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段话,“你的粉丝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现在,不少政务新媒体的粉丝以百万计。据统计,早在2020年12月,全国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约14万个。在浙江,现有各类党政机关官方账号近4000个,其中“美丽浙江”官方抖音号、“青春浙江”官方微信号粉丝数均超过1000万。
2009年,全国首个官方认证的桃源县政府微博“桃源网”上线,拉开我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的序幕。随后,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纷纷进军政务新媒体领地。
14年过去了,政务新媒体已经成为与专业媒体、自媒体并驾齐驱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政务新媒体该如何摆脱“成长的烦恼”,不断突破、创新?
一
政务新媒体是应运而生的。截至2022年8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亿。
群众在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建设政务新媒体,某种程度就是走到舆论场中搞宣传,把“政府”推到指尖屏端,离人民群众近些、再近些。
不管是日常信息发布,还是政策深度解读,乃至政务舆情及时回应,政务新媒体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不管是转发、跟评、点赞还是拍砖,政务新媒体都激活公众参与传播、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量。比如,2023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网络征集,推出24小时后,浙江发布单篇微信阅读量就达21万,吸引3万人投票参与。
图源:浙江发布
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推进,接受政策咨询、提供各类政务服务甚至信访投诉,政务新媒体的功能愈加立体丰富。如,浙江、广东推出的省内政务服务平台“浙里办”“粤省事”,就打造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数字政府建设标杆。
从长征路上的标语、传单,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布告、通报,再到如今百花齐放的政务新媒体账号,不论宣传动员、信息发布、政务服务的形态和平台如何变化,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从未改变。
二
在遍地开花、高歌猛进的发展过程中,政务新媒体也面临着一些“成长的烦恼”。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六类:
有人开、缺人管,“虎头蛇尾”。有的单位开办官微时,信心满满,摩拳擦掌。一旦长期运作,觉得很累、很麻烦,加上效果不如预期,各方面就懈怠了,特别是应有的审核把关机制也形同虚设。如,2019年,有网民发现,认证为某县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多次发布“测算合婚开财运”的宣传图。当地回应称,该微博长期弃置,2016年疑似被盗号。类似这样的“僵尸”“睡眠”账号,既浪费了行政资源,也对党委、政府形象造成损伤。
有平台、缺运营,“装样子”。有的官微原创内容更新乏力,于是就“注水”拼凑,以转载为主,久而久之,用户粉丝觉得看不看都行,遂果断“取关”。也有一些单位,缺乏专业人员力量,采取外包形式。但承接单位仅仅把工作当成任务项目,随便拉支编辑队伍,发一条算一条,缺乏高质量、有特点的内容,编发的人不用心,用户粉丝自然难走心。
有应对、缺能力,要么“掉链子”,要么“捅篓子”。有的官微缺乏用户思维和服务意识,对用户的信息需要、阅读体验等爱理不理,或者没有完善的处理机制作支撑,不敢直接面对群众和回应群众,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反映的问题等往往含糊其辞、随意应付。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和热点问题回应时,能力不足,出现反应迟钝甚至应对不当情况。
有架子、缺温度,自说自话。有的官微话语表达方式陈旧,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甚至成为一味宣传成绩的平台。不善用网言网语,却出现官话套话,以致“水土不服”引发舆情。曾经某地官微在通报突发事件处置进展情况时,全文243字,结果有220字在讲各级领导如何重视,因此“触雷”,被各方质疑批评。此外,新媒体的灵魂是互动,目前仍有一些官微对评论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或者直接放弃评论区,一关了之,或者只听表扬,容不下批评,甚至建议也不听。网上有句话“无评论,不新闻”,应用到政务新媒体方面,“无互动,不官微”。
某政务微博截图 图源:网络
有渠道、缺精准,效果受限。有的单位“跑马圈地”,在多个平台开设账号,但囿于采编力量限制,采取“一稿批发”模式。其实,每种平台的特性不一样,要采取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如,微博平台适用于政务信息以及重大事件的快速发布和及时更新;微信平台适用于发布内容更加具有深度的政务信息资讯,并承载政府部门单位的部分服务功能;短视频平台则适用于向公众传递更具感染力的生动细节、场景故事。
有任务、缺奖惩,动力不够。有些基层官微,或者用户粉丝量较小的官微,缺乏策划推广手段,粉丝量上不去,吸不住“粉”,破不了“圈”,就选择了“躺平”。个别单位平时不过问官微,一旦惹了祸,就是“小编”的错;一些地方针对政务新媒体的考核指标单一,设置不科学,奖惩不到位,这些都可能导致政务新媒体运营团队主动性不够、创造性缺乏。
以上种种,涉及认识、能力和保障三个层面。政务新媒体看似是一个账号,但远不止一个账号,背后是人心,是立场,是态度,是情感。所以,小编不是小编,平台应有灵魂,微言可见大义。做好政务新媒体,需要直面正视,有啥问题就解决啥问题,综合问题就系统解决。
三
传播如水,以变为不变。守“政”创“新”,才是政务新媒体的永恒之道。
守“政”,就是严守政治立场、政务本位,守好公信力这个生命源。
互联网上,众声喧哗时,突发事件后,热点问题上,网民最期待的是党委政府的权威声音。一字一句、一图一帧,都要尽可能精准回应关切,都要尽可能经得起细看热议。在近年多起社会舆情中,由于政务回应不够充分、到位,导致一波未平、一波再起,值得警醒。
平时发布内容,也要在真实、准确、权威的基础上,亲民情、接地气,增加“含政量”,增强可看度。如,“上海发布”注重微信下方评论互动答疑,单条评论最高点赞达到数万。“代表官方,不打官腔”“因为走心,所以耐看”,努力做好党委政府面向群众的信息窗口、形象窗口与服务窗口,政务新媒体才能正道直行。
如果说公信力是“源”,传播力就是“流”。担得起期待,真正有影响,政务新媒体必须创新传播之道。
有“新”的样子,不能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政务信息可读、可听、可视、可感起来,给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觉。G20杭州峰会期间,网上出现歪曲安保管控措施的谣言段子。浙江连续推出多期“捉谣记”,以“红段子”回应“黑段子”,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针对“汽车后备箱中的红酒被要求每瓶喝一口”的段子,就有评论说:“这真是编段子的没醉,听段子的都要醉了。”
有“新”的能力,敢于在网络大海里游泳弄潮,不断更新工具箱,尝试新平台、新渠道、新方式,努力出新出彩出圈。如,“温州交警”抖音号推出“网红”公安小姐姐,注重以案说法、说理,收获660万粉丝。
有“新”的功能,推出更多有用有温度、可感可及的政务服务,努力成为群众的日常陪伴者、通勤小助理。去年初,一位市民在“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上留言求助,小编火速在留言区回复“电话发我”。短短四个字,让“深圳卫健委”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图源:深圳卫健委
具体到运维层面,可以“瘦身健体”,该关停的关停,该合并的合并,集中精力做强主账号,选派主力军进入主战场。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浙江推进基层政务新媒体规范化,将政府机构账号从8823个清理整合至2577个,形成一县(市、区)一主账号的“1+N”体系。
同时,注重“握指成拳”,搞清楚自己的核心优势在哪里、目标人群是哪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采用机器人写稿,确保地震信息第一时间发布。
再就是“合纵连横”,建立协同联动的政务新媒体矩阵,同频共振壮大主流声音。如,前年,浙江发布联合国家部委官微建立联动传播机制,开展“共同富裕看浙里”活动。
在地球上每个点凿下去,只要足够深,都可能到达地心。移动互联时代,政务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如何守“政”创“新”,答案就在一锹一锹的行动之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