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老歌不老的启示

字体:
—2024—
01/19
09:06:12
2024-01-19 09:06:12 来源:浙江宣传

  前段时间,电视剧《繁花》热播,剧里配的《安妮》《冬天里的一把火》《再回首》《偷心》等一众怀旧老歌也跟着火爆翻红。这些脍炙人口的老歌让观众瞬间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勾起了人们的无限回忆。

  老歌翻红的现象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时常出现,周杰伦、张学友、伍佰等歌手的演唱会常常一票难求,其中一些老歌引发集体怀旧,不少热歌榜单更是被多年前的老歌长期霸榜。

  在流行音乐快速更迭的今天,老歌凭什么翻红?究竟是什么引发了听歌的怀旧风潮?这对新歌创作又有什么启示?

  一

  在音乐领域,出品10年以上、有些年代感的作品,往往就会被称为老歌。

  在综艺节目上,老歌新唱一直是提振收视率的“灵丹妙药”,《我是歌手》《蒙面唱将猜猜猜》《时光音乐会》......每当经典曲目旋律扬起,台上台下、大屏小屏前的听众都不自觉地哼唱起来。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老歌自带“怀旧滤镜”。我们的回忆常会被一段段熟悉的旋律带动,耳边的歌连同过往的故事带着节奏被“连根拔起”。也许回忆青春时,就会听罗大佑的“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也许迷茫时,就会听Beyond乐队的“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也许恋爱时,就会听李宗盛的“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的来看你”……个中微妙感触,正如这句话所说,“少年不知歌中意,听懂已成歌中人”。

  凭借过硬品质。经典老歌历经时光的淘洗显现出越发光亮、吸睛的引力,细数翻红的老歌,好听、耐听是第一前提。一首歌的曲调、曲风、歌词之所以能打动听众,产生跨越时光的穿透力,正是源于创作者拥有扎实的音乐基础和文化修养。除了内涵丰富、质量过硬,易与听众产生情感融合也是经典老歌的鲜明特质。比如《相依为命》,总能让一对对新人心生携手前行、白头到老的感动,而《倔强》,让人感受到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力量。

  与短视频“双向奔赴”。近几年,短视频平台发展突飞猛进,抖音、B站、快手等头部平台抢占了大量用户。一条吸引人的短视频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音乐,以老歌作为短视频背景音乐成为不少博主的选择,比如《一剪梅》《心太软》《小城故事》等就常在短视频中出现,很多网友都耳熟能详。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众多老歌在短视频平台就比较容易“涅槃重生”。

  二

  当我们追捧老歌时,也不禁疑惑,新歌都去哪了?翻翻近些年的新歌,不时也有动人的歌曲出现。比如,发行于2021年的《这世界那么多人》,因为舒缓悠扬的旋律与优美动人的歌词,让大家感受到人生浓浓的爱意与绵绵的哀愁,甚至在众志成城的暖心事件中被“二次创作”,成为广为传唱的歌曲。

  但不得不承认,当下像这样能够令人产生强烈共鸣,并被久久传唱的新歌并不多。是因为歌曲创作少了吗?其实不然。

  据腾讯音乐研究院统计,2022年华语新歌数量达到了101.9万首。如果平均到365天,就相当于每天有近2800首新歌“出厂”。可在如此之大的产量面前,为什么大家还是普遍觉得好歌偏少?当下音乐创作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剪切拼接的成本比潜心创作来得低。文艺精品创作需要一颗“孤独的匠心”。如今,有的创作者不再走心,不再优先追求精品性与艺术性,一味求出品快、出圈快,甚至不惜使用剪切拼接、复制粘贴的手法来粗制滥造,化身投机取巧的“音乐裁缝”,这样一来,精品歌曲孕育之难就可想而知了,反倒是听着像“口水歌”的层出不穷。

  现如今,AI创作迎来风口,在手指点击键盘的一瞬间,AI或许就能速成一首歌。但笔者始终认为,“AI裁缝”与“真人裁缝”一样不走心,没有感情的创作不可能真正打动人心。

  流量至上的市场环境滋生浮躁风气。出品一首优秀音乐作品不仅考验着音乐人的水平和能力,也考验着他的耐心和精力。当下一些创作者坐不住冷板凳,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放弃了对音乐本身的艺术追求和深度思考,习惯于快速地流水作业,追求立竿见影,不肯笃定恒心,创作的歌曲缺乏创意、品位,也很难能与一些久经时间考验的老歌相比。

  技术迭代导致创作者忽视了内容。技术具有双面性,短视频、算法推荐等技术的迭代,一定程度上也让音乐成为了快节奏时代中快餐消费的“附庸”。少数创作者不优先追求音乐性,更多按照短视频音乐的特点来创作歌曲,表面上或许满足了受众的听觉乐趣,却始终无法抵达听众的内心,形成持久的情感共鸣,导致能“让耳朵怀孕”的好歌越来越少。

  三

  触动心灵的老歌往往是为了艺术而创作的,是为了音乐梦想而创作的,历经时间的冲刷依然能历久弥新、传唱不息。从内心来说,我们为老歌翻红惊喜,但同样也期待能有更多新歌成为经典。翻红的老歌久经传唱之余,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音乐创作和生态的启示。

  忠于作品永远是王道。如果歌曲创作只是一味迎合潮流,或许短期内会有较高的热度,但在时间的考验下终究会归于寂静,因为随着“后浪”来袭,总会有比你更加迎合潮流的作品。比如,很多网友熟悉毛不易,他凭借《消愁》《像我这样的人》等原创歌曲一战成名。像他这样的创作者让我们相信,好作品是战胜一切的制胜法宝。当代音乐人应具备对品质的坚守意识,在浮华的时代喧嚣之中回归创作的本心,探究艺术的本质,潜心创作,慢工出细活,“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歌曲或许在某一刻就会不期而至。

  贴近生活方能出爆款。歌曲是一种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扎根生活是创作出精品的必由之路。例如,陈奕迅的《孤勇者》本是一首游戏歌曲,因为扎实的音乐功底,作词人抗癌励志故事的发酵,以及和战疫、抗灾等时事的契合,连幼儿园孩子都成为了忠实听众。音乐创作需要沉下心去感受,灵感就能像火花乍现,找到了精准的情绪共鸣和契合时代的故事场景,作品会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尊重版权才能有活力。一首好歌,是创作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如果得来不易的“果实”随随便便被人摘走,无疑会打击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如何加强版权治理、规范版权交易模式,是目前国内数字音乐面临的挑战之一。在音乐创作门槛不断降低的当下,营造一个尊重原创的良好创作生态,是对音乐人最有力的保护,也是好歌出产的优渥土壤。

  华语音乐的“火种”,需要当代音乐人来“点燃”。只要坚守梦想不放弃、潜心创作不浮躁、追求品质不退让,一定会有越来越多高质量的新歌涌现出来,这些新歌若干年后也一定会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老歌,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记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