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科目三”你通关了吗

字体:
—2023—
12/29
09:05:26
2023-12-29 09:05:26 来源:浙江宣传

  扭胯摇花手,潇洒小连步,江湖一笑解君愁,观众直呼真上头……一段时间以来,舞蹈“科目三”越来越火了,一套丝滑小连招,引得网友竞相模仿。据相关短视频平台统计,截至目前,“科目三”播放量已超过400亿次。

  “科目三”甚至一路漂洋过海,在日、韩和欧美等国家持续“上分”,发展成为一种现象级舞蹈。热闹背后,也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这看似简单的舞蹈究竟掌握了啥流量密码?它的出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

  “科目三”的起源有着众多说法。不过,相对公认的是加上“广西”二字的1.0版本。根据这个版本,“科目三”最初在广西梧州流行,可以追溯到一场婚礼,一群年轻人自创的“魔性”舞步,用来代替“婚闹”。正是通过这段舞步,网友们衍生出了网络话题“正宗广西人必考的三个科目”:“科目一”为唱山歌,“科目二”为嗦米粉,“科目三”就是跳一段这套“丝滑小连招”。

  “科目三”究竟有多“上头”?强烈的节奏感支棱起一连串舞步,舞动时,需手脚协调,软若无骨,如同一条条行走的海带,一整套动作衔接下来,那叫一个丝滑。

  这套舞蹈还需配上魔性BGM,歌词易懂、情感直接、节奏欢快,再带上中式戏腔,一个个鼓点仿若打在舞者的关节上,配合度拉满。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耳虫效应”,大意是说一段音乐听过后仿佛钻进耳朵了,总是在我们的脑海里不断循环播放。“科目三”从不换BGM,可以说精准拿捏了耳虫效应带来的强大后劲。耳熟能详的“神曲”一响,就如同释放了信号。

  互联网不缺爆点,“科目三”能一直燃下去,还因为花样新玩法迭出。比如,有舞者把短视频平台常用的慢放特效加入舞蹈,被称为“物理慢放”,物理慢放动作的丝滑度,成为大家比拼的关键点。

  再像网络斗舞,因为“科目三”原本代表考试,所以被网友戏称为“上分”,并在各地掀起“全球摇子大赛”。“英区代表上分”“美区不甘示弱”“最美的青海摇送给你们”……舞蹈视频下方的IP属地,激发了网友的“地域攀比”,在时代广场旋转、在凯旋门前猛炫,赚足了流量。

  世界国标舞冠军版“科目三”、伴着火锅味的“海底捞科目三”、学术味的“高校科目三”、痞帅的“明星科目三”……从个人表演到群体表演,从单一动作到花式创新,“科目三”还在被魔改,掀起阵阵网络旋风。

  二

  小手一甩,双脚一崴,花手扭腰摇胯摇向了海外。有专家指出,与广场舞的海外传播不同,“科目三”掀起了中国流行元素的海外模仿秀,是一次全新的民间跨文化传播和互动实践。

  那么,“科目三”究竟凭啥抓住了海内外年轻人的心?

  想跳就跳,跳出零边界感的个性。零基础、好上手、低门槛,“科目三”主打一个“只要舞感来了,随时能跳、随地能舞”,简单易学且不分年龄地域,摆脱了传统规则和束缚。用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我高兴,我快乐;我洒脱,我自由;我个性,我自然。”

  这种零边界感的舞蹈形式为年轻人开辟了独特的交流方式:当台湾的年轻人戏谑道“台湾不大,创造神话”时,大陆的网友则在另一头呼应“文化交流丝滑柔顺、无缝对接”。

  快乐至上,迎合情感的共性表达。快节奏的当下,各类人群都在承受这样那样的精神压力。类似“科目三”这种被一部分人认为“土味”“聒噪”的舞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正好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营造了一种活泼欢乐的氛围,提供了一个放松自我、宣泄情绪的窗口。

  与其说“科目三”是一种舞蹈,不如说它是一种快乐至上的大众狂欢。其实,情绪的表达可以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科目三”的魔力正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这份共鸣、来自那种从平凡生活中来、到平凡生活中去的共通情感归属。

  借着东风,网络文化集体出海。曾经,欧美街舞、韩国骑马舞、女团舞等火遍全球,也借此传播了各自国家的文化特色。现如今,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与网络社交平台的出海,五花八门的中国微短剧、小游戏、网络神曲逐渐席卷全球,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借着这股东风,有趣的中国故事、多元的群众文化形式正在被更多国外人接受,“科目三”的爆火可谓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三

  高光与争议并存,以“科目三”为代表的土味文化引发的“网络口水战”也越打越激烈,一些人担心它会滑向审丑的深渊,有些则认为无伤大雅。“科目三”的走红,对于一路狂飙的“土味文化”又有什么启示?笔者想到三句话。

  每个人都有创作的权力,人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文化创作,既要有“大餐”,也要有“甜点”。普罗大众是生活的主角,也是生活的作者。随着技术的进步,普通人既能直接参与创作,也能用脚投票,让自己的选择和爱好被看到。

  “科目三”的走红,正是最好的例证之一,它也在一路魔改中,洗去单纯猎奇的粗暴,变得更加符合大众口味,让争议满满的土味文化,在不拘一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成长为一种新的群众文艺形式。

  尊重偏好,但不代表肆意放纵。“科目三”等土味文化的走红,反射出大众对草根文化的包容和接纳,但自我表达不是自我放飞,通俗不等于低俗。

  “不是模特点不起,而是XXX更有性价比。”网友的戏谑,一语点出走偏了的流量。比如,有视频博主打着“科目三”的旗号搞擦边,有餐饮门店毫无边界感地大跳“科目三”,甚至强迫员工学习,引来流量反噬。

  要让土味文化的流量变留量,创作者应坚守正能量的底线;各网络平台也应加强监管力度,对于不良土味文化严格采取限流,甚至封禁等措施。

  不怕“土掉渣”,就怕“没文化”。网络热梗的生命力是有限的,随着层出不穷的新梗,可以想见,“科目三”也将不断褪热。一些土味文化经历全球性热潮,即使形成了某种形式上的文化交流,但归根到底也是稍纵即逝的流星。

  流水前波让后波。任何时候,土味文化绝不应滑向审丑的深渊。例如,为了吸睛和吸金,一些网络土味作品过度渲染草根逆袭、重生复仇、豪门恩怨等“毁三观”情节。

  土味之中,亦有熠熠生辉的灵魂;土味之后,更有值得关注的大海。因此,通关“科目三”之余,更应真正分析背后的青年潮流文化、审美趣味,从而创作出更具全球目光、更能引起情感共鸣与认同的作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