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故里乌镇举行。全国文坛的名家大家汇聚到这里,熠熠星光照亮了江南水乡的夜空。
此次依托茅盾文学奖举办的“茅盾文学奖之夜”,还有去年举办过的“鲁迅文学奖之夜”,以及接下来的“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之夜”“全国儿童文学奖之夜”等等,从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儿童文学等各个维度,见证和传播着中国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以文学的名义精心打造盛典活动,可以说是新时代文学发展的“破圈”之举。为何这么说?
“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现场
一
“茅盾文学奖之夜”探索文学“破圈”的努力非同一般。
让作家走到聚光灯下。当晚,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5位获奖者: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在这里领受了中国长篇小说奖的至高荣誉。茅盾文学奖四年评选一届,每届仅评选5部左右获奖作品,且篇幅不能低于13万字。严格的标准,更彰显获奖作者的实力和大众的认同度。
致敬作家,也是在礼赞写作这项事业。有作家说,“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停书写,用手中的笔接续百年文学优良传统,努力记录和表现我们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创造出几十年之后仍然值得捧读的文字,是每一个作家的梦想。
让文学产生大流量。时隔14年,茅盾故乡再迎茅奖“回家”,这本身就是属于乌镇、属于浙江的高光时刻,加之此番是中国作家协会决定打造“中国文学盛典”之后举办的第一场“茅盾文学奖之夜”。浙江精心准备,联动各大文艺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多渠道多形式传播,努力把“茅盾文学奖之夜”办成一届“隆重典雅、形态丰富、传播力强的大型文学盛典”,让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成就以最直观的方式跃然眼前。
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到《主角》《千里江山图》,在历届茅奖获奖作品矩阵中,可见时代发展的方方面面。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反映时代大势,茅奖作品传承着这种“不变”,让人展望新时代文学无限广阔的空间。
让盛典由大家共享。茅盾文学奖不只是一个奖项,茅奖盛典不是一场短暂落幕的活动。配套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进会、网络作家座谈会、新时代文学跨界传播论坛等系列活动,都在试图打破线上线下、场内场外、圈内圈外的局限,努力激发链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流,为文学抵达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提供更多可能。
“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现场
二
从此次茅盾文学奖“回家”,以及“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的精彩呈现,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好作品是会说话的,文学作品的传播力来自于文学作品的硬核实力。
关于创作与传播的关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每次取经路上遇到艰难险阻,孙悟空就会用金箍棒画一个圈,把师父唐僧放到圈里,然后自己出去降妖打怪。在文学破圈这件事情上,作家们就是唐僧,从作家协会到媒体报社等是孙悟空。
论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个浙江籍名家蜚声中外,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夏衍、艾青、丰子恺等等,他们打下了浙江文学的“江湖地位”。前人打下的“文化江山”,需要我们倍加珍惜、有所作为。
如何树起浙江文化的地标?今年,之江文化中心落成启用,作为浙江文化新地标,一地连接四馆,在有限空间内生动诠释了浙江文脉的浩瀚宽广。其中,浙江丰厚的文学历史在浙江文学馆中“立体”起来,茅盾笔下的一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如今乌镇昭明书院已重建。
一个个文化地标的树立,足以见证浙江对文化的重视,也足以看见浙江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推进高水平打造文化强省的决心。
如何壮大“文学浙军”的队伍?从茅盾文学奖看浙江,王旭烽以《茶人三部曲》(一、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麦家以《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但对比浙江鼎盛的文脉,我们可以感受到落差。怎么当好文学新人的伯乐和服务员?怎么壮大新时代“文学浙军”?是茅盾文学奖“回家”触发我们思考的新课题。
茅盾先生说过,“披沙拣金,功归无名英雄;名标金榜,尽是后起之秀”。盛典的圆满落幕,是浙江文学走向未来的新序章——继续对标以茅盾先生为代表的浙江文学前辈,不断铸就新的文学高峰。
说到底,多出好作品是硬道理,然而对作家来说,“破圈”不是写作的最终追求。正如新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杨志军所说,面对“破圈跨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它在传播推广方面的优势,也要看到它催人浮躁的一面。作家和作品可以出圈,但作家不可以把“破圈”当作自己的写作目的。
位于浙江桐乡的茅盾故居 图源:“中国作家网”微信公众号
三
文学是认识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载体。让更多大众关注文学,让作家和作品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文学在数字化时代找到新的姿态,是盛典举办的初衷。
“文学应该向着鲜活的生活敞开,让所有的人们都能进来”。如何更好放大文学价值,理应成为各方的考量。在笔者看来,关键是要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传播格局,充分地发挥优质文学的作用。对此,笔者有以下两点看法。
做好“传播”这篇文章。文学不是阳春白雪、孤芳自赏,它来自田间地头、万家灯火,也应最终在老百姓口中相传。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想方设法让文学抵达老百姓心里。
如今,中国作家协会旗下共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四大国家级文学奖项。接下来的颁奖都将打造成为大型文学主题盛会形式的“中国文学盛典”,最大程度吸引并拥抱广大读者,达到让文学“破圈”传播的目的。
从传统的“圈内”发奖,到策划面向公众举行综艺晚会的“典礼”,一字之差却是重要的改变,可以看成是中国文学界的一次开辟文学新境界、拓展文学新空间的主动求变之举。文学经典不能被束之高阁,理应被更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人看见。打造爆款、引爆流量,会让经典更加深入人心。
做好“再创作”这篇文章。一部文学作品也许只有30万人读过,但变成影视剧后会有300万人甚至3000万人看见。许多人在观看剧目后会选择阅读原著,被改编成电影以及电视剧播出后,相关图书热销,原著小说在线阅读率持续上涨。作家孙甘露介绍,《千里江山图》这部作品已陆续开发电子书、音视频产品、影视剧等多元衍生品,同时策划“红色剧本杀”等活动。同名广播剧也与读者见面。电视剧、舞台剧等其他影视改编版本也在酝酿之中。
影视化、有声化都是阅读形态的延伸,符合当下大众需求的新阅读,也是更具“可及性”“丰富度”的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借助这些新的“阅读形式”得到补充和丰富,从而也能反哺文学。
茅奖典礼“回到”茅盾故乡,不仅是一次回望,更是一次再出发。茅奖盛典落幕了,但实现文学“破圈”传播、让文学点亮生活,仍然一直在路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