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唐骏垚 王逸群 许雅文)浙江杭州,河南商丘,相聚800多公里的两地,因为一场金融惠农试验产生了化学反应。
近日,商丘市柘城县24岁的辣椒经销户孙孩等到了一个好消息:几个月前申请的一笔贷款,已经获得145万元贷款授信;只要办理开户,这145万元就会划到他账户上。与其他贷款不同,这笔贷款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是通过农产品质押的方式完成。
孙孩成为了第一批由浙江互联网企业“宋小菜”、北京银行杭州分行、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共同合作,直接以农产品作质押申请贷款的农户。对于想要扩大经营却面临资金不足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而为这次农产品质押贷款“背书”的,则是沉淀在“宋小菜”后台的农业大数据以及它的仓储、物流、分销网络。创立于2014年底的“宋小菜”,致力于用“互联网+”赋能农业生产,截至2018年底,业务已覆盖全国近50个城市。
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孙孩这笔农产品质押贷款,就是“宋小菜”“互联网+农业”的一次重要试水。
难题——
无抵押物无信贷档案
农户贷款难
互联网企业、银行、信贷担保公司,三家企业为何会选择联手?说起这段“姻缘”,还要追溯到2017年的“双11”。
那天,安徽的土豆种植大户胡宗龙给“宋小菜”合伙人谢金宇打来求助电话。“一直是我和他对接的,那天电话里,我感受到了他从未有过的焦虑。”现在回忆起那通电话,谢金宇仍记忆犹新。
胡宗龙为何焦虑?“订单从平日的三四千件增长到一万多件,从收货付款到收到货款,中间有10天的时间差,我要投几百万元下去,资金压力太大了。”面对如雪花般飘来的订单,胡宗龙却坐不住了。
每逢收购时节,巨大的资金缺口都会成为他不得不面对的经营难题。没有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也没有信贷档案,收购资金大多依靠自行筹借。但让胡宗龙最头疼的是,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往往费时费力把钱筹到,最好的收购节点却已错过。
最终,“宋小菜”给予了胡宗龙资金上的帮助,帮他渡过了这一难关。
但是,胡宗龙并非孤例。2017年底到2018年初,当“宋小菜”团队去各个城市与供应商对接时,他们发现了一个现象。“谈到第二年发展愿景时,我们说订单要扩大三四倍。我们本以为供应商会很高兴,因为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嘛。但没想到,他们的反馈却惊人一致——做不到,因为钱不够。”“宋小菜”联合创始人张琦告诉记者,公司正处于急速发展阶段,如果合作农户遭遇发展瓶颈,也会影响到“宋小菜”的发展。
如果像给予胡宗龙那样,给予所有遇到问题的合作农户资金帮助,超出了“宋小菜”的能力范围。“我们一开始的想法,是帮他们寻找融资渠道。”为供应商联系了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之后,张琦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绝大多数供应商是农民,没有合适的贷款抵押物;很多农户都是现金交易,没有交易流水,甚至连信用档案都没有;农业是看天吃饭的产业,贷款风险大……就这样,这些供应商被挡在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门外。
就在这时,孙孩找上了门。每年的九十月份是三樱椒种植的尾期。对于孙孩而言,这个季收年卖的品类要大规模储存起来,然后在一年的时间里慢慢销售。与农民交易多靠现金,这就需要很多的流动资金。受限于流动资金,已经运营4年的孙孩却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当时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张琦告诉记者,在多年发展中,“宋小菜”积累了大量蔬菜交易数据。“农户没有信用档案,能不能用这些数据给他们‘背书’?没有抵押物,能不能用存储的蔬菜进行质押?”
但是问题又出来了。“谁来评估蔬菜的价值?遇到问题后,谁来处置蔬菜变现?如何保证仓库内的蔬菜不腐坏、不被偷盗?如何保证蔬菜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反正就是一大堆问题砸过来了。”在张琦的回忆中,当时管理团队咬咬牙,说“我们来做”。
接下来则是漫长的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在多次接洽后,去年中,北京银行杭州分行告诉“宋小菜”,他们愿意进行合作尝试。为了分摊银行的风险,“宋小菜”又与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进行接触。去年第四季度,三家企业围绕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开始了谋划与准备。
破题——
数据共享,辣椒质押获145万元贷款
河南辣椒经销户孙孩,成了三方合作的第一个案例。他们称之为“打样”。
今年2月19日,“宋小菜”、北京银行杭州分行和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工作人员一起奔赴河南省柘城县丁刘村,对孙孩进行下户尽调。
在辣椒加工厂内,孙孩对面坐着“宋小菜”金融、市场等负责人,北京银行杭州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俞斌,以及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业务部高级项目经理张昕。在完成面聊、实地考察等一系列程序后,孙孩在一沓厚厚的文件上依次签下名字。家里的辣椒将作为质押物,为他换来145万元贷款授信。
孙孩贷款,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对于有加工厂的他,为何不走传统融资渠道?
