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专家省级名中医张永华院长和他的睡眠与情志病团队成员。
浙江在线杭州3月16日讯 近日,睡眠研究学会(Sleep Research Society)的官方杂志《睡眠》(SLEEP)发表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生完第一个孩子后,父母长达6年的时间都无法恢复以前的睡眠和作息习惯。
世界睡眠日即将来临,为睡眠困扰的现代人太多了:初创事业的人,焦虑得睡不好;生完孩子,照料宝宝睡不好;人到更年期,内分泌变化睡不好;再加上各种躯体疾病,疼痛等,睡眠质量大打折扣。作为睡眠医学专家,杭州市中医院院长、浙江省名中医张永华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对睡眠有问题的求诊者一定要综合施治,中西医兼顾,心理与药物兼施,并帮助患者重建良好的睡眠习惯,才能保持良好的治疗效果。
照顾宝宝失眠两年
改善睡眠从心理问题入手
精心照顾宝宝是父母的天性,但也不能让自己的睡眠过度“受伤”。
张院长引用一项英美研究机构的调查研究时介绍说,共有4659名初为父母的家庭接受了睡眠调查。其中妈妈的平均年龄约33岁,爸爸的平均年龄约36岁,宝宝出生后,父母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都急剧下降,并在产后3个月达到最低点。相比之下,妈妈受到的影响更大,睡眠时间比孕前平均减少62分钟,爸爸的睡眠时间则减少了13分钟。如果是母乳喂养,那对妈妈睡眠的影响更大。
孩子出生第6年时,父母双方的睡眠持续时间和满意度都还无法完全恢复到孕前的水平,妈妈和爸爸的睡眠时间依然减少20分钟和15分钟。
张院长说,国内虽然没有做过类似的调查,但从中国人对孩子的重视程度来看,父母睡眠受孩子影响的情况可能比欧美还要严重。
他曾经接诊过30岁左右的年轻妈妈小云(化名)。生孩子前,她脑袋沾到枕头就能睡着,一觉睡到天亮,连做梦都不大做;生孩子后,她每天平均只睡三四个小时,持续了整整两年,第二天上班永远是一脸倦容。
第一次就诊,小云是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张医生,不好意思啊,我实在不放心把孩子放在家里,我婆婆她带不好的。你放心,孩子很乖的,不会哭闹的……”一见面,她就噼里啪啦说了一大通开场白,语速极快。
看了这么多年睡眠门诊,张院长从小云踏进诊室开始,他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她不放心老人带孩子,显然是个操心的妈妈。她的语速很快,直接透露了她焦躁不安的情绪。”
他说,孩子的出生确实从客观上改变了患者的睡眠习惯,但更关键的还是她在产后出现了焦虑的情绪,并且没有及时找医生介入。还有一些产后抑郁的妈妈,失眠也往往是她们的症状之一。
“像这样的情况,除了药物治疗,我们医院睡眠障碍团队里精神科、中医科的医生会为这些患者联合会诊,从治疗心理疾病着手,针对他们特定的生活阶段特点,帮助他们调整睡眠方法,甚至在专业人员的直接指导下,通过中医中药等来改善个性、情绪。”张院长说,对这类缺觉的人群,并非给足睡眠时间就可以,而是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病,才能重建好的睡眠模式。
焦虑、失眠引起耳鸣、胃不适
睡眠调理好,症状立刻消
情绪与消化道的关系密切,如果你长期焦虑、失眠,消化道功能都会大大减弱。
50岁的李女士是一家国有企业的高管,她平时工作非常敬业,每天睡觉前她都会把自己的当天的工作总结梳理一下,然后安排一下明天的工作,有的时候想多了,到了凌晨三四点还睁着眼睛。
但是最近这半年来,她发现自己吃不下饭,胃总不舒服,咽喉有异物感,耳朵边嗡嗡作响,还出现了严重的耳鸣。
李女士全面身体检查没查出什么,她辗转来到了张院长的诊室。
在仔细询问了病史,并为李女士作了相关检查后。张院长发现她情绪焦虑,一问,发现她常年被失眠所困,最近情况愈发严重,张院长判断,她是由于长期焦虑情绪引起的睡眠障碍,进而导致了功能性胃肠病、神经性耳鸣。于是建议她先调理起来,先把睡眠搞好。
半个月后,李女士又来复诊了,她告诉张院长,肠胃不舒服的症状已经基本没了,睡觉也好了,耳朵也不响了。
像李女士这样的病人,张院长的门诊几乎每天都能碰到。“睡眠、情绪问题引起的躯体症状,对症治疗的不是后者是前者。更多的因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疾病、睡眠障碍,则要两方面同治,偏一方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据悉,40%以上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伴有失眠,许多心脏病、肿瘤、皮肤病也与睡眠障碍有关,一定要问诊心理医生,从调整睡眠入手,重拾战胜疾病的信心。张永华院长说,焦虑情绪有所缓解,睡眠质量提高,躯体不适的症状也会相应改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