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网络流行语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字体:
—2023—
06/30
08:55:03
2023-06-30 08:55:03 来源:浙江宣传

  “我真的会谢”“栓Q”“瑞思拜”……这些话,你读懂了吗?

  在今日,想要行走“网络江湖”,不懂几句网络流行语恐怕寸步难行。从在线聊天到发帖评论乃至直播互动,网络流行语已经全方位渗入网民在线活动,成为当代社会沟通交往的“必修课”。

  网络流行语通常以字母缩写、谐音词、变体字、指代等形式来表达特定含义。对此,有人担心造成语言异化,也有人认为是正常的语言创造。

  今天,笔者想“挖一挖”,网络流行语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前世今生,我们又需要关注些什么?

  一

  互联网是文化传播最好的载体之一。在网络文化图景当中,网络流行语无疑是鲜活又接地气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每一位网民,都可谓是其中的“造词工人”和“传播中介”。

  或来源于文艺作品,或来源于新闻事件,或来源于社交媒体,某一个词语或短句,经由网民在重复模仿之下的多维立体式传播,就成为了分享生活、表达观点的重要语言载体。近年来,直播行业和短视频的兴起,更为网络流行语的快速生成和规模扩散提供了广阔空间。

  网络流行语形式多样,大都具有语言简洁抽象、内涵直截了当的特点。因互动频率高、扩散效能强,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创新:

  有的以符号或字母为基础。世界上最早的网络流行语就是如此,198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创造了笑脸符号“:-)”。从20年前的“MM”“GG”“886”到今天的“yyds”“xswl”“u1s1”等,不少流行语都极其简洁地使用字母缩写或者谐音拼写,成为特定群体的“圈层化语言”。

  有的在语义上进行延伸。“语言高手在民间”,网络流行语跳出语言学赋予文字的特定语言内涵,创新了中文表达的含义,制造出一批新词。比如“给力”“逆袭”“潜水”等等,都在中文汉字原义之外,形成了另类网络内涵,甚至逐渐走入词典、变为日常用语。

  有的从事件或话题中衍生。大部分网络流行语往往起源于网络或社会事件,经由网民“玩梗”而不断扩散开来。这类流行语从语义上虽可以理解,但倘若不了解背后的事件或话题,就不能掌握完整含义。比如,最早来源于某电视节目主人公的一句“真香”,现在意思是先前下定决心不做某事、后来又自行反悔,脱离了原本语义。

  二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网络流行语在悄然之间通过网络沟通和现实沟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微改造”着这个世界。

  比如,它们反映了时代特征,也形成了集体记忆。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变化,更是时代发展的体现。网络流行语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这个时代多元传播的表现。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交流平台的先后出现和流行,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人都有麦克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新型传播格局。

  不断变化的网络流行语,浓缩了一代又一代网民的群体记忆。每一个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都以“微叙事”的方式建构了一段集体记忆。80后不了解什么是“记得回踩”,正如90后也读不懂什么是“求扩列”“躺列”,流行语早已纳入时代印记、成为群体专属。

  比如,它们表达了社会情绪,也建构着民间话语体系。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面对现实生活环境,网民往往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情绪、传递情感,寻找共鸣和认同。不论是“小镇做题家”还是“打工人”,都是在表达对当下处境的群体感受,寻找与同类人的情感共鸣。

  同时,互联网构建起一个新的公共话语空间,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都可以在其中对社会环境和社会价值发声,带来了民间话语权的崛起。比如近来关于“孔乙己文学”的相关热议,最初就来自于网友一句“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在广泛传播之下引发社会对于青年心态、就业压力等更深入的探讨。

  另一方面,小部分网络流行语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主流表达,助长了群体对立。网络流行语符合当下娱乐化、碎片化的传播特征,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迅速进入个体语库,活跃了网络生态。

  长期使用这些语言,也可能导致当代人表达能力退化,干扰未成年人用语。如今一些五六岁的孩子,张口闭口是“老铁”“老六”“大聪明”等网络流行语,值得深思。一些流行语存在着语法错误等现象,其中有些还不免低俗、粗鄙,拉低了现代汉语词汇的下限。

  小部分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还被用于“贴标签”“划圈子”等,多少助长了群体之间的对立,加重了网络空间的戾气。比如在女性议题下,当前网络舆论场争论不少,一些女性网民会称部分男性为“普信男”,而一些男性网民则会反击部分女性为“小仙女”。这些流行语在微博评论区、豆瓣小组讨论中频频出现,一旦话题点燃情绪,“标签”就会满天飞。

  此外,个别网络流行语甚至还具有抵制主流意识形态、消解主流价值观等消极作用。

  三

  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剑用得不好,或将在无形之中对网络文化乃至社会文化产生影响,甚至影响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合理规范、有序引导,乃是推动网络流行语长期良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那些消极乃至不良的网络流行语,相关部门要及时“亮剑”,借助语义分析等新技术,加以适当的引导与规范,不能让变了味的网络流行语肆意横行;对于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流行语,可以鼓励使用。此外,笔者还有三点想法。

  多主动创造正能量流行语。官方和主流媒体在用语方面扮演着“文化向导”的角色,需要主动贴近网络文化生态,抢占网络话语体系高地,多创造“声入人心”的正面流行语。在这方面,近些年来主流媒体正有意识地使用“网言网语”,创造了一批如“大白”“逆行者”等充满社会正能量的流行语,受到大众欢迎。

  多有意识筛选优化流行语。语言有自我净化的功能,网络流行语必须接地气、有品味,否则只能行而不远。一些违反公序良俗的负面流行语出现时,相关部门和平台要及时监管,对发布、使用相关负面流行语的网民进行提示,情节严重的内容可酌情删除。同时,新闻报道、教科书等也应带头示范,使用规范语言,抵制低俗网语。

  多关注解决背后的社会问题。从现象回归本质,将网络流行语放在网民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背景下来观察,关注背后的网民情绪和社会心理,并加以精准施策。比如针对“内卷”“躺平”等流行语,聚焦青年群体发展的现实困境,在就业帮扶、劳动保障、住房供给等方面,为其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

  不论是稍纵即逝抑或是历久弥新,每一句网络流行语,都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思考。毕竟,选择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氛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