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带本好书回家过年

字体:
—2023—
01/20
09:16:56
2023-01-20 09:16:56 来源:浙江宣传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鲁迅日记里的这一天,他大概会拟好一张书单,借着春节去淘一淘。1913年春节,他曾四逛书市,购书60多册。

  春节是个长假。对多数人而言,奔忙一年,春节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放松,走亲访友是情感的交流,游山玩水是对身心的滋养,大快朵颐是对味蕾的慰藉,让一年绷紧的身心松弛下来。而在众乐之余,我们也可选择片刻的独乐——读读书。

  20日下午,著名作家阿来领衔,“书香迎新 读以致远”TALK SHOW的6位(组)领读者在线上开讲,他们将从自身经历与行业实践出发,与大家共同探索阅读。我们还要向读者报告一个好消息:继第一本《笔墨当随时代》之后,“浙江宣传”的第二本书《与时代肝胆相照》也快要和大家见面了。

  度过三年艰难的疫情时光后,我们的精神世界其实也需要被滋养和治愈。在返乡路上带上一本好书,在春节期间打开一本好书,给这个春节来点不一样的书香年味吧。

  一

  在春节这段热闹时光里安心读书,并非突发奇想,古人早就如此了。

  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的除夕之夜,当大家都在“除夕更阑人不睡”喜迎新岁时,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却静静地独自一人开始读书作诗。这一年,文徵明25岁,他已经习惯了这样日复一日的读书、写字作画。关于这一年的除夕,文徵明自己有诗为证,“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文徵明十多岁时就开始学习书法、绘画,在他90岁那一年,他在写字的过程中突然仙去。这70多年中,他手里的笔从未停顿,除夕读书写字只是他努力的缩影之一。也正是这样的勤奋,让少年时天资平平的文徵明终成一代书画宗师。

  和文徵明一样在春节期间读书的文化名人还有不少,比如陆游在74岁时曾写过一首诗《戊午元日读书至夜分有感》——“傍架讨寻书散乱,倚屏吟啸发鬅鬙”。如此高龄还这样勤奋,这也让陆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又比如宋代的书法大家米芾,在1099年的“元日”,也就是大年初一,在家中反复品读唐太宗的真迹《唐文皇手诏》,突然得到灵感,写下了中国书法历史上灿烂夺目的草书精品《元日帖》。

  而在诗人黄庭坚看来,三日不读书,就觉得自己“言语乏味,面目可憎”。时间如流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为避免“老大徒伤悲”的懊悔,古人便不分春节假日,日夜苦读勤练,才大有收获,终成大器。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纵观人类历史,很多文明半路夭折,唯有中华文明数千年从未中断,正是通过延绵不绝的方块字、声声入耳的读书声,才被一代代薪尽火传。虽然,中华历史有过秦始皇暴戾至极的焚书坑儒,也有梁元帝愚蠢至极的江陵焚书,但我们祖先对书的情感却一直炽热。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都和书息息相关——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可见中华民族对阅读和书籍的重视。

  二

  那么作为现代人,为什么要在春节读书?无它,志趣尔。

  所谓读书,就是在文字里抵达“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地方,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达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的神思状态。

  在众声喧哗之余,翻开书,摩挲着纸张,细嗅书香,能在斗室之间跨越时空,与古今先贤对话,在方寸之间神游四海,寻觅异域风情。

  古人读书,欧阳修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趣说。只要是书,顺手拈来,就可进入阅读世界,但状态不同,所以读的也有分类,所谓“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而春节我们读书,也可以进入这种无拘无束的自在状态。“红袖添香伴读书”,是温情浪漫;“雪夜闭门读禁书”,是面红耳赤;“夜雨孤灯乱翻书”,是惬意自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是勤勉奋进;“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是钟爱一生。不管如何,有好书陪伴,就是开卷有益。

  不过,不管春节期间读什么书,要想真有收获,不能浮光掠影地看过——必须要下硬功夫,要手到眼到心到。不能真的跟着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那是他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即便才气纵横如苏轼,也是老老实实下硬功夫。苏轼记忆力超群,但为了背诵经典史籍《汉书》,他曾经连续三次抄写《汉书》。最初一段事,他抄文中的三个字作为标记来背诵,之后减到两个字,最后减到一个字,直到滚瓜烂熟,可以轻松背诵全文。

  三

  春节期间,该读怎样的书?读书是很个人的事,开书单容易,要想打动人却很难,因为众口难调。

  不过,笔者稍作建议,如在旅途之中,可看轻松的游记,飞机高铁上翻看下如刘子超的《午夜降临前抵达》、植村直己的《远山在呼唤》等,光看书名,就让人激起“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愿望。

  如在家闲暇度日晒太阳,可看《世说新语》这样的短章,“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也可读读张岱、归有光的明清小品,文字隽永,情真意切。

  如有大把的时间可浪费,可把《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啃上一两卷犒劳自己,这里有真实的中国过往。

  如纯粹想挑战自己的耐性,读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马塞尔·普鲁斯特近似天书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未尝不可。

  习近平总书记是酷爱读书之人。1969年新年刚过,他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不到16岁的他,却随身带着两个沉重的箱子,一路辗转火车、卡车、徒步——箱子里装的满满都是书。插队期间,他听说一位从北京来的知青有《浮士德》,更是徒步30里去借。

  而现在,我们读书不用如此艰难了。网上书城一下单,心仪的图书便唾手可得;一个读书APP,更是能把海量的新书藏在手机里。那种“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读书看书的感人故事已恍如隔世了,现代人更多的是“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那种尴尬状态。

  尽管手机上能随时查阅,非常便捷,但笔者还是建议带本书回家,纸质书更有温度,更有心有灵犀的书香气息,有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既是一种致敬过往岁月的总结沉淀,也是一种探寻未知的重新出发。

  不热爱读书的个体是无知无畏的,不热爱阅读的民族是无趣无望的。到今日,获取知识的渠道虽已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文字才是真正的深度阅读。看书,短短几小时能让你品尝完全不同的人生风景。和古人先贤一样,捧起一本书,沉下心去阅读,对今天的我们同样意义非凡。

  三年的疫情已接近尾声,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日子。星霜荏苒,居诸不息,兔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带一本喜欢的书回家,去迎接崭新的未来。

  而你会带哪一本书踏上归程呢?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