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繁华景象的浩瀚南海,藏着说不清的文化之谜。在“南海一号”沉船上,从船头到船尾都散落着精美的瓷片,镌刻着出山跨海的传奇故事。而这故事的起源之一,就指向浙西南小城龙泉,指向那团不灭的窑火。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那团窑火是奠定龙泉青瓷江湖地位的自然之力。如果说压坯、注浆、脱模、印坯、修坯、刻洗等环节为龙泉青瓷塑了型,那么,窑火的的素烧、上釉、釉烧则为龙泉青瓷注了魂。
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从绵绵不断的窑火里走出的龙泉青瓷,被称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明珠”,留下了不少高光时刻。不禁要问,龙泉窑火为何燃烧千年而不灭?它又将如何转化为新的文化IP,一直火下去?
宝溪乡溪头村金品龙窑“不灭窑火”龙窑准备烧制,匠人开始点火烧窑
一
有学者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龙泉,拥有丰富的瓷土,独具建窑烧瓷的天然条件。因而,在窑口林立的浙江,龙泉窑火独占一席之地。
它见证着延续千年的青瓷烧制历史。龙泉窑始烧于三国两晋,兴盛于宋元。烧造龙泉青瓷的龙窑被称为“窑火活化石”,龙泉境内共发掘出400多处古窑址。目前,龙泉仍保留着19座古龙窑,其中12座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世界上保存完好、规模庞大的古龙窑群,这里仿佛诉说着曾经的制瓷盛况。
它滋养着山城百姓的生活。有人说有了窑火、有了青瓷,才有了龙泉气息。青瓷之于龙泉人,是灶台上的锅碗瓢勺,是客厅里的茶具摆件,是院落里的屏风影壁,填满了家的情感。青瓷之于龙泉,是家家户户的手艺,更是“靠山吃山”的绝招。
目前在龙泉,平均每1000人就有1位青瓷工艺美术师。而早在宋元时期,龙泉窑火还烧至云和、遂昌、青田、永嘉等地,带动形成广阔的“龙泉窑系”。可以说,窑火烧出当地人的“青瓷生活”。
它还联通着世界文化的共鸣。“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这浴火而成的“秘色”颇得外国人的欢心,在阿拉伯它是神奇的“海洋绿”,在日本它是珍贵的“砧青瓷”,在法国则是美丽的“雪拉同”。世界上数十处古遗址都有南宋、元、明时期的龙泉青瓷,不少国家还引进龙泉窑火,自产青瓷。
然而,随着历史推移,龙泉青瓷也曾面临颓势。明朝实行海禁后,青瓷外销量锐减,窑口纷纷关闭,龙泉青瓷一度衰微。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
此后,几代陶瓷专家与龙泉手艺人从头开始仿制古瓷,寻找原始瓷片、进行化学分析、研制配方、建窑试验……在1959年国庆前夕,经过225个配方的试验和筛选,300套宛如原汁原味的龙泉青瓷烧制成功,成为国庆10周年的一份贺礼。
至此,龙泉青瓷的不灭窑火越烧越旺,成为文明的回响、生活的回音。
非遗传承人给世界青瓷大会嘉宾讲解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二
龙泉青瓷淬火而生,它穿透悠悠时光,诉说着岁月的厚重,沉淀出精彩的文化印记。
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一窑死,一窑生。”龙泉青瓷“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正如瓷匠们说的那样:“不到出窑的那一刻,谁也不知道烧出了什么。”
其间,有走钢丝般的紧张感。烧制龙泉青瓷须集合山中石、溪中水、林中木、窑中火、人中匠,其中最关键也最难控制的便是窑火。烧制成败的不确定性,更加彰显了龙泉青瓷的珍贵。
青瓷土坯经过火的洗礼“一色生千变”,其中秘诀,与烧制青瓷的龙窑以及窑工的经验息息相关。龙窑沿坡而建、形如卧龙,窑身约60米,烧制时窑温超过1300℃。窑工守在外头添柴观火,不眠不休30多个小时,掌控火候全凭“火眼金睛”。开窑是满窑废品还是翠色满盈,成败就在毫厘之间。
其间,有开盲盒般的期待感。龙泉青瓷“釉质肥厚莹润、釉面如冰似玉”,如一汪清水的色泽,尤其受拥趸喜爱。难以捉摸的色彩令人神往,对这抹翠色的期待往往在开窑“揭秘”前被拉到最高。
人们很难说清青瓷之“青”究竟是怎样一种色彩,就像有人说的,半浅的蓝、半浓的绿、深浅不一的黑,都可称为“青”。在不同的烧制技术下,龙泉青瓷也呈现出秘色、粉青、雨过天青等深浅不一、浓淡相宜的色泽。目之所及的色彩,更是心之所向的意境。
其间,还有种文化的仪式感。出于烈火却纯如白玉,窑火淬炼的过程,令人们对龙泉青瓷生出几分敬畏。2017年起,龙泉深化演绎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推出名为“不灭窑火”的文旅IP,重塑龙泉青瓷的烧制风俗。开窑之日,恢复净手、上香、拜天祭地敬窑神、纳福、开匣钵、赏瓷等传统礼仪,安排碎瓷、抢瓷、龙窑宴等特色体验。
“不灭窑火”这一文旅IP成为文化传播的创新载体,通过音乐节、制瓷体验等形式,向更多人群播下青瓷文化的种子。
今年4月3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参观者在“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上观赏瓷器 图源:新华社
三
窑火烧得旺不旺,关系着青瓷火不火。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龙泉青瓷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好好保护。
近年来,龙泉青瓷受到各方关注和支持。2006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成为全球首个“人类非遗”陶瓷类项目,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然而,要在新时代催旺窑火、激活青瓷,留住祖辈传下的老物件、守护熨帖人心的老行当,还须找准破难过坎的“最优解”。
留住“原味”。随着时代发展,烧制青瓷的窑炉和技术不断在变,可控温度的气窑、煤窑都提高了烧制的效率。但即便如此,不管是观赏瓷、家用瓷,还是个性化订制的艺术瓷,老底子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都应是成就它们的底气,这门手艺不能丢。
当地深知,传承有序才能让这项技艺绵延不绝。自龙泉青瓷入选“人类非遗”以来,龙泉借助当地尚可使用的老窑举办龙窑复烧活动,并组织青瓷匠人现场学习,让烧制技艺代代流传。
非遗传承人将作品从龙窑内抱出
敢于“跨界”。切入新业态,解锁新玩法,是龙泉青瓷跨界的第一步。比如,尝试推动龙泉青瓷和旅游深度牵手,打造沉浸式的青瓷场景,设计体验感强的文创产品,抓住年轻人的眼球。再如,借力网游、热播剧、电影等广受年轻人喜爱的载体,将千年青瓷融入其间。随着新事物新技术兴起,有待新一代青瓷匠人去开拓创新弘扬青瓷文化的新打法。
呼唤“后浪”。老手艺想要有新作为,少不了一代代年轻人传承薪火。所谓“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龙泉呼唤年轻的“龙漂”为青瓷注入活力。目前,龙泉已吸引上千名来自省外的创业者,传承、嬗变、融合和创新青瓷业态。新一代青瓷人有望打开青瓷的新世界,碰撞出新灵感新方式。
曾经,龙泉青瓷从龙泉走向世界,一度造就“天下龙泉”的青瓷传奇。千年不灭的窑火,还将映照龙泉青瓷保护、传承、发展的漫漫长路。龙泉青瓷的新故事,正在被书写。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