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只此敦煌

字体:
—2023—
07/16
14:56:22
2023-07-16 14:56:22 来源:浙江宣传

  暑期来临,各地旅游旺季如约而至。近日,“敦煌又‘堵骆驼’了”的词条冲上热搜,网友笑称:“这是丝绸之路盛况再现!”

  有人说,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莫高窟的信仰,看沙与泉的厮守,看春风不度的玉门关,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看曾经的汉唐遗风……

  近期,“2023丝绸之路周”拉开帷幕,配套展览“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也来到了杭州。这次的敦煌展,展出了敦煌文物100余件,其中包括众多“国宝级”展品。

  在家门口“遇见”敦煌,令人兴奋,也令人好奇:为何世人皆称“只此敦煌”?我们这一代人又该如何保护发展好独一无二的敦煌艺术?今天,穿越大漠黄沙和历史的烟尘,我们一起去探寻。

1.jpg

  “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展览现场 图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一

  123年前的1900年,6月22日深夜,敦煌,一名道士意外挖开了一道有裂缝的墙。微光当中,他看见一个洞窟,再一细看,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知所措。

  他的墓志上记载了所见:“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这就是举世瞩目的莫高窟藏经洞。

  可以说,莫高窟一“面世”就夹杂着喜悦与悲凉。喜的是,尘封千年的宝库得以重现世间,敦煌的神秘面纱也由此被揭开;悲的是,疯狂的“掠夺者”使得其中的很多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被专家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敦煌,为什么会留有如此之多的珍贵文物?此后,东西方学者又为何竞相研究,甚至形成了一门“敦煌学”?

  这就要从这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说起了。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莫高窟和汉长城重要关隘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阳关可谓中国最早的“海关”,“诗佛”王维曾留下“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

  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丝路自长安始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敦煌作为中西交通中转站和西域门户,据丝绸古道要冲,成为咽喉锁钥。

  在贸易繁盛的年代,“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

  汉代以后,敦煌文化在凝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不断吸收各地域和民族的文明成果,与古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等长期交流融汇。

  以此为背景,在敦煌发现浩如烟海的珍贵文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2.jpg

  游客骑着骆驼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 图源:新华社

  二

  古往今来,世事几经浮沉,可敦煌的漫漫黄沙,始终陪伴着辉煌与深邃的文明,也让无数人心向往之。

  世人对敦煌的爱,最直接地体现在对它的命名当中。东汉应邵注《汉书》时,将其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也就是盛大辉煌、繁荣昌盛的意思。敦煌之美,到底意蕴几何?

  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苍茫壮阔的塞上风光。大漠戈壁苍茫无垠,湖泊绿洲镶嵌其间,丝路驼铃声声入耳,时而出现的海市蜃楼幻景,更增添一抹奇幻神秘的色彩。

  “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相依相偎了千年的鸣沙山和月牙泉,是独属于西北的浪漫。清风吹拂,胡杨林沙沙作响,仿佛在与灿烂悠远的历史展开美妙的对话。

  美妙瑰丽的石窟艺术,震撼人心。在敦煌,古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凿窟、造殿、塑像、绘制壁画,最终形成了莫高窟,因而莫高窟被称为“大漠里的美术馆”。

  由于西接西域,敦煌壁画也出现了许多富有西域特色的人物形象及服饰特征,其线条、色彩、纹饰之美,令人心醉。余秋雨曾感叹:“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蔚为大观的文物,展现敦煌文化的精彩绝伦。有诗人吟说,“插架森森多于笋,世上何曾见唐本”。唐人书法过去只在碑刻中出现,敦煌写卷却让南北朝及唐、五代、宋的书法重现。

  除了6万卷的写本,绢画、挂幡、刺绣等前所未见的艺术品也让人赞叹不已。此外,《敦煌曲谱》等更是千古绝唱。

  让人感动与钦佩的,还有敦煌守护人的坚守。敦煌曾历经劫波,而一代代“敦煌守护人”无私无畏、用心用情,燃烧青春和热血,守护着他们心中的至宝。

  1935年,巴黎塞纳河畔,一位来自杭州的青年画家在旧书摊被《敦煌图录》大大震撼。8年后,已在法国声名鹊起的他,跨越大半个地球,抵达魂牵梦萦的敦煌。他就是日后被称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在时局多艰的日子里,他以壁画中的舍身饲虎者勉励自己,直到90岁高龄病逝。

  在敦煌研究院,有一座名为“青春”的雕像——短发少女拿着草帽,昂首前行。她的原型正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今年是樊锦诗心归敦煌的第六十年。当年,北大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娇小瘦弱的她来到大漠深处,与丈夫彭金章两地分隔19年后才最终相守莫高窟。

3.jpg

  敦煌莫高窟窟区 图源:新华社

  三

  然而,风沙危害、雨水入侵、自然坍塌、生物虫害等的侵蚀,让这丝路上的艺术瑰宝岌岌可危。有考古学者认为,莫高窟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

  樊锦诗也曾感叹:“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毁损,我们这些人毕生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莫高窟时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如今,我们该如何留住敦煌之美?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卷。

  比如,让敦煌的风,吹得更远。千方百计去守护,为的是让世人记住她的美,让更多人能在驼铃声中听到历史的回响,把敦煌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而讲好敦煌的故事,不仅要从校园讲到街头,从剧院讲到影院,还要走出大漠、走到世人面前。就像这次敦煌展,跨越3000多公里,在“浙”里与我们相遇,让观众和文物面对面,感受来自敦煌的呼吸。一眼千年,胜过万语千言。

  图片

  “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展览现场 图源:视觉中国

  比如,让敦煌在数字时空里永葆青春。沙漠中的千年瑰宝是脆弱的,前辈们不遗余力去守护,他们有的终其一生在洞窟中进行复原性临摹,在早期让敦煌文化有了向外传播的可能;有的与时俱进,创造了边采集边应用的“数字敦煌”,成为全球最早通过数字化应用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典范之一。

  如今,数字洞窟游览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客流量过载的问题;游戏“数字藏经洞”也上线入“云”,破屏“出圈”,在数字空间里,人们能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

  再如,继续把“莫高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这是写在敦煌研究院墙上的一段话。

  扎根大漠,从青丝到白发,谈何容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出了千里边关的孤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道尽了万古大漠的荒凉。而几代敦煌守护人却做到了“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支撑他们前赴后继的,正是薪火相传的“莫高精神”: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敦煌,诉说着“何以中国”,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续写“只此敦煌”的大漠传奇,需要代代相传的热忱和执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