州罗城的一个拐角上,所以即便是一条线上,却有两个路名,而一个拐角的两条路,却用一个环城东路路名。
湖州市区的街道七弯八拐,是因为其处于水网密布的太湖之滨,河道自然弯曲,而街道、城墙自然跟着弯曲。
城墙,府衙,街道可以变化,大量的民宅是无法大面积突然更新,而是一代代新陈代谢的。所以传统社会以来,街道的历史肌理还能保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由市镇发展而来的小县城会看上去更“新”,道路规划更“合理”。
城市的历史是层累的,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的,用经济学上的说法,叫“路径依赖”。前代的建设,既可以是历史遗产,也可能是历史包袱,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当然传统的更新是相对缓慢的,比如杭州作为南宋行在的临安府,地面几无遗存,但南宋御街犹在,街道肌理还在。相对于传统社会的城市更新,现代化的更新,使城市脱离了对自身环境的依赖,一个个空降“西化”的城市规划,冲破其由环境发展而来的城市旧躯体,整片整片的更新,河道可以拉直,可以填塞,街道可以合并和新开,但,真的好吗?
感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对本次报道的支持
本版图片由徐超提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