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复玲(左)和社区居民交流(资料照片)。
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苏鸣)1979年初夏的宁波,迎面吹来的海风,仿佛带着不一样的气息。
23岁的俞复玲站在三江口岸边,望着江水行船,隐约在风里感受到蓄势待发的崭新活力。
曾经见证千年荣光、亲历百年屈辱的三江口,繁华依旧。只是,此刻古老的三江口和年轻的俞复玲都不知道,这个小小的内河港口已经无法承载一座城市的雄心壮志。而俞复玲的命运也将与这座城市的发展紧紧相连。
2008年,划船社区举行升旗仪式(资料照片)。
出工厂 进小巷
多年以后,俞复玲依然能够鲜活地回忆起1979年6月1日,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时大家的激动与期待。
当时,宁波流传着一首民谣,“和丰纱厂锭子响,太丰面粉灰烬扬,永耀发电灯笼亮,通利源榨油放炮仗,三支半烟囱可怜相”,道出了当地渴望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
港口开放后,宁波市区几家规模较大的纱厂、布厂开始大规模招收女工。当了3年代课老师的俞复玲踏进国营大昌布厂的大门,成为纺织车间的一名女工。
那一年,俞复玲和身边同龄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进单位”,因为单位里什么都有——稳定的工作,免费的住房,只向职工开放的学校和医院。当时人们认为,“一进单位,这辈子保险了”。
俞复玲没想到的是,她的这份优越感,说没就没了。
1995年,大昌布厂改制,39岁的俞复玲下岗了。
“那真叫手足无措啊!”俞复玲说,在布厂16年,她结婚生子,生活渐渐安定,没想到一夜之间,人生重新充满了未知数。
不服输的俞复玲开始到处找工作,和年轻人一起竞争,做服务员、站柜台、卖电池,直到后来当上一家餐厅的经理,生活才算稳定下来。2001年,俞复玲的大姐将一纸社区工作者招聘表递到她面前。
“做那些婆婆妈妈的事?我不去!”俞复玲一口回绝。“现在的社区和以前不一样了,你考了也不一定考得上,你考上了也不一定做得好。”大姐知道这个妹妹的脾气,用上了激将法。
俞复玲果然“中招”,之后的笔试、面试,丰富的经历和不服输的个性,让她一路过关斩将,从几百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开始了社区干部生涯。
划船社区居民一起包饺子(资料照片)。
大社区 小细节
社区就像一个窗口,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化。
进入新世纪,宁波加快了城市社区的建设步伐,划船社区屡获殊荣。2003年秋天,俞复玲被任命为划船社区党委书记,这个由4个小区合并而来的大社区,困难人口、外来人口多,老年人也多,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这些人很“脆弱”。
“到处都宣传‘12345,有事找政府’,我下岗那么多天,政府怎么还没给我找工作?”一天,俞复玲办公室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进门就指着她的鼻子骂起来。俞复玲不恼,她自己也下过岗,知道那种失落和焦虑。
为及时了解整个社区的情况、满足居民需求,俞复玲带领社工们成立了一个为民活页服务社,将下岗职工信息和收集到的招工信息整理成册。那些年,许多下岗职工通过为民活页服务社找到了工作。2010年,划船社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充分就业社区。
就业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问题,可俞复玲很快发现,更需要改变的是大家的思想观念。
“我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为什么还要交钱?”在走访居民时,俞复玲反复听到这样的抱怨。物业也是叫苦连天:社区太老了,水管说爆就爆,电线说断就断,可物业费收缴率只有30%,开工资都不够,工作人员减少导致服务更加不到位,物业费更是收不上来。
“现代化的社区就需要现代化的管理。”那段日子,俞复玲几乎天天跑楼道进商铺,连续开了7次协调会,最后她想出一个办法,吸纳居委会、住户、物业公司三方党员组成“物居”联合党支部,共同管理物业。2010年底,划船社区物业费收缴率从原来的30%上升到97%。
物业跟上了,小区环境改善了,养老、助残等问题,又成为俞复玲的关注重点。很快,她发现社工不够用。
划船社区有415名退休党员和447名在职党员,俞复玲想方设法把他们组织起来、调动起来。
没多久,社区巡逻队组织起来了。小区的清晨和夜晚,多了一批戴着红袖章认真巡逻的人。接着,“周五帮办”出现了,专门为老年人、无人照顾的重度残疾人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无偿服务。还有“阳光8号”党员志愿服务队、“娘舅大石头”……党员们无私奉献,带动了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截至目前,1万余人的划船社区里,有3000余名注册志愿者。
老先进 新典型
近年来,划船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54项省级以上荣誉。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老先进又成了新典型,不断有单位来取经。但是,在一片叫好声中,俞复玲很冷静,她又有了新任务:随着社会发展,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怎么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社区要持续发展,能不能让企业、学校、专业组织、机构等多方力量参与进来?
“社区治理必须是开放式的,不仅社区居民要参与,全社会都应该参与进来,共同关心社区建设。”俞复玲把目光瞄向了社区周边的企事业单位——
兴光燃气公司定期上门给志愿者培训,给居民上安全课;天音心理咨询所成立话聊室,每月对特殊群体进行心理疏导;远东化工集团承担了社区“路路通”和“周五帮办”两个服务项目……
划船社区,不再只是划船人的社区,这正是俞复玲希望看到的。“我们一直说,众人划桨开大船,只有发动各方力量,划船社区才会越来越好。”俞复玲说,这是她作为社区“大管家”的责任感,更是社区居民在新时代的获得感。
现在,用上了电话、短信、微信,跟居民沟通越来越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俞复玲说:“虽然新手段、新渠道越来越多,但是好的老传统也不能丢。很多时候,挨家挨户上门这种老办法、笨办法还是很管用的。脑子灵光了,手灵巧了,腿也不能‘生锈’。手机屏幕上再周到的服务、再细致的安排,终究比不上面对面的一声问候。”
供图: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馆
宁波市百丈街道划船社区
数据来源:省民政厅
有爱,才是家
40年,镜头对准同一个地方,会定格多少美丽的瞬间?
在属于划船社区的故事里,一定有持续了近30年的“墙门年夜饭”,有举办了16年的“和睦邻里节”,有3000余名志愿者的贴心服务,更有万名居民发自内心的幸福微笑。
40年,镜头飞速扫过所有画面,会看到多少惊喜的变化?
划船社区是一个窗口,我们看到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居民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渐丰盈。在这里,你会看到邻里之间的温情与温暖:少了冷漠、怨气、戾气,多了关爱、奋发、努力。这是40年来你我他共同营造的美好家园,是触目可及、触手可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区是城市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社区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划船社区的蝶变背后,反映了全省广大社区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
俞复玲说,她是幸运的,她见证了社区工作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更重要的是,她在这份工作中发现爱、传递爱,让社区的居民学会爱、得到爱。
没错,社区是有爱的。因为爱,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们聚在一起,你帮我一把,我拉你一下,打破钢筋水泥的桎梏,在新时代诠释“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
有爱,才是家,社区联接千万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