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时节。许多人开始筹备着扫墓祭祖。家在本地的,趁此机会阖家团聚,在外地工作生活的,早早地踏上返乡行程。一个传统节日到今天依然焕发着活泼的气息,不断被赋予新鲜的文化内涵,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在国人心中这个节日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说到清明,很多人都会想到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这是关于清明的经典注脚,也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朴素情感。人是有情感的,对自己生活过的土地,对自己父母、祖辈,都有着发乎自然的亲近感,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怀”,或者说不能“忘本”。
季羡林先生年少即离乡求学,到了九十高龄还返乡扫墓,跪在父母坟前,磕头不止。他在《故乡行》一文中写道:“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这是一个耄耋老人的内心独白,又何尝不是每个人的心声?这就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也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每年清明,我都要带儿子返乡扫墓。儿子出生在杭州,老家对他来说就是户口本上的“籍贯”二字。但这两字,足以表明一个人与那一片土地的联系。用儿子的话来讲,杭州是他的家乡,而老家是爸爸的家乡,都是家。但杭州这个家,是他从小就熟悉的地方,而籍贯意义上的家,对他则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认同的过程。
很小的时候,他不习惯老家的环境,有一次哭闹着抱着妈妈说“妈妈,我们回家”。但随着每一年返乡,清明跟着大人扫墓,他逐渐长大了,也逐渐明白了老家对他的意义。每年清明回老家,我们都是从整个村子的祖坟到祖辈的坟这样一路祭拜过来,然后再到另一个地方(我的祖父和父亲的出生地)祭扫,那又是另一个老家了。在路上,我总是像父亲当年那样,一路走着,一路跟儿子讲述上辈人的事情,断断续续,不无重复,但这么一年一年下来,他就这么了解了上代人,也慢慢认同了这片土地。
所以,清明扫墓祭祖并不止于慎终追远,这实际上是在“追远”的过程中回望来时路,是在记忆延续中反思,是对过去的总结,是对当下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这是一个人必要的精神活动。从哲学意义上讲,这是在思考一个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现实的角度而言,这是对既往人生的“复盘”,从中汲取经验和前行的动力。小到一个人如此,一个家庭如此,大到一个民族如此,一个社会如此。有人说,中国人缺乏反思精神,这是大错特错的观点。每年这时候,就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集体沉思的时刻,是一场全民“精神返乡”的时刻。
从这意义上讲,故乡是每个人的精神脐带,清明扫墓是每个人回归初心,站在灵魂生长的地方,再出发。这是一种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是一种延绵不绝的精神传统,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原力”。原力与我们同在。
故乡是每个人的精神脐带,清明扫墓是每个人回归初心,站在灵魂生长的地方,再出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