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叶朗
浙江在线4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重生)4月2日下午,步入北京大学校园办公楼东侧,但见蔡元培先生的雕像,静静伫立在钟亭小丘西侧的草坪上。81岁的叶朗站在雕像前,瞻仰许久后,向这位北大首任校长、情系桑梓的浙江乡贤,郑重地献上了一束菊花。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学科资深教授、博雅讲席教授。1938年生于浙江衢州的他,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承和弘扬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美育思想。几天前,他于北大燕南园56号,接受了我这位老乡记者的采访。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一个北大人,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美育和艺术教育思想。最近,我正在写一本学术回忆录,记录在北大学习、工作60多年来的点点滴滴,亦向蔡元培先生致敬。”他说。
燕园情
对于燕南园56号,记者并不陌生,3年前,曾应约在此拜访叶朗先生。记得当年有句很流行的话:“知名学者不一定住燕南园,但住燕南园的一定是知名学者”。
说来也巧,几次拜访叶朗,都在春天。3月27日下午,先生迎我进他的书房,坐定,倒了一杯龙井茶,开门见山地说:“昨天听说你要来,我特意整理了一份资料,可以节省采访时间,1个小时后我还有事。”
叶朗,名如其人,性格爽朗。与许多功成名就的学者一样,他精于时间管理。午后的阳光很好,透过窗户,照射在先生的脸上。我侧身过去拉上窗帘,无意当中看到窗外盛开的玉兰花。先生非常善解人意地站起身来,引我走向屋外,指着那一院子的花树介绍说:“那是槐树,那是枫树和樱花树,还有牡丹、芍药、白桃花、玉兰花、海棠花……”
自1955年从衢州一中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叶朗已在燕园辛勤耕耘了64个春秋。而令叶朗孜孜不倦的,恰是北大首任校长蔡元培留下的文学和教育遗产。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而这决定了我们用什么去培养、怎么去培养。蔡元培先生鲜明地提出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叶朗说,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轻视人文学科的现象,在很多大学并没得到根本改变。“我们要建世界一流大学,不能没有人文学科。教育资源的使用,要考虑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他对记者说。
事实上,作为在学术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北大资深教授,叶朗一直在为中国人文学科的振兴奔走呼吁。诚如季羡林先生的评价:“叶朗是为北大干事的人。为北大干事,也是为中国学术界干事。”
重提往事,叶朗的话语,总是轻盈、淡泊的。但为在北大成立艺术学院,他曾连续奔走5年,每年写一个报告,不断陈述成立艺术学院的必要性。有人感到不解,便劝他,不如把时间留给自己的学术研究。叶朗则答道:“我头脑中想的是,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对北京大学太重要了。能为此做一点工作,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在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2006年,北大终于宣告成立艺术学院。
美育梦
什么是美学、“美”是什么、自然美、人生境界……打开腾讯课堂,搜索“叶朗”两字,可看到很多“美学原理”慕课。身在北京60余载的他,南方口音依旧鲜明,令人倍感亲切。而这些免费的美育慕课,已通过网络,走出校园,步入寻常百姓家。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具有积极意义。”虽已年逾八旬,但叶朗积极拥抱新生事物,对慕课教学投入大量精力,且乐此不疲。
而早从2009年开始,叶朗每年就不定期地在燕南园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杨振宁、李政道、吴良镛、沈鹏、欧阳中石、潘公凯等著名学者和艺术家,都曾应邀参加沙龙并发表演讲。沙龙规模虽小,但影响越来越大。
若留意相关报道,我们会发现,叶朗无论是在北大同时担任哲学系、宗教学系和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的18年间,还是任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社会职务时,他都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资源,推动北大乃至我国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建设发展。
回顾此生,叶朗用了3个同心圆来概括。
第一个同心圆,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美学、艺术学、人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力求建立一个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有中国色彩的美学体系。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叶朗就面向全校,开设多门美学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他通过编著《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美学史大纲》《美在意象》等原创性的学术著作,来推动美学研究领域的中国化。
尤为称道的是,由叶朗主持出版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一座巨型思想库和资料库。这套文章库共10卷19册,1100万字,是在叶朗出面下,邀请全国30多所大学150多位学者共同编著而成的。
第二个同心圆,是从北大的角度出发,秉承蔡元培先生的美学理念和北京大学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推动和促进北大哲学、人文、艺术等学科的建设。
第三个同心圆,是利用自己担任社会职务的契机,推动整个社会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的建设。比如,叶朗不仅和教育界人士共同推动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还和文化界人士共同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振兴昆曲的计划。
“这3个圆有个共同的圆心,就是继承和弘扬蔡元培先生开创的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重视美学和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引导大学生和民众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去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叶朗说。
家乡事
聊起关于家乡的话题,叶朗显得很动情。他说,因为工作关系,已有好多年没回衢州了。几年前,衢州一中校庆时,他还回去过一趟,也是来去匆匆,只因手头工作实在太多。
两年多前,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的党总支书记鲁玲,曾专程到北大拜访叶朗,向他介绍了该校开展审美教育和融美教育的情况。
菱湖校区的前身是衢师附小,正是叶朗的母校之一。叶朗对该校开展审美教育和融美教育等特色教育活动表示赞赏。这次,叶朗透露说,今年10月,他将专程回衢州祭扫祖坟,并回访母校衢州一中和衢州市实验学校菱湖校区。
美育的种子,早已在故乡的土地萌发。
记者了解到,2017年,教育部曾公布过全国298个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来自衢州市实验学校的美育案就在其中。
走进衢州市实验学校,唐之古城墙、宋之菱湖、明之衢麓讲舍,古迹尚存,遗风犹在。保存下来的建筑古迹,与新的仿古建筑浑然一体,相互辉映。课余时间,学生们常去抚摸城墙,看石碑,或去菱湖边喂鱼,那种美,无需任何语言,便直抵人心。
为学生举办个人画展、专场音乐会,评比“最美学生”“最美老师”,创设美术类的综合性社团……日常教学中,该校更是把美融入学科,通过各种认识美,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活动,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让美流进学生心里。
美育,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要靠心灵的触碰来感受。
一本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今,叶朗想把此生的宝贵经历集结成册。“这会是一本学术回忆录。我很幸运,遇到了从事学术研究的最好时期。”说这句话时,他同时看向了窗外。北京,已是春意盎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