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热播。其中一段采访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2018年9月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颁奖典礼上,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村民裘丽琴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代表,领取了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纪录片中,裘丽琴说:“(领奖时)虽然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肤色也不同,但是他们有的走过来给你拥抱,有的跟我握手,还有的竖起大拇指,我觉得我是中国人特别自豪。”
“千万工程”何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2018年9月26日,在美国纽约,浙江村民代表裘丽琴在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颁奖仪式上发表获奖感言 图源:新华社
一
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多年久久为功,“千万工程”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不仅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还赢得了国际社会积极反响,纪录片《千万工程》真实收录了这些赞誉和好评。
有的点赞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来自德国的设计师克里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骑行经过杭州余杭青山村,只用了短短几分钟就爱上了这里的青山绿水,并且正儿八经地成为了一名青山村村民,他说:“我非常开心能在中国生活。”
克里斯在杭州余杭乡村学习纸伞制作工艺 图源:纪录片《千万工程》截图
去年8月,在湖州安吉召开的“以竹代塑”创新大会上,埃塞俄比亚农业部国务部长埃亚苏·范塔洪、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纳等国际友人纷纷称赞“群山绿色的程度令我惊讶”“安吉的空气非常清新,人们能睡得很好”“这一切无法用语言形容,环境如此绿色,说明生态系统非常好”。
有的点赞乡村振兴的巨大成就。一对造访过中国许多乡村的波兰籍夫妇,希望可以通过人类学课题调研,来探寻中国何以让乡村变得更美好。来到浙江后,他们找到了答案,于是决定留在宁波,用一本书来记录这里奔向共富的探索与实践。
来自英国、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译文改稿工作的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认为,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政治话语的重要主题,而“千万工程”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变化。
有的点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中国人民的行动力。埃塞俄比亚总理府国务部长迈基尤·阿巴迪加感慨:“中国发生着令人惊奇的改变!”赞比亚林学院院长理查德·班达点赞道:“这就是真正的领导力,我想不到其他的形容词。”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大自然本身并不会自己解决问题,是人民的努力、中国政府的领导,让这一转变成为可能,而“动员人民进行伟大的变革是令人惊叹的”。
浙江安吉余村 图源:“浙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二
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平衡,是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就旨在解决以上3个维度的问题,推动全球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千万工程”的理念,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不谋而合;“千万工程”的探索,向世界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模式。在笔者看来,“千万工程”之所以有如此影响力,主要是因为正确处理好了三对辩证关系。
“城市扩张”与“乡村发展”。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衰落已成为一个全球“流行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失、经济衰退、缺乏公共服务等问题都困扰着乡村发展。“千万工程”以环境整治为起点,让更多村庄走上发展新路,焕发乡村“万物生长”。
比如,安吉余村于2022年启动“全球合伙人”计划,携手周边3个乡镇的17个行政村,向全球人才发出邀请。国漫茶咖、乡音酒吧、余村数字游民公社等项目持续落地,村子比城市更显“洋气”、更有人气。
比如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曾经是偏僻落后的“水牛角村”,伴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村容村貌改善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乡村特色得到凸显,加速迈向乡村振兴,成为欣欣向荣的“国际文化创客村”。
索尔海姆说,中国、印度、欧洲、美国等地,农村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年轻人往往被吸引到城市,老年人留在农村,而“千万工程”正在改变这种状况。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工业快速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但也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千万工程”打破了“要发展就必须牺牲环境”的魔咒,通过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让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了景区,越来越多的村民富了口袋,书写出一篇又一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文章。
大卫·弗格森认为,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做法和其它重大战略的做法相同。从长线做规划,分不同阶段严格实施,当其行之有效,并符合所有人的共同福祉,就会全面推广。
索尔海姆觉得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说:“习主席的新生态思想是,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习主席经常提到环境问题,我非常乐意看到世界各国领导人都像他一样谈论环境问题。”
“物质满足”与“内心丰盈”。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在为人们创造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使很多人的精神世界趋于功利、空虚、疏离,成为“单向度的人”。在“千万工程”的推动下,人们在越来越多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成就着许多青年的“诗与远方”。
纪录片《千万工程》中,用艺术振兴乡村的宁海葛家村,唱“村歌”、办“村晚”的江山大陈村,开展“樟树下议事”的余杭小古城村……一个个村子用实践证明,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乡村可以成为中国人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著名作家、被称为中国“村落保护第一人”的冯骥才说,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是带有文学性的,这也是我们做好村落保护的一个指导思想。总书记说的记住乡愁,这里就有中华民族的魂,乡愁是对乡土的一种情怀、情感,就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接受采访 图源:纪录片《千万工程》截图
三
“千万工程”被浙江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被专家学者誉为“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
而现在,“千万工程”从省域走向全国,也从中国走向世界,为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贡献“中国方案”。
正如2018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颁奖词所写的那样,“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千万工程”何以走向全国、影响世界?说到底,还是心里真正装着人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郑永年说,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的发展从来没有忽视过,这些都是一以贯之,也一直在做,很多的工作实际上不容易到现在这一步。
纪录片《千万工程》的最后,几位村民对着镜头说出想对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心里话,“我们这个小山村现在是越来越美了”“给予我们年轻人更多的创造空间”“‘千万工程’振奋了我们所有人的信心”……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千万工程”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做起,正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也因此才得以持之以恒,从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卫·弗格森评价“千万工程”时说:“西方发达国家花了200年的时间来学习和理解,中国在大约40年的时间里就认识到,基于对环境的索取来进行现代化将会失败并自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