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智造需要人才支撑 职教升级路怎么走
(记者 黄慧仙 李月红 通讯员 方柔嘉 林婧 林香港 骆毅 金旋)
浙江在线3月22日讯“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充足的发展信心。而在此之前,国务院已连续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意味着职业教育正被纳入更宏观的战略视野。
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有力保障。中国制造需要中国技工,浙江智造需要人才支撑,新形势下,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培育技术人才,是“职教调研录”报道下篇关注的焦点。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
校企如何“融”
企业直接入驻 行业协会牵头
“今年开年,园区不少科技小微企业都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比较难招的问题。”长兴县某工业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些企业规模较小时,人员需求并不明显,但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人才紧缺的问题便逐渐凸显。
在春季的浙江招工市场,像长兴企业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企业最大的人力成本,在于人员的流失成本。企业不能到用人的时候才想到招人,‘人才培养前置’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很有必要。”嘉兴技师学院产业互联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网库集团浙江控股公司总经理张良剑说,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尤其是推动建立紧密型校企联合体、利益共同体,正在变得日益重要。
据了解,目前我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包括企业办民营职院、企业在职业院校办二级学院、企业在学校办订单班、校企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等形式。从总体调研情况来看,由于培训成本高、地方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在校企合作中,学校 “一头热”的情况仍然存在。
“派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得腾出生产线,还得派师傅教,既占用厂里的资源,还容易影响到常规生产。如此下来,校企合作就容易遇冷。” 嘉兴市教育局职成教处处长丁海根说。
因此,调动企业积极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走进嘉兴技师学院产业互联网学院试点班,学生们正分别坐在“创意中心”“运营中心”等几间工作室的电脑前上课。课堂连接着的是真实的产业互联网;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管理者、设计者、运营者。嘉兴技师学院副校长张效铭说,近几年,产业互联网学院正在与中国网库集团推进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在实行模块化教学的同时,企业负责人直接入驻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去年“双十一”,试点班的126名学员拿下了1.8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总额,这对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实实在在的鼓舞。
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几座规模不小的产业园引起了记者注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贺星岳告诉记者,学校通过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等“三园区+三基地”建设,将众多企业“搬进”校园,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目前,共有50多家企业入驻学院的园区和基地。
“企业可以在这里享受到场地、设备优惠,职校学生也有了更多就近实习的机会。”浙江创意园总经理张其亮说,学校收取低于市场价的月租金;企业员工可使用学校的餐厅、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学校的各类项目也优先寻求园区内企业合作——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一些小微企业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得到相关政策支持,知名度在本地有了不小的提升。
由点到面,校企合作需要行业的深度参与。在宁波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章敏杰看来,建立由行业协会牵头的校企培训机制,既能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又能为行业人才培养做加法。
在嘉兴,这样的想法正在落地探索,当地组建了由行业组织负责人牵头,行业骨干龙头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与技术专家、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院校管理与教学骨干等组成的行业指导委员会,对职业教育工作流程进行“再造”。
温职院传媒专业学生在实训场地上课。
嘉兴技师学院正在开展技师研修。
人才如何“育”
注重个性发展 培育职业理想
临近毕业,温职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林杨阳似乎没有感受到焦虑。中午时分,他还在和团队成员讨论老年人辅助装置的毕业设计问题。他告诉记者,在去年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上,有十几家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宁波的一家大企业。“大二暑假,我就在瑞安一家喷头企业实习,做工程师助理。”林杨阳说。
对于林杨阳来说,上午学习理论、下午开展实践,已成为三年学习生涯的日常。因为加入了学校的大师工作室,他还经常和团队一起参加机械设计大赛等比赛。记者在工作室看到,一个1米多高的共享单车装置,正是林杨阳和同学共同完成的作品。
林杨阳说,三年学习时间里,理论与实践一直都是连在一起的。动手能力培养起来后,从校园进入企业就“水到渠成”。
嘉兴技师学院校长王雪亘说,职业学校必须强调技能学习的“一万小时定律”,在掌握核心素养、文化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据省教育厅相关统计数据,2018年,浙江有36所高职院校参加了45个大项的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比赛,涉及财经、制造、土建、电子信息、交通运输、旅游、轻纺食品、生化与药品等专业大类。全省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了“校赛选拔,省赛推选,国赛展示”的竞赛体系。
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贺星岳看来,现在市场上出现的“用工荒”,不同于过去普工的“用工荒”,更多的是高技能人才的“用工荒”。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在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的前提下,在专业设置上具备前瞻性和预判性。
走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训研创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中心,一个高大的立体仓储架进入记者视野。材料从架上自动取至托盘,再由小车按照规定路线运送至机械手,再由机械手分配至不同的机床,完成不同的加工任务……
人才要在产业发展中“培”,在实践教学中“养”。温职院机械工程系主任游震洲告诉记者,这条建成于2018年的智能制造生产线,正是根据当下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设置的。本系学生在第四和第五学期会到这里学习操作技能。“人才培养要紧跟形势,学生就业的路子才能更宽。”游震洲说,这些年来,机械工程系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在近期的招聘会上,学生与岗位的供需比达到了1∶69。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加明认为,在职业院校的评价体系中,对“类型”的思考应贯穿在每个教育环节。比如,在人才培养上,本科与高职的区别是,前者更重视理论验证的实验教育,后者侧重于技术积累的实训教育,这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应多建实训室,而不是实验室。“只有从类型上对两种教育加以区别考量,职业教育的发展才会真正走进产业深处,引领产业发展。”陈加明说。
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同样重要。一位省属职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与全球某知名企业合作多年,每年向企业输送10名左右的毕业生,但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的仅一人,“对于年轻人来说,成为一名优秀的能工巧匠正在成为稀缺的职业理想”。
2015年,嘉兴市启动了职业体验中心建设,该中心不仅对职教学生开放,也对嘉兴中小学校开放。“让学生拥有初步的职业认知,对于他们未来择业和精准就业,都很有帮助。”嘉兴市教育局职成教处处长丁海根说。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任君庆也认为,应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求学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师生正在做实验。
教学如何“变”
课程因地制宜 师资双向流动
见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志梅时,她刚从温职院瑞安分院回来。2016年,学校在瑞安成立了二级学院,今年9月,该分院将迎来第一届毕业生。
“汽摩行业是瑞安的老牌产业,二级学院就设置了汽摩零部件制造、阀门设计与制造、汽车电子等十多个特色专业,从而更好地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王志梅说,未来,学校还计划在该学院设置VR专业,助推瑞安产业转型升级。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职业院校要建得“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
温职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姜瑜说,这几年,学校一直在实施毕业生“留温工程”。汽摩零部件制造、阀门设计与制造等专业,都是独具“温州味道”的专业,也是全国独门专业。
“2018届毕业生达到了68%的留温率,而学校招收的学生只有50%来自温州地区。”说起这几年“留温工程”的效果,姜瑜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应用,行业与行业、产业与产业间的衔接、跨界,已表现为一种链式结构。与之相应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也应以链式结构为路径,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职业人才,从而让职业院校逐渐成为复合型、创新型的链式人才库。
除了专业设置的转型,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也需要升级。在汪焰看来,要下大力气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的后备军,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33.2万人,其中,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31.5%,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39.7%。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职业院校在教师聘任上的自主权仍有待放宽,不能让适合授课的技术技能人才因为不符合学历要求而流失。近日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就提供了一个解决方向。
职业教育也要提质升级,浙江各所院校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值得研究与借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