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乡村集市凭啥“圈”住人气

字体:
—2023—
07/20
09:37:35
2023-07-20 09:37:35 来源:浙江宣传 之江轩

  最近,在丽水市缙云县壶镇,一场大集点燃了小镇夏日的“烟火气”。沾着泥土带着露水的瓜果蔬菜、新鲜出炉冒着热气的糕点小吃、五颜六色便宜实惠的服装鞋帽……不仅唤来了十里八乡的村民,还引来了五湖四海的游客。

  丽水市缙云县壶镇“五·廿八”大集市 图源:缙云发布

  今年以来,全国很多地方的乡村集市红火开张,一跃成为新晋“顶流”。打开社交平台,多的是自嘲“没见过市面”的年轻人,或者已经赶完集,或者正在赶集的路上。一位去过北京沙河大集的网友,如此形容集市的人流量:“你随便被绊一下,都会立马踩到另一个人的脚后跟。”

  乡村集市凭啥“圈”住了人气,火出了乡村?

  一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首《木兰诗》,描绘出古人在集市上“淘货”的热闹景象。

  有观点认为,中国最古老的集市,可以追溯至神农时代。《周易·系辞》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物物交换,这便是集市的由来。

  最初集市只在都城开办,随着民间商贸和交通的发展,天南海北的人们在城郊村镇、交通要道自发汇集成市,有按照季节时令划分的一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等,也有售卖单一物品的专门集市,如渔市、茶市、马市等。

  集市,不仅是乡镇的“商业CBD”,也是村民社交的大型“派对”。以前,大家每月数着日子,满怀期待地揣着自己攒下的积蓄去赶集。等到花了钱、装满了袋,又将村里村外的消息听了个遍,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家,盼着下一次集市的来临。

  乡村集市里没有光鲜的品牌包装,有的是刚从地里摘的、从河里捞的农货土产;没有令人心惊的“价格刺客”,有的是遇上熟客抹个零、再添把葱的热心小贩;没有带着疏离的客套,有的是从街头暴走巷尾,一边“剁手”、一路唠嗑的热情奔放。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互联网电商的高度普及,传统的乡村集市似乎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甚至被贴上“老土”“过时”的标签,变得冷清。而如今重回大众视野的乡村集市,除了传统的物资交流外,还玩出了很多新花样——

  比如主打自然野趣的农夫集市,称得上是“低配版”菜市场,卖的大多是有机绿色的小众蔬食、城里人吃不到的“奇珍异果”;主打民俗风情的非遗集市,不仅能淘到制作精美的国潮文创产品,还能跟着非遗手艺人现场DIY;主打新潮时尚的露营集市,把汽车后备箱改造成摊位,用一杯现磨咖啡、特调鸡尾酒搭配音乐,烘托郊野的浪漫星空。

  这些乡村集市的参与者不仅有当地村民,还有从城里驱车赶来的90后、00后。新一代赶集人,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眼中的乡村美好生活,在网络平台上点燃一场盛大的流量“烟火”。“20块钱衣服随你挑”“100元赶集能买到什么”……小红书上,“赶集”相关笔记超6万条;抖音上,有关“农村赶集”话题的视频播放量高达百亿次,带动全国各地的网友“云赶集”。

  二

  乡村集市的回归与“出圈”,是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乡土文化与乡村经济的碰撞,也是人文经济学的生动诠释。

  在笔者看来,它之所以能重焕新生,源于其在城乡社会之间、在人与人之间,重新建立起有温度的链接:

  链接记忆,牵住乡愁。有网友说,乡村集市让自己的乡愁如风中飘浮的蒲公英种子,终于落地生根。在大型商超、综合体遍地开花,手指一点就能送货上门的时代,买卖变得极为便利,却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冷冰冰”。很多人开始怀念儿时赶集的那份期待,怀念听得见的喧闹、闻得着的饭香,怀念人挤人、肩并肩的车水马龙、你来我往。比如有的地方打造乡愁集市,再现童年最爱的捏泥人、炒苞谷、搅搅糖,儿时缠着妈妈买东西的记忆便被瞬间勾起。

  链接“附近”,回归生活。有学者曾提出“附近的消失”这一概念,指的是现代人对于自己所在的环境缺乏感知,“附近”正在逐渐消失。平日里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在都市中忙碌打拼的年轻人,如今奔赴乡村集市寻找丢失的“附近”。

  在一声高过一声的吆喝里,在大伯大妈的热情招呼里,在摩肩接踵和人声鼎沸里,集市以一种质朴、温暖的方式包裹着身在其中的人。在浓浓烟火气和暖暖乡土情中,赶集人得以放下满身的疲倦与焦虑,享受一场直抵心灵的“精神按摩”,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链接流量,点亮乡村。乡村集市作为一种商业形态,也日渐成为乡村文旅融合的创新载体。它既能展销乡村的特色农产品,又能推广当地的非遗文创,更是繁荣乡村夜经济、夜生活,让游客住下来、创客留下来的关键“密码”。

  依托短视频的传播,乡村集市激活的流量,有希望转化为激活乡村的能量。比如宁波深溪村开办乡村集市,游客们不仅在露营地娱乐消费,还会把当地农副产品带回家,一场乡村集市能让参与的村民增加收入,大家都尝到了流量的甜头。

  三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全国各地的乡村集市仍处在探索期,出现一些“割裂”现象:比如有的乡村集市为了迎合潮流舍本逐末,将乡土文化、乡里乡亲排除在外,反倒失了特色、“不土不洋”;有的“网红”集市红火一时,却只是昙花一现、不成气候;有的乡村人来人去,并未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如何让乡村集市持续“圈”住人气?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深挖文化这口“井”。乡土文化是乡村集市的鲜明标签,也是乡村集市得以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如何避免“特色小吃都是淀粉肠”的尴尬?破题关键还在于深挖在地文化这口“井”,从当地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等特色文化中汲取养分,让乡村集市成为文化交互交流的新场景。

  比如在云南,乡村集市往往与传统节日庆典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狂欢”,比如苗族的“踩花山”、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黄饭节”等,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既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也让民风民俗搭载着集市平台的流量得到传承和弘扬。

  “旧瓶”也要装“新酒”。乡村集市作为一种传统民间风俗,要吸引新一代年轻赶集人,除了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味、烟火气,也要契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需求,在视觉设计、品牌包装、打卡玩法、传播方式上创新升级,线上线下玩转属于乡村集市的“土潮风”。

  比如缙云的这次“五·廿八”大集,既有传统的戏台表演,又引进了电音泼水节,还找来本地村民扮演“卖货郎”和“王婆”,与赶集人互动问答壶镇的历史人文故事,答对了就能获赠文创产品。这些新玩法,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尽精微”方能“致广大”。尽管乡村集市已然迎来“又一春”,但环境卫生脏乱差、“三无”产品泛滥、售后服务与维权不便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要想寻求长远而健康的发展,让更多人为乡村集市停驻,就得不断完善细节、补齐短板,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加强市场监管、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乡村环境,建立更多长效机制,为乡村集市的繁荣提供“硬支撑”。

  比如有的乡村依托集市这一平台打造创意园区,吸引大学生创客入驻;有的乡村出台助农政策,鼓励支持当地农户进场交易;还有的乡村特别设立“共富摊位”,通过直播带货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让乡民成为“共富合伙人”。

  有人说,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但愿乡村集市归来以后,就不再远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