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杭黄两地签下10项合作协议 黄山为何钟情杭州都市圈
2019年01月07日 11:03:39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雅茗 张留

  一列“复兴号”驶过桐庐县富春江特大桥。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沙春江 摄

  杭城出发,考察黄山,朝发夕归。若在以前,不敢想象。

  1月4日,曾经的不可想象,真真切切地变为现实。8时34分赴黄,15时零2分返杭,下班前,杭州市党政代表团成员就已回到办公室。其间,他们不仅与黄山市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座谈,还签下了10项协议。

  毋庸置疑,这是杭黄高铁引发的“时空压缩”效应。而在杭州都市圈扩容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这种效应的产生,远不止于一条铁路,更不止在杭黄之间。

  新年的牵手:

  愿两地再续千年繁华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入钱塘”,短短十四字,将“人间天堂”杭州和“人间仙境”黄山的关系,形容得淋漓透彻。

  当我们站在黄山市屯溪区三江交汇处,从高处俯瞰率水,仿佛能看到江水奔腾几百公里后,流经杭州城时的样子。

  钱塘江各段名随地异,率水,则是最大的源头支流。由率水自西往东,全长588公里的水系,被人们分别唤作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自古以来,这条江情牵皖浙两省,造就了两地经贸文化交流的千年繁华。

  世界各地发展经验说明,都市圈聚集着经济和人口,创造着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迎接都市圈的辐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成为黄山的必然选择;但同饮一江水的杭州,又并非黄山的唯一选择。

  黄山周边,还分布着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但为何黄山独独钟情杭州都市圈?黄山人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情谊,也因为未来。进入新世纪后,两地的经济、文化、交通、民生交流,更是与日俱增、更加密切。

  与此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杭州都市圈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生长出越来越强的向心力。世界级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战略枢纽……新一轮规划定位吸睛十足,越来越多城市谋求融杭共赢。

  早在2015年,杭黄两地签署深化合作协议。据统计,杭州都市圈客商在黄山的企业有近300家、总投资额逾200亿元。《安徽日报》黄山记者站站长吴江海说,黄山在外的20万人口中,有60%在浙创业生活,其中大部分在杭州都市圈。

  当长三角一体化浪潮奔来,寻求加入都市圈的黄山,和正要扩容都市圈的杭州,又于2017年打开一扇新的合作之门。

  2017年10月,黄山一位市领导带队来杭,商讨加入杭州都市圈事宜。同年,“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被黄山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此,黄山融杭按下加速键。

  黄山市旅委主任徐达河说,2018年以来,为推动旅游合作,他们已三次来杭,而杭州也两次赴黄。2018年,黄山融杭议题获得杭嘉湖绍四个都市圈成员一致通过。同年10月25日,黄山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

  “黄山加入杭州都市圈,尤其是杭黄高铁的建成,打通了长三角南翼西进的大通道。”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这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

  视觉中国供图

  别样的旅程:

  看杭州辐射力逐圈外扩

  “作为长三角人,如果只听说过包邮区,而不熟悉长三角一体化,那是他的不对了。”这天,杭黄对接区域合作活动间隙,一位黄山市的代表打趣说道。

  确实,2018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动作频频。高层领导苏州座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挂牌、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相关决定、沪杭甬三市地铁二维码互联互通、最美杭黄高铁开通运营……每一条消息都含金量十足。

  考察活动中,杭州还与黄山签下“1+9”一揽子合作协议,涉及旅游一体化、公共服务协同、生态合作、区域综合交通、农业合作、商务经济合作、产业发展合作等。如在旅游合作上,双方将以杭黄高铁为纽带,将沿途西湖、西溪湿地、千岛湖、绩溪龙川、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黄山、西递宏村等7个5A级景区串珠成链,打造世界级黄金旅游通道。

  其实,早在一年前,双方就开始谋划10项协议了。黄山市发改委总工程师谢一刚对我们说,这次签约就像一场及时雨,必将极大地推动两地的融合发展。

  不论是长三角一体化,还是杭黄合作升级,每一次牵手、每一分关注,都指向同一个课题:

