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的经济活跃区块,绕不开两个“三角”:长三角、珠三角。其中,长三角就是人们常说的“包邮区”,是最有活力、开放度最高,也最具创新力的区域之一。
昨天,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召开。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汇聚全省之力,大干“开局之年”,争当落实国家战略使命“弄潮儿”。而就在前几天,国务院批复同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翻开长三角地区同发展、同治理的新一页。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手就开始越拉越紧。经过四年发展,三省一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22.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9万亿元,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持续增强。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
长三角的魅力,源于一个文学意象——“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没有哪块地方,像“江南”这样在文学作品中留下这么多印迹。
据载,“江南”的渊源,可以上溯至春秋吴越争霸之时,甚至上溯至良渚文明时期。千余年来,江南区域各地轮番发力,逐步登上经济、文化之巅。
如,“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以南京为中心的六朝,带动江南首次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宋代,中国的经济开发持续向南推进,并随着政治中心南迁,杭州就此崛起。诗人范成大的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马可波罗游记里的记载,更是让杭州成为中国文人雅士心目中的“理想国”,外国人想象中的“华贵天城”。到了近代,上海成为远东贸易中心和金融重地,被称为“大上海”。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东部沿海发展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长三角“龙头”战略区位更为凸显。随着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长三角曾一度集中了全国外资的一半。“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更是备受瞩目。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长三角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最重要的对外开放前沿,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日益巩固,苏浙跻身全国“挑大梁”的6个经济大省,安徽实现了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式发展,2022年GDP首次跻身全国前十。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三省一市攥指成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努力打造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
从“三足鼎立”到“黄金三角”,始终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心心念念的谋划、亲力亲为的推动。
据《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2年12月,履新浙江不久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调研湖州,就作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判断:“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那么长三角的发展则是中国的最亮点。”
他是这么看的,也是这样倾力布局推进的。在2003年省委、省政府领导的21项调研计划中,“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的合作与发展”被列为第一项,工作负责人一栏里,填的就是习近平。
但当时不少干部对接轨上海心存疑虑。一些城市和部门仍有“无需接轨”的狭隘观念,有“无法接轨”的消极态度,也有“无从接轨”的畏难情绪。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与沪苏两省市相比,各有各的优势和特色,也各有各的短处和不足。”习近平同志说,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就是接轨机遇,接轨发展,接轨国际化和现代化。这一理念部署也作为“八八战略”的第二条写入。
在他的推动下,浙江全省掀起“学沪苏之长,抓解放思想,兴开放之举,促浙江发展”的热潮。长三角省市之间人流、车流、信息流、资金流更加涌动,党政主要领导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2005年12月,首次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西子湖畔召开。2008年,座谈会首次邀请安徽参加,两省一市变三省一市。
不仅有顶层的设计谋划,更有具体的项目抓手。比如,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进一步促进了苏浙沪经济圈的发展。再比如,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先后三次到嘉善调研视察,亲自指导接轨上海的具体工作,为当地干部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三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版图上重要的一块。
目前全球有六大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中国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代表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比拼。
放眼国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的区域重大战略有5个: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其中,长三角区位居中,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16%的人口和1/4的生产总值,作用举足轻重。
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人文相近的长三角,如今更是由“包邮区”成了“一家亲”,走向“一体化”。
比如,2020年,浙江省外流入人口规模位居首位的省份是安徽,达到313.9万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G60科创走廊、杭黄生态廊道等加速建设。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蚌埠等相继加入“南京都市圈”,“徽京”作为南京的绰号更加名副其实。长三角1600多个文旅场所支持“民生一卡通”,138项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座城市跨省通办,等等。
2022年11月30日,通苏嘉甬高铁浙江段和江苏段宣布开工。这可以说是一条“超级铁路”。通过“轨道上的长三角”,三省一市重要城市之间实现高铁“1小时交通圈”,在一个城市生活、在另一个城市工作,在这个省份上班、在隔壁省份度周末,已经变成现实。
四
“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事关百年大计,绝非一日之功,三省一市需要聚焦聚力实现“1+1+1+1>4”。笔者以为,有以下四点值得思考。
如何合力铸造“世界名剑”?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长三角区域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等诸多优势。加强科技协同,抢占战略前沿C位,是使命所在。比如,上海张江与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沪苏浙皖国家实验室资源共享,大科学装置合作布局,携手打造长三角科创产业共同体。要想“百舸争流”,一方面自然要发挥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科研资源、人才优势,一方面也要强化上海、皖南、皖北、苏南、苏北、浙南、浙北的地区联系和创新关联。
如何借力数字加速融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统一或重构,搞好5G、算力、人工智能等数字“新基建”“软基建”,不断迈向长三角数字文明。当前,浙江依托数字先行优势,牵头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统筹布局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等数字基础设施。
如何避免“极化”问题?区域协同发展是关键。比如,以上海为龙头,发挥其核心带动作用;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发展的目的,最终是要让长三角的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如何激活文化资源?长三角共同拥有江南文化的基因,无论海派徽派、吴风越韵,都有着崇文、重商、进取、风雅的价值追求。推进一体化发展,除了科技协同、产业互融,更要激发文化的黏合力和驱动力,以打造一个活力四射、魅力满满的长三角。
长江奔腾,江海激荡。共饮一江水的长三角,正挺立潮头,向着星辰大海进发。“黄金三角”无限可能,我们一起期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