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毛泽东为啥“圈粉”Z世代

字体:
—2023—
12/26
12:37:57
2023-12-26 12:37:57 来源:浙江宣传

  作为“95后”“00后”的一代人,Z世代一出生就与网络时代无缝对接,他们拥有广阔的视野,在他们身上呈现出宝贵的“平视世界”的开放、多元、创新、包容心态。

  几年前,有机构专门调研他们“心目中最崇拜的偶像”,毛泽东高居前位。联想到前段时间冲上热搜的“年轻人在地铁、公交车上读《毛选》”,不禁让我们好奇,在Z世代心目中,毛泽东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读一读时代伟人在年轻人心中的模样。

  一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这是1919年《〈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的一段话。重温这些字句,毛泽东的种种形象不断浮现。

  他是个妙人。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他经常妙语连珠。求学时他就以“二十八画生”的化名,在长沙各校张贴征友启事,表示“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1947年,炸弹在他的窑洞前爆炸,他掂量着散落在门前的弹片说:“嗯,发财发财,能打两把菜刀呢。”

  他重情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他豪情万丈,也有千般柔情,心疼战友家人,心系人民群众。在远行求学前,他改写了一首小诗,夹在父亲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母亲离世,他含泪写下《祭母文》。妻子离别,他用一首《贺新郎·别友》表达心意。战友牺牲,他痛心不已:“给我3个师也不换”。他挂念群众,“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被写入党章。

  他是个智者。领导艺术高超,关键时刻总能“carry全场”。他写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四次反“围剿”、四渡赤水的谋略,“枪杆子里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多次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党于危亡之际。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气势恢宏的诗词、大气磅礴的书法,都可见其卓越的才华和气质。讲话作报告,他总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分析战争形势,他总能总揽全局、鞭辟入里。

  他是个“巨人”。他的思想胸怀、文韬武略,无论在他那个时代还是今天,都是“巨人”般的存在。他终生艰苦奋斗,带领中国共产党“创业”,团队如今达9000多万人,他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等诸多问题,他的理论成了世界受压迫受奴役人民的指路明灯,让无数敌人胆寒。

  然而,他勤俭节约是出了名的。在井冈山时期,按规定,他晚上办公可以点3根灯芯,但他为了节省用油,每次只点1根灯芯。警卫员担心弱光会损伤他的视力,就偷偷换成3根灯芯,但他发现后就会拿掉2根,在昏暗的灯光下笔耕不辍。

  

  伟人并非生而伟大,伟人也并非完人。当回顾毛泽东的一生,就会发现他身上许多独特的品格,都是在青年时代培养和奠定的。

  比如,他躬身入局。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的毛泽东,本可以谋得一份收入可观的职业,在乱世中选择观望,但他却立下了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他从不“躺平”。在后来的“北漂”中,他拿着北大图书管理员仅8元的月工资,寒冬只有一件厚棉衣,依然积极向上。后来他回忆道: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

  比如,他一往无前。1935年遵义会议前的几年,是毛泽东的至暗时刻,在这段时间内,他埋头“硬是读了两年书”,为后来写成《实践论》《矛盾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顾全大局,深入调研,领导开展了苏区的查田运动;他时刻关注着反“围剿”战局,不断提出军事建议;他努力做着同志的思想工作,争取了王稼祥和张闻天,他们后来都成了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不管面对如何曲折的道路,对他而言“胜似闲庭信步”。

  比如,他手不释卷。毛泽东一辈子嗜书如命,读书于他是最快乐的事情,青年时期,他曾在繁华的马路旁、昏暗的路灯下看书。新中国成立后,他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他的住所里,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一有空闲他就看书。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忘阅读。

  还如,他强身健体。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学生时期,毛泽东当过足球守门员;延安时期,他工作之余热爱打乒乓球;抗战时期,他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经常带头练习爬山、打野操。他还游过长江、湘江、珠江、钱塘江等诸多大江大河。一副好身体,始终是他“革命的本钱”。

  

  当代青年又能从毛泽东身上学到些什么呢?笔者总结为四句话。

  “心有所信、行有所向”的远大志向。一百多年前,觉醒的青年“毛泽东们”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新时代的青年应当立下远大理想,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矢志不移必能行稳致远。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毛泽东是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创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不管在哪个岗位、从事什么工作,纪念和告慰的最好方式,就是沿着他们所开辟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道不变、志不改。

  “永不言弃、越挫越勇”的斗争精神。斗争精神贯穿于毛泽东的革命生涯,是他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反映,也是他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遗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个人理想也从来不是吹拉弹唱就可以如愿以偿的。在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考验中,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亦如毛泽东说“不要堕入那股黑暗的逆流之中,要认清工农是自己的朋友,向光明的前途进军”。

  “化古为今、承前启后”的文化情结。毛泽东的一生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一生,比如他所倡导的“实事求是”,来源于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他一生所奉行的“为人民服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脉的重任已经落在今天一代年轻人的肩上,任重而道远。

  100多年前,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前进的主心骨;100多年之后,他们依然闪耀在年轻人的心中,受到年轻人喜爱,指引着年轻人前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