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小众”歌剧如何“圈粉”大众

字体:
—2023—
05/24
09:19:00
2023-05-24 09:19:00 来源:浙江宣传

  你看过歌剧吗?在很多人看来,歌剧是一门遥远且陌生的高雅艺术。殊不知,不少耳熟能详的旋律,都出自于歌剧。比如,《白毛女》里的《北风吹》,《小二黑结婚》里的《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前不久,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在杭州开幕。这一艺术盛会三年一届,今年首次落地浙江。半个多月里,来自全国的24部优秀歌剧在杭州、嘉兴两地集中上演,为观众献上一场场高水准的视听盛宴。

  借由这一盛典,我们来探讨:歌剧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中国歌剧有哪些特点?歌剧未来的发展又该往何处去?

  一

  很多人可能对歌剧感到陌生。事实上,作为西方舶来品,歌剧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已有一个多世纪。

  有句话叫“众口传唱‘北风吹’,处处皆闻‘洪湖水’,哪个不知‘刘三姐’,谁家不吟‘红梅赞’”,说的正是中国歌剧史上的几部经典,其中《洪湖水浪打浪》来自歌剧《洪湖赤卫队》,《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80后、90后都能哼上几句的歌曲《小草》,其实也出自歌剧《芳草心》。

  有别于其他剧种,歌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音乐。音乐在歌剧中起绝对主导作用,每一句台词、每一次心理变化、每一次剧情转变,都要通过歌唱和音乐表现出来。我们印象中的经典歌剧,就是这样的“无对白”表演,演员一开嗓,往往就要从头唱到尾。

  歌剧更追求音乐本身的纯粹,主打的就是一个“好好听歌”。从明朗抒情的咏叹调到富有立体感的重唱,再到极具氛围感的乐队伴奏、丰富多样的独唱和合唱,起承转合里,观众仿佛沉浸于一个如万花筒般绚烂的“音乐世界”,流连忘返。

  以音乐为主线,音符串联起的除了极致的听觉享受外,还有舞台上各具特色的艺术元素。专业人士曾评价歌剧,“这或许是人类各种艺术形式中最具野心的一种”。它需要调动诗人、音乐家、设计师、编舞者等一群人的“集体智慧”,才能创造出融音乐与诗歌、戏剧表演、舞蹈、视觉美术等为一体的全面艺术。

  就像这次歌剧节,疲劳勤奋的创业青年,或许可以从落日光辉中的《漂泊的荷兰人》里得到治愈;如果有一个下课的女学生,蹬着单车赶去看一场《李清照》,这将成为她青葱岁月里一段难忘的回忆……

  歌剧将歌唱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也带来思考:人类为什么喜欢歌唱?这份热爱,或许是源自天性。歌剧里藏着生活的哲学。在小小的舞台上引吭高歌,那会让人拥有忘记悲伤、拥抱幸福的力量。

  二

  经历岁月的淘洗,中国歌剧已经淡化了西洋歌剧的面貌,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诞生了一部部“中国味”“中国范”十足的剧目。可以说,中国歌剧具有独特的中国气韵,突出体现在三个维度。

  第一重韵,源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数千年的悠久文化是中国歌剧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像歌剧《白毛女》,就继承了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广泛吸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以及地方戏小调,将中国民间丝弦乐、中国戏曲打击乐与西洋管弦乐相结合,形成了颇具辨识度的自身风格。

  本届歌剧节19部新创剧目中,有7部是“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边城》《侨批》《李清照》《孔子传》等都取材自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

  第二重韵,在于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笔墨当随时代,歌剧亦是如此。像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就是聂耳与田汉在家国忧患之际发出的人民宣言,在当时激发了华夏儿女极大的抗日热情。之后,在主题曲《前进歌》的基础上,聂耳还创作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

  发展到今天,歌剧的题材不断拓展。以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一江清水向东流》、塑造“两弹一星”科学家群像的《青春铸剑221》、描写川藏公路建设者的《康定情歌》……在每一个重要的时代坐标上,中国歌剧从未缺席。

  第三重韵,生发于积极与世界接轨的胸怀。不少经典歌剧,早已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一座重要桥梁。20世纪中期,欧洲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很大程度就源于歌剧《图兰朵》的风行。剧中插曲《茉莉花》更是风靡全世界,一度成为全球最为熟知的中国民歌。

  1992年,中国歌剧《原野》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首演取得巨大成功。当音乐终止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欢呼。美国媒体评价“这是20世纪末叶歌剧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此后,《木兰诗篇》《赵氏孤儿》等也走出国门、打包出海,成为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窗口,将东方韵味传递到世界。

  三

  不可否认,歌剧发展至今仍然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艺术门类。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更加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变得强烈。

  有统计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地,每年公演的中外歌剧和举办的相关活动就有百余场;“后疫情时代”,国内其他城市里,歌剧类的演出也正在加速复苏。本次歌剧节期间,《茶花女》《小二黑结婚》等剧目,也得到了大家的热捧。

  歌剧大师安东尼奥·帕帕诺曾说:“歌剧不只是给精英和富贵阶层欣赏的艺术,歌剧需要走进千家万户。”作为一项在很多人眼里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如何让更多本土观众接受并买单?笔者认为,眼下,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拓展艺术普及的可能性。艺术本没有高低之分。虽然由于客观原因,不同艺术形式、种类的欣赏要求不同,造成审美价值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将艺术与普通大众简单粗暴地对立甚至割裂开来,人为地给艺术划分“三六九等”。

  据新华社报道,2004年浙江承办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一位银发老人牵着一名稚气的小女孩,共同敲响了开幕的大锣。这一设计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敲定,就是为了充分体现艺术节“人民的节日”这一宗旨。

  艺术是点亮生活的一道光,相关部门和文艺工作者要做的,就是为更多人打开让光透进来的这扇“窗户”,通过降低票价、推动演出常态化、组织巡演展演等,把观众吸引进剧院,让更多优秀歌剧拥有被大众了解的机会。

  比如,消解无形存在的距离感。歌剧之所以让人“望而却步”,一部分原因是与现实生活离得远,“不了解所以不感兴趣”“看不懂也欣赏不来”。

  要撕掉这样的标签,一方面,可以从创作端出发,在题材选择、剧情设计、音乐表达上进行更多本土化转化,像歌剧《西施》《赵氏孤儿》《长征》等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都是成功案例;另一方面,不妨大胆尝试多元宣传推介手段。近年来,歌剧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受欢迎度“直线上升”,宣推功不可没。

  还比如,创新思路打造艺术品牌。一个可以参照的对象是乌镇戏剧节。连续举办九届,乌镇戏剧节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戏剧嘉年华,每年开票即秒光,很多人“打飞的”也要赶来看戏。品牌立起来了,受众黏性也在这“一年一会”中不断提升。

  本届歌剧节引起了不少观众热火朝天的讨论,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甚至有网友制定了“观演攻略”。在常规的演出之外,或许还可以考虑穿插设置更多有趣的环节,如艺术讲座、歌剧进校园等不同单元,让不同受众人群建立起与歌剧发生联系的纽带,让歌剧节的品牌随着歌声更加深入人心。

  歌剧《红船》中有一节唱段,名为《启航,驶向远方吧》。只要找到“正确打开方式”,歌剧必将觅得更多知音,从相识到亲近,一同奔向灿烂的明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