  占全国二十六分之一土地的四省市,已创造出近乎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而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当下和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将如何释放大能量,各省市又将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2018年初,浙江已率先对全省空间格局进行梳理,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被认为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顶层设计。把“四大”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是浙江带给杭州的新思路。

  当我们乘坐杭黄高铁,从杭州主城区出发,经过杭州都市区,再到杭州都市圈,从一个整体到另一个更大的整体,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铁轨,把杭州的辐射力一圈圈外扩。

  看省内:杭州都市区涵盖杭州和绍兴全域,以及安吉、德清、桐乡、海宁,总面积2.9万平方公里。原先,杭州欠缺一条交通大动脉,将西部县市串点成线;如今,杭黄高铁的开通,串起富阳、桐庐、淳安、建德四地,填补了空白。这条铁路的沿线,亦是杭州都市区的西翼,随着通达率提升,将会带动沿线城市发展。

  看省外:杭黄高铁运营前,杭州都市圈迎来10余年来的首次扩容,四市变六市。至此,杭州都市圈不仅完全覆盖杭州都市区,还往浙西延伸覆盖至省内的衢州、省外的黄山,区域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而此前,在向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的辐射上,杭州一直面临断层的尴尬。而今,黄山将成为杭州对省外辐射的新支点。

  一条高铁并非杭州谋划都市区、都市圈发展的全部,但显然,杭州已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找到了清晰的路径。

  城市的交融:

  盼一体化带来叠加效应

  黄山市城市展示馆,是4日考察的其中一站。没想到,这个常规的考察项目,却让杭州市党政代表团啧啧称赞。

  站在360度全屏、4米多高的全景展厅,仅9分钟时间,大家就淋漓尽致地体验了黄山的自然山水和人文美景。“这种穿梭天地的视觉效果令人震撼!杭州也该学学。”一位杭州干部说。

  这种感慨并非空穴来风。黄山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深厚、自然禀赋优越、生态农业突出。而杭州除了是文化名城、旅游胜地,信息经济一马当先,电商产业发达,现代服务业和文创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两地合作,既可优势互补,还可同频共振,产生“1+1>2”的叠加效应。

  此次杭黄签下协议,明确借势杭黄高铁的开通,打造皖浙世界旅游目的地,不仅要延续拓展G20旅游优惠政策,还要打造杭黄世界遗产经典游、“名城—名江—名湖—名山—名村”产品路线。杭州市相关领导认为,这种优势叠加的做法,更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体化是什么?消除行政隔阂,打通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激发融合效应。

  如珠三角佛山制造业的崛起,大多源于香港的资本、技术和市场资讯。同一时期,长三角的昆山,依托上海浦东引进外资,成为上海后花园。

  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各个省份和城市都应重新审视自己,明确优势与短板,找准自身定位,积极参与和服务长三角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俯瞰浙江大地,对内,我省正以“四大”建设行动为主线,推动“八八战略”再深化,不断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而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必须以都市圈建设为载体,挑起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

  马蹄声声催人急。从杭海、杭绍、杭富、杭临城际铁路的推进,到杭州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的开工,都市圈“一盘棋”交通体系加快建成。

  去年,杭州都市圈还宣布,全面推动六大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格局、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的一体化。

  可以预见,这会是一个城市交融、风起云涌的新黄金十年。

  望向长三角,短短一年间,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挂牌运行,G60科创走廊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速。

  一位杭州干部说,杭黄的深度合作,是一体化下杭州的主动与担当,为的是优势互补,要的是叠加效应。

  这种效应,来得比预想的要快。杭黄高铁开通前三天,在某旅游网站,有关黄山、千岛湖及宏村等关键词的搜索量,环比增长210%;元旦小长假期间,杭州往杭黄线发送旅客59386人次;1月5日起,杭黄高铁班次从11趟增至33趟,节假日和高峰期还将增加。

  杭黄两地人员和经济来往,已呈现几何倍数增长。

  黄山市城市展览馆内

  共同的目标:

  打造区域合作的典范

  “当然,杭黄的深度合作只是一个表率。信息、交通、市场的充分联动发展,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条件成熟、恰逢其时。”代表团中,一位长期从事杭州都市圈区域交流合作工作的干部感慨地说。

