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公安公布打击整治网络谣言5起典型案例,其中一个案例就是某网友为吸粉引流,多次在互联网平台发布涉及“地域黑”的谣言信息和负面言论。前不久,某明星在河南郑州的演唱会上与粉丝互动时的言论,被指在搞“地域黑”,最终该明星为不当言论公开道歉。
一直以来,“地域黑”的相关话题总能在网络上下引发关注和讨论。有网友整理出全国“地域黑”图鉴:“内蒙古人骑马上班”“兰州人整天在吃拉面”“山东人是开挖掘机的”“上海人看谁都是乡下人”……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域黑”段子,犹如病毒一般在互联网广泛传播,有的人乐此不疲甚至造谣传播,这折射出部分人心中存在着傲慢与偏见。
“地域黑”不是“中国特产”。放眼世界,意大利人眼中的俄罗斯就是卖石油和天然气的,英国人觉得美国人都是土老帽。日本国内还存在着一条“鄙视链”:京都人嫌弃东京人没文化,东京人嫌弃大阪人太土,大阪人又嫌弃京都人太装。
一
要说全国被黑得最惨的地方在哪里?最近因为和南方“小土豆”友好互动频频登上热搜,让全国文旅彻底卷起来的东北,曾经排在前几位。那么,“地域黑”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文化差异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产生“地域黑”的现实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历史文化有差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总的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南方诸省常常处于被黑的阶段;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南方和东部省份经济迅猛发展,“地域黑”的风向随之一转,北方省份纷纷“中枪”。经济发展不均衡还产生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外出务工成为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广大群众的选择。一些省份成为劳务输出大省,“打工人”遍布全国各地,庞大的基数下难免会有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做出一些违法违规的事,为“地域黑”提供了案例和素材,这些案例不断叠加,让“地域黑”愈演愈烈。
社会舆论助推了“地域黑”蔓延。大众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传播主体,起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曾经有一段时间,部分媒体常常热衷于报道某一个地区的负面新闻并且加上地域标签,有的电视防盗公益广告、文艺节目中,代表负面形象的扒手、骗子都是某省口音。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扎堆出现的报道和节目直接影响公众的判断,强化了对个别地方的负面印象。而随着互联网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些自媒体为了争夺眼球和流量,在发布负面信息时刻意突出地域概念,通过“造梗”和制造“地域黑”标题来进行炒作,加剧了“地域黑”的蔓延,有的甚至不顾事实“移花接木”把负面新闻安在某些省份和城市上。
“吃瓜”群众有意无意的参与加剧“地域黑”的网络狂欢。不可否认,一些省份的个别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影响恶劣的事件,或者是部分群体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这些都长久地停留在了公众记忆中,被时常拿出来议论,逐渐形成了一种刻板、标签化的印象。众声喧哗之下,有时候一些网友是“人云亦云”的跟风黑,也有网友根本没有到过某个地方也没有跟某地人接触过,“以讹传讹”胡乱黑。“吃瓜”群众以其庞大的数量和强大传播能力,让“地域黑”成为一场网络狂欢。
二
其实,有些网友偶尔参与“地域黑”和“自黑”时,只是觉得有意思,主观上并无多大恶意,多半也不会因为“地域黑”而影响自己的判断;而有些被黑的群体同样一笑置之,有的甚至先“自黑”为敬,以幽默来化解和抵制“地域黑”。这也表明,人们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各地的认识也更客观和理性。
但从舆论场到现实世界,“地域黑”造成的真实危害不可小觑。
对个人而言,“地域黑”往往形成“隐形歧视”。比如,在就业市场,地域歧视或明或暗地存在,导致求职者无法享受公平的就业机会。2022年9月,某省一男子在某平台上给猎头公司投简历时,被对方以“企业不要该省户籍的员工”为由回绝。有公司曾在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示,“不要有纹身和东三省”的人。除了求职就业,“地域黑”同样影响择偶婚嫁,比如某省女孩就被贴上“扶弟魔”的标签。
对地方而言,“地域黑”广泛传播有损形象。本来就时常被黑,倘若再叠加一些地区发生的负面个案,往往会导致投资主体和外来人员对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形成负面印象。“地域黑”还会导致一些问题在投资风险评估时被放大,影响投资意愿。在投资意愿不足和经济发展乏力的恶性循环中,“地域黑”扮演了一个不太光彩的角色。
对社会而言,“地域黑”挑动的对立情绪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网上各种IP的“对战”“对骂”不绝于耳。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地域黑”仿佛成了“保留曲目”,有的地方被指“就知道吃喝玩乐”,有的地方被指“每次疫情都有你”,还有的被指“看不起外地支援的医护人员”,等等,引发了各地网友之间的矛盾,还衍生带来网络暴力、造谣生事、互相鄙视,甚至对线下秩序造成影响。
三
美国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说道,“对属于某群体的个体持有一种厌恶或敌对的态度,仅仅因为他属于该群体,就被推定具有人们归于该群体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这道出了“地域黑”的本质。那么,应该如何破解“地域黑”呢?
以文明的言行为家乡代言。近日,一辆河北车牌号的车强行插队,车上一河北男子还下车挥拳砸别人的车,相关视频在网上传播后引发热议。警方通报,已依法对这名男子作出行政拘留10日并罚款500元处理。但是这名男子的行为,引发了不少网友对河北的“黑讽”。这也说明,每一位公民都是家乡的代言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弘扬真善美,不给自己的家乡抹黑。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各地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导致各地发展水平不同,有的甚至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暂时性困难,这都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和困难都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事物总是在变化中发展的,要避免用老眼光看人看事,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尤其是对企业和用人单位来说,评判一个人是不是适合某个岗位,应该是对人品、能力、专业背景以及岗位匹配度的综合考量,将地域作为一条标准,不仅违法违规,也会将真正合适的人才拒之门外,反过来还会影响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对自身发展不利。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差异。有人请教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说了五条,其中一条是“宽则得众”。对普通人来说,有包容差异的胸怀,能结交更多朋友。在我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成长环境各异,受过不同教育,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但绝不能因此人为地划分好坏优劣。事实上,黑别人并不能证明自己有多高明,反而暴露了认知中的狭隘和骨子里的偏见。懂得欣赏差异,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更近一些。
以正向的舆论传递友好。媒体和自媒体应该加强道德约束和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地域黑”,不应该为吸引眼球而炮制“地域黑”报道,或是随意关联集纳某一区域的负面新闻造成“地域黑”。热衷于“地域黑”和挑动地域矛盾的机构,其实消耗的是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摒弃“地域黑”只是前提,应该更多客观公允地呈现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崭新的精神面貌,拒绝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为抵制“地域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此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治理力度,对那些搞地域歧视的企业进行处理甚至处罚,对恶意造谣抹黑一个地方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有助于形成震慑,莫让被黑的人和地方寒了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