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海丝之路“链接”了什么

字体:
—2023—
06/30
08:54:02
2023-06-30 08:54:02 来源:浙江宣传

  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明州,也就是如今的宁波,成为过“舆论焦点”。

  这年的一天,奉宋徽宗之命出访高丽国的使节,登上了在明州造的“万斛神舟”,浩浩荡荡向海外驶去。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其“巍如山岳,浮动波上”,到达高丽后,引来“倾国耸观,欢呼嘉叹”。这艘北宋“神舟”,科技含量很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900年后的今天,2023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在宁波开幕,广州、泉州、北海等海丝“活化石”城市在宁波首次齐聚。今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10周年。我们借博览会召开之机来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究竟“链接”了什么?流淌千年的“海丝”基因又该怎样“活”起来?

  一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说的是西汉时期有使臣沿着这条线路出使并返回。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明初达到鼎盛,是连接东西方,实现人员往来、各方交流的重要海上动脉。它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起始,穿越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跨印度洋,进入波斯湾、红海,远达西亚和非洲东岸。

  虽然在漫长岁月中,海上丝绸之路曾因各种原因历经兴衰更迭,但它承载的价值,始终是清晰的、多元的。

  比如,见证中外贸易繁盛。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出海”的商品不仅有丝绸,还有瓷器、茶叶等“拳头产品”。同时,商人们又换回珊瑚、象牙、玛瑙、水晶、香料等“洋货”。

  文物是见证海丝繁华的“活化石”。2007年,我国打开了一个在海底沉睡了800余载的“盲盒”——“南海一号”。这是一艘满载18万余件珍宝的南宋沉船,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这艘船,印证了南宋时期海丝之路船载货物的丰富、远洋贸易的繁盛。

  比如,促进中西文化碰撞。文化产品经海丝之路抵达大洋彼岸,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比如,18世纪的欧洲,曾一度掀起“中国风”,罗马的贵族妇女,都以穿上丝绸做的“中国货”为荣。同时,西方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也由此传入中国。

  许多中外旅行家往来于海丝之路,他们的游记让素未谋面的人们彼此之间增进了解。比如,被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的汪大渊记录了自己到亚洲、非洲、澳洲等地的许多海丝沿线国家的所见所闻,著成《岛夷志略》一书,流传至今;摩洛哥的伊本・白图泰游历了泉州、广州、杭州等地,他的游记也成为后人了解14世纪的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宝库。

  比如,彰显古时和平外交。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只200多艘,人数27000余人,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就了明朝时期的“麒麟外交”。这不仅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以诚相待的理念。海丝之路,也当之无愧是一条和平之路。

1.png

  在广东阳江海陵岛拍摄的“南海一号”船体上嵌入的瓷器 图源:新华社

  二

  海上丝绸之路“链接”着沿线国家的市场,见证了世界经贸的风云变幻,让各种文化不断接触、碰撞与融合。观照古今,海丝之路的繁盛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其一,海丝之路能历经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为这条大通道提供了繁荣在古时、复兴在今朝的底气。

  我们以瓷器文化为例来说说。瓷器,一直是古代经济贸易的主力军。元代海外贸易财富中,有1/3以上由瓷器创造,因为除了中国,当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制造出可以相媲美的瓷器。再看如今,中国千年窑火不熄,中国瓷器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海丝之路”又被称作“瓷器之路”。

  其二,海丝之路焕发新光彩是一个具有变革性、时代性的命题,它既是一条深邃的历史之路,更是一条通向未来的希望之路。

  古海丝之路在唐宋时期发展至巅峰,与当时出海方式的变革密切相关。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出北极星距离地平线的高度,得出了“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的结论,被应用于航海。今天,我们拿什么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注入时代新内涵、让它绽放新光彩?众所周知,在海上航行,找到正确的方向和行进的路线至关重要。集思广益、坚定不移地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始终是共同努力的目标。

  其三,海丝之路繁茂,须凭借向上向外开拓的劲头。海洋是连接世界、促进发展的纽带。漂洋过海“走出去”,在强调风险的同时,更要具有开拓精神,创造出各种可能,不仅如此,各方还需协同努力,否则将错失良机。

  正如有人说,出海打鱼的人很清楚,水深、浪急、风大的地方,往往能出好鱼,只在海边溜达躲避风险,那一定是捞不到好东西的。

  丝路漫漫,先辈们跨越山海的壮举,早就深深镌刻在了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记忆中。今天,当更多历史遗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当时代呼唤各国携手合作续写海丝之路新篇章,我们有必要拿出更大的行动力和创造力,书写更多新的实践。

2.jpg

  南宋《舆地图》是古代中国最早绘出我国陆地和海洋交通路线的地图

  三

  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积淀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这是其穿越时光而“不老”的秘诀,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高质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命题。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规则打通才能“蒸蒸日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互联互通是一条规则之路,多一些协调合作,少一些规则障碍,我们的物流就会更畅通、交往就会更便捷。”可见,联动和协调沿线国家的政策、制度、规章,建立完善争端解决机制,是建设“海丝”的重头戏。

  比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语境”,让海丝沿线国家有了更多共同话题,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又如,海丝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可以利用国际金融、贸易和专业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尝试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促成更多经贸合作。

  文化沟通才能“心心相融”。海丝之路,以丝绸、瓷器等贸易为开端,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货物贸易。有人说,海丝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彼此的文化交流。如何继续促进我们同海丝沿线国家在教育、旅游、艺术等方面的人文交流,是当下海丝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比如,泉州借“海丝”申遗成功,打响了“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文旅品牌,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发酵”;再如,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历史“景深”也随之不断开阔、丰盈。

  数字联通才能“源源不断”。古海丝之路卖出的是“老三样”,即丝绸、茶叶、瓷器。而时至今日,数字海丝之路成为一大新亮点。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将有效弥补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数字鸿沟”,增进贸易发展,推动文化交流。

  比如,宁波开发“中东欧商品进口通关一件事”多跨场景应用,衔接了准入审批、申报通关等73个功能,将分割的进口流程融合为一个网上办事窗口,实现一网通办。这一应用,或将为海丝贸易带来指数级增长。

  向海而生,向海图强。我们的先辈,曾在惊涛骇浪中探索一条条通向远方的航路,打开了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交流的新窗口,让世界因此有了新的“朋友圈”。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头连着此岸,那头牵着彼岸;一端通着历史,另一端延伸向未来。今后,这条海航大通道还将带来什么样的想象?我们期待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