  的确,长三角的各种合作早已竞相露头。比杭黄深度合作更早一点,沪杭甬三城正式启动地铁刷码互联互通,意味着长三角城市群进入1小时生活圈,智慧出行从单点城市跃向城市群网。

  一条铁路、一张二维码,让长三角西翼县市和东翼三大城市,一改长期以来按行政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而交通先行后,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促进一体化,还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杭州与黄山对接区域合作交流座谈会上,杭州提出建议:共抓新机遇、共抓大通道、共兴大产业、共促大民生、共抓大保护。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认为,杭黄两地面临着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杭黄高铁开通运营带来的种种机遇。对杭州来说,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方式、创新合作机制、提升合作质量,是必然的要求和方向。

  时不我待,双方座谈中,更加清晰的合作蓝图,已扑面而来。

  除了杭黄高铁,杭州方面建议,两地继续加快千黄高速公路、“浙皖1号风景路”、新安江航道综合开发利用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进杭临绩黄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共同打造以高速公路、高铁、航运为重点的立体交通走廊。

  民生福祉上,杭州提议,两地推进教育、文化等优质资源共享,加快公共交通服务一体化,增强两地百姓的获得感。

  双方还约定,将全面深化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让“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这一区域最鲜明的标识。

  杭州与黄山有个共同的目标:打造区域合作的典范。正像黄山市一位领导所言,这种协同谋划、共同建设的做法,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成为新常态。

  考察接近尾声时,杭黄两地领导干部,站在黄山北站候车大厅,热议起一个幸福的未来:设施全网络、产业全链条、民生全卡通、环保全流域。这样的未来,要求两地在异地就医、养老便利、跨省交通结算等方面,比其他地区更先一步探索。

  “签了协议,接下去就要开清单了,来往必将更加频繁。”杭州市发改委负责人说。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姚颖康 摄

  【浙江新闻+】

  杭州都市圈的12年

  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自古以来地缘相近,人缘相亲。2007年5月,杭州都市圈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召开,杭、湖、嘉、绍四座城市,从此有了共同的名字——杭州都市圈,走上了一条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2016年,国家《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规划》公布,杭州都市圈被列入“一核五圈四带”的“五圈”之一,一跃成为国家战略。2017年,杭州都市圈实现生产总值24496亿元,增长7.8%,占全省比重由2016年的46.8%提高到47.3%。

  杭州都市圈的发展,惠及区域内2000多万市民。在这片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市民可以坐诸暨开往杭州的通勤高铁,可以用“杭州通·都市圈德清卡”借公共自行车,可以用本地的医保卡来省城医院看病,可以凭借身份证在都市圈主要景区享受打折优惠……

  截至2017年底,杭州都市圈人均生产总值已跨越10万元大关,达到11.16万元,并全面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班车”,形成了便捷交通圈、经济先行圈、生活幸福圈、智慧都市圈、美丽生态圈。

  2018年,杭州都市圈一省四市变二省六市,安徽的黄山市和浙江的衢州市成为新成员,在全省四大都市区中的龙头地位更加强化。根据杭州都市圈新一轮规划定位,这里要打造世界级大湾区核心增长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战略枢纽、世界一流的东方文化旅游目的地。

  长三角一体化的37年

  关于长三角的概念和范围,一直处于变化和调整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五个主要版本,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

  1982年,“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的设想正式提出,在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成立上海经济区和山西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通知》中,正式确立上海经济区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9个城市。

  随后37年间,长三角一体化主要经历1984年至1988年的上海经济区扩大版、1992年至2008年以苏浙沪16城市为主体形态的长三角城市群版、2008年长三角地区2省1市25城市版、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3省1市26城市版。这26城占全国1/26面积的土地、约1/6的人口,创造出了近乎全国1/4的经济总量,构成了中国最庞大的城市群,成为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进入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驶入快车道。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挂牌,到G60科创走廊上升到长三角区域战略,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审议通过,长三角一体化迈入了深水区。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标签: 杭州;长三角;都市;黄山;一体化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