“如果抵押贷款,我手中的房产能贷到最多不超过100万元,民间借贷利率又很高。我手中最值钱的辣椒,一般银行不要,贷款一直是难题。”去年一次偶然机会,孙孩得知可以通过“宋小菜”这一渠道,将农产品质押,申请一笔最高8%利率、500万元额度的贷款;而他则需将辣椒存储在“宋小菜”运营的仓库里作为质押物。
这看似简单的流程,却是一次企业、银行与国资担保公司三方牵手,利用“互联网+”方式破解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一次尝试。
张琦告诉记者,在这次合作中,“宋小菜”用数据对申请农户进行第一道把关,也就是用交易数据作为信用“背书”;还要对申请农户的农产品进行价值评估、仓储监管,以及出现问题后质押物的变现处置等。
“我们还自建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将一些相关的数据向银行和担保公司开放。”张琦所说的数据平台叫“大金主”。在“大金主”后台,记者看到贷款申请人的信息可直接共享,还能实时查看质押农产品在冷库中的情况,以及一些农产品的行情信息等。
作为一家非浙江本土的银行,北京银行杭州分行为何要加入到这场“实验”中?“在科技金融和农业金融领域,我们银行一直是比较乐于尝试一些新业务的。‘宋小菜’本身就是我们的客户。”北京银行杭州分行营业部总经理吴峻说,“在他们提出这个想法后,我们也进行了讨论。因为‘宋小菜’有大数据库和智能仓储监管,让农产品质押成为了一件可操作的事。”
在三方合作中,北京银行杭州分行根据自身的风控体系对申请农户资料进行审核,这包括各种材料的预审、现场面审等,最终确认授信金额。“这段时间,中央释放金融惠农的信号。我们认为农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参与这次尝试,也是对农业金融市场的看好。”吴峻坦言。
为“宋小菜”与北京银行合作“护航”的是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我们的加入,给农户融资增加信用,又分摊了项目80%的风险,给银行吃了定心丸。”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业务部总经理文丽华说。
文丽华说,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信息不对称。“我们一直在探索开展‘大数据+担保’的业务模式,破解农业融资难题。本次与‘宋小菜’、北京银行的合作,就是一次大数据驱动业务的有益尝试。”
孙孩是三方共同合作的首个受益者。在整个环节中,三方通过数据平台完成信息交互、共享数据。
解题——
延伸到上下游
共建生鲜产业新生态
“宋小菜”、省农信担保公司和北京银行杭州分行的三方合作能够成行,这还得归功于“宋小菜”的反向供应链。
自诞生之日起,“宋小菜”就自带光环——其创始人余玲兵曾一手创办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馆,被业界称为“农业里最懂互联网、互联网里最懂农业的人”。
余玲兵说:“小散农贸市场现在约占整个城市蔬菜流通量的70%到80%,有了他们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城市蔬菜需求的总数据。市民爱吃什么菜,爱吃多少,爱吃哪个产地的,都可以通过订单大数据的集合来科学推导。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提前一年向生产基地下单。这就是反向供应链。”
2019年,“宋小菜”计划扩展业务到80个城市;下游小商家用户超过3万人;在全国各地,有一万多名合作农户。在上海市场,它的定装土豆份额接近50%,蒜米超过30%。而反向供应链让供应商和农产品交易互联网化、数据化,“宋小菜”形成了一个基于真实交易的农业大数据库。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农业大数据库,为三方提供了一个合作基础。数据可以为农户信用“背书”,但光有数据还不够。
“宋小菜”还进入了仓储监管领域。他们在山东和河南等供应商集聚地改造了100多个冷库,安装可以24小时视频监控的探头、可以记录温湿度的传感器,并且专门开发新的管理系统、派驻专门人员管理存货、出货。
在三方的设计中,每一位将农产品质押贷款的农户,需要将农产品存储在“宋小菜”的智慧冷库中;每出一车货,都需在“宋小菜”工作人员的监管之下;与此同时,每出一车货,农户就需还上一部分银行贷款。
为合作农户提供金融支撑服务,是“宋小菜”利用“互联网+农业”大数据的一个突破口,但并非全部。
“我们就是一个‘网上勾庄市场’。”2017年,记者第一次采访“宋小菜”时,他们这样定义自己。勾庄市场,是杭州最大的线下蔬菜批发市场。而在今年2月份记者再次采访余玲兵时,他坦言:“到2018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搞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从做蔬菜生产与订单的精准配对开始,现在的“宋小菜”做着做着,已不由自主地延伸到上下游,打通仓储监管、物流调度、供应链金融……
不仅在上游,在产业链下游,“宋小菜”也有拓展。比如去年第四季度,它与海底捞达成合作,为北京的海底捞提供土豆和蒜子的配送服务。
依托真实交易,“宋小菜”积累了买家、卖家、商品、价格、物流、仓储等核心数据。“‘宋小菜’的核心是数据!依托这些数据,我们将与合作伙伴携手,共建中国生鲜产业新生态。”余玲兵说。
而今的“宋小菜”,做着做着,更像一家大数据分析企业。现在,“宋小菜”每个月要向某大型连锁超市提供一份价值不菲的生鲜蔬菜大数据分析报告,用来与该超市蔬菜商品采购价格比对,提升内部管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