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小城”何以承载“大演出”

字体:
—2024—
01/01
16:40:26
2024-01-01 16:40:26 来源:浙江宣传

  说起演唱会、音乐节、跨年晚会这些大型演出,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不是北上广深以及香港等国际大都市?而今,呼和浩特、遵义、台州、包头、泉州、连云港、衡阳、衢州……越来越多的演唱会、音乐节花落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

  以音乐节为例,据研究机构统计,2023年上半年,二线及以下城市演出数量占比已经达到57.9%。甚至还出现了浙江诸暨西施音乐节、常山UU音乐节和山东泗水新青年音乐节等县城音乐节。2023—2024跨年晚会中,央视选择落地台州,浙江卫视则把举办地定在衢州。

  那么,为什么大型演出会纷纷选择二线及以下城市落地?而当曾经静谧、闲适的小城市与热热闹闹的大演出相互碰撞,又会产生什么样让人惊喜的化学反应呢?

  

  大型演出下沉,背后原因并不难找。

  大城市的溢出效应。2023年以来,线下演出数量呈现井喷状态,演唱会应接不暇、乐队演出全面开花、各类音乐节同步启动。去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9.33万场,同比增长400.86%。对主办方而言,一线城市场馆排期趋于饱和,且租金高昂、审批手续相对繁琐,下沉成为划算的选择。

  与此同时,小城扶持力度大。每一场大型演出给一座城市带来的是大量的游客以及随之而来的文旅消费,相较于一线城市,这样的带动力对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吸引力更大,因此政府也更愿意拿出有力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的是针对主办方的,譬如审批提速、场地租金打折、税收减免等;更有不少针对观众的,比如,湖南衡阳在某歌手演唱会期间,提供连续三天的免费公交,持演唱会门票享受旅游景点半价等。

  小城的硬件条件得到改善。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二线及以下城市与大城市硬件差距越来越小。从交通看,高铁、高速一小时交通圈路网建设,去大多数城市都十分便捷,跨城观看演出的比例逐年提高;从场馆看,许多二线及以下城市新建的体育场等场馆完全可以承办大型演出,比如去年已经举办多场演唱会并迎来浙江卫视跨年晚会的衢州体育中心,是全球最大的覆土建筑群,可容纳2万人。

  演艺市场需求旺盛。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前提下,转而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成为常态,现在的大众已经被培养出对现场演出的消费习惯,特别是疫情之后,“为一场音乐会赴一座城”,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潮流。而除了外来观看演出的群体,许多三四线城市本地人口规模不小,消费能力较强,当地居民对演艺活动的热情度较高,也愿意为优质的演艺表演“打call”。

  

  “一场演唱会带火一座城”。演艺市场的下沉也让新一轮文旅生态竞争赛道显现,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让许多城市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而,这“泼天的富贵”能否顺利接住,面临的挑战也不小。

  比如,演出质量能不能保障?大规模的兴起后必然会带来良莠不齐等质量问题,首先是因演出太多导致的同质化问题,有乐迷表示:“阵容设置区别不大,艺人雷同,看来看去还是那几个人。”此外,在演出数量激增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假唱、表演质量下降、歌手状态不佳影响演出等情况。而随着大量非专业参与方的涌入,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愈发需要擦亮眼睛,甄别考量后再引进。

  再如,管理水平能不能跟上?大型演出考验的是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治理能力、公共服务等综合素质,而对于承办经验本就不足的城市来说,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也会随之暴露。比如,有的演出现场疏导不力,配套交通也没有跟上,被吐槽“累死了,走十公里找车”;有的卫生间不够,观众“只能憋着”;有的黄牛倒卖门票现象严重;有的演出质量无法匹配票价,加之周边物价暴涨,被称为“演出刺客”;更有甚者,随身财物被盗等治安问题也有出现。

  还有,经济效益能不能实现?一些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规模毕竟有限,艺人资源不够,大部分演出对外地观众的吸引力不够强,本地观众数量和消费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风险相对较高。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每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门票滞销、演出延期的情况并不少见。

  

  演出的下沉,不仅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到现场的魅力,也让更多城市有了展现自我的新窗口,赋予了许多城市破圈的“流量密码”。而如何通过演出经济打开城市文旅消费的新局面,让流量成为“留量”,实现“曲终人不散”,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软硬兼施”提升体验感。一方面,在公共交通、卫生以及场馆设施建设上补齐短板;另一方面,要以良好的营商环境、贴心的服务水平来提升体验感,细细琢磨“留客之道”,才能真正做到拔尖出圈。除了对演出市场加大支持力度外,还要整合资源形成服务“组合拳”。除了前文提及的免费接驳、门票优惠等,有的政府还与当地酒店协商,在演唱会期间“拒绝涨价”,为了持续吸引游客创新服务,积累口碑。

  “内外兼修”打造品质感。除了引进高品质的演出外,更需要立足自身的特色优势,打造出与当地历史底蕴、人文气质匹配度更高的特色演出项目,通过媒体宣推形成IP。同时,吸引更多的文化从业者参与到相关产业链中,促进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类艺术以及相关的设计、制作和销售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旅融合”激发新活力。线下演出与文旅消费具有天然的适配性,只有拓展资源的深度广度,抓住演艺市场“溢价”特质,把演出与城市文旅联动才能突破演出本身的短暂性、一次性的特点。比如用演唱会门票联动景区门票,撬动周边消费,带动城市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态兴起,推动酒店、餐饮、交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激发旅游行业新活力。

  演艺市场下沉,既有助于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又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繁荣。不过,从长远来看,与演艺市场立竿见影的“钱景”相比,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景”更显重要。将演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逐步形成富有活力和包容性的文化生态系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这是大型演出这支杠杆所需要着力撬动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