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你还记得那辆绿皮火车吗

字体:
—2024—
02/03
16:20:41
2024-02-03 16:20:41 来源:浙江宣传

  一年一度的春运,被称作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大迁徙。从1954年“春运”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开始,铁路春运发送旅客从当年的2300万人次到今年预计的4.8亿人次,以前铁路平均时速还不及40公里,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如闪电般驰骋......春运70年,他乡与故乡之间的往返奔赴,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2024年的春运大幕已于一周前开启。当定下闹钟在12306上准点抢票时、当坐在窗明几净的火车上闭眼小憩时,有没有那么一秒钟,你还会想起旧时光里的那辆绿皮火车?如果你是“90后”“00后”,你是否曾在网络上、画册中看见过与之相关的旧照片?

  一、春运的记忆,是裹着大衣排队买票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春运最特色的场景就是裹着军大衣彻夜排队购票。上世纪80、90年代,每逢春运,车站售票“大卖场”内外人山人海,看不到尽头的“长蛇阵”买票队伍总会如期而至,车少人多,一票难求。

  为了能顺利踏上归途,有的人裹着军大衣、双手揣进衣兜,挺立在凛冽寒风中彻夜排队;有的全家总动员或全寝齐上阵,分车站、分窗口,通宵交换排队;有的人带着小板凳,卷着铺盖卷,一排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连续几天,忍着饥饿,拼尽体力。即便如此,买到一张票的激动程度,也堪比中了彩票。

  从“熬夜蹲守”到“动动手指”,从纸质客票到电子车票,从手动检票到刷脸进站……方寸大小的车票,不仅寄托着无数“打工人”的浓浓乡愁,更见证了中国基建发展、科技腾飞的惊人速度与光辉历程。

  二、春运的记忆,是大包小包和蛇皮袋

  在行李箱成为“标配”以前,蛇皮袋和涂料桶可能是“春运大军”必备的装备。锅碗瓢盆、年货特产、一年到头辛苦挣来的家当,统统塞进大大的袋子里,这就是一个人的全部身家了。肩上扛一个,手里提两个,提手系在一起,生怕落了哪个。候车室里遍地铺满,上车的时候,大包小包都得举到头顶,乡亲伙伴七手八脚帮忙扒拉。车上的行李架根本不够放,过道上、座椅下被塞得满满当当。

  在那个电商网购还没有席卷全国,快递物流还没有四通八达的年代里,这些大包小包里装着的是寄托、是深情、是安全感。在外打拼的农民工,今年不知道明年的活儿在哪里,只好用行李家当建造起一座“移动城堡”,跟着自己四海为家。看过外面精彩世界的人,总想着把这世界装起来,也带回去给家人看看。行李或轻或重,包裹或大或小,有情人不远千里一路背负,分量都是沉甸甸的。

  三、春运的记忆,是下不去脚的拥挤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务工流、学生流“井喷式”增长,火车超员率达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二百。繁忙的车站,拥挤的站台,喧嚣的车厢,成为很多人曾经的春运见闻。有网友回忆时笑称“可以单脚站立而不跌倒——被挤住了”。

  每每列车到站开门,人群就像潮水一样涌上去。车门处水泄不通,车窗就成为了上下客的“快速通道”,大家各显神通、各凭本事,在窗外人托、窗内人拽的默契配合下,有的人甚至从窗户翻进去,艰辛登上归家列车。

  车厢内,有时候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座椅边、方桌底、过道旁乃至厕所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塞满了人,躺着的、站着的、蹲着的、蜷缩着的,千姿百态;更有“花式卧铺”应运而生,靠背顶上搭板子、座位底下铺报纸、过道厕所里“叠罗汉”,更艰难的是想去个厕所、泡碗泡面,看着水泄不通的过道,纵有百般个不情愿,也得硬着头皮往前冲,鞋子被挤掉是常有的事,以至于相关部门会发出提示:鞋子被挤掉,千万别弯腰。

  四、春运的记忆,是车厢里热闹的空气

  “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来,腿收一下。”神奇的列车推销员总能在无处下脚的车厢里用小推车短暂地推出一条通道。很多人往往买几桶方便面将就着,或者在火车经停靠站时,探出窗户,从站台上的小贩手里买些当地土特产。

  各种味道的方便面,1.44元的德州扒鸡,0.5元一袋的五香小龙虾,道口烧鸡、馄饨、酱排骨、嘉兴粽子……如今想来,算不上什么山珍海味,但因为被饿得饥肠辘辘再加上回家“滤镜”,人们都吃得津津有味。

  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平板,也没有必须在交通工具上完成的工作,人们打发时间的方式快乐又简单。隔着一张小桌,和对面的陌生人“确认过眼神”,就能心照不宣地打开话匣子。打扑克、嗑瓜子、拉闲话,伴随着南腔北调,呼噜声此起彼伏,这样热闹嘈杂的空气,是今天坐在静音车厢中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五、春运的记忆,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曾经,坐绿皮火车几乎是出远门唯一可选择的交通工具。不奢望“走得快”“走得好”,只求“走得了”,成为每个返乡人最朴素的愿望。即使人在囧途,只要挤上了火车,就能回家,那就是最大的满足和安慰。

  火车很慢,旅途很长,来自天南海北的旅人,在这一段时空中短暂地交会,穿过原野江河、穿过白天黑夜。这几十个小时绝对称不上舒适,但身体的疲惫挡不住心里的喜悦。那时候的人们仿佛格外有耐心,也格外亲密,因为这趟旅程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家。它点燃着大家那躁动的心。

  无论有钱没钱,不管千里万里,就算条件艰苦,过年就是要回家。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几十年过去,我们有了“海陆空铁”,有了“随迁老人”,也有了“反向春运”。始终不变的是,哪里有团圆,哪里就是回家的方向。到家了,这一年才算圆满,一年的风尘仆仆、酸甜苦辣、日思夜想也都有了安放的地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