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甲辰龙年。提起龙,大概每个中国人都有所感、有话说。比如,茶有“龙井”,剑有“龙泉”,水果有“龙眼”,地名有“龙游”“龙翔桥”,等等。
据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龙的形象来源于原始社会多图腾形象的融合。作为上古图腾、祥瑞神兽,龙一路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
巧合的是,十二生肖中,唯有龙是传说中的动物。那么,龙是什么?中国人为何又被称为“龙的传人”?新春将至,我们龙年说“龙”。
图源:共青团中央
一
中国人对龙的喜爱与崇尚是毫无保留的,这在不少描述中都有体现。像《山海经》里提到诸多神灵异兽,其中不少拥有龙首或龙身;屈原《九歌·河伯》以“驾两龙兮骖螭”描绘龙可通天的神异;李白写下“熊咆龙吟殷岩泉”,用龙吟来形容天姥山间流瀑令人战栗的震响。
大概从商周起,龙的意象与皇权逐渐关联,并构建起等级、舆服等制度,以神化政权、巩固皇权、加强统治。比如,天子挂九旒龙旗、着龙衮,龙辇、龙驭、龙袍、龙纹等都是电视剧中常见的名词;秦始皇大一统后,被称为“祖龙”,汉代王充解释说“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
因其威武雄奇的形象和扑朔迷离的身世,龙又颇受志怪小说青睐。《搜神记》中,龙多是神人坐骑或司雨神兽;《西游记》中,四海龙王被迫赠予悟空金箍棒、金冠、金甲和云履。
与此同时,龙与人也生发出更加亲密的关系。形容人出类拔萃之时,会说“人中龙凤”,描述人体态轻盈之时,会说“婉若游龙”。《庄子》用“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来形容君子,王安石在《龙赋》中用龙德来写人德……可见古人认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以龙来比拟。
以龙喻人,犹嫌不足,于是,文章雄健、文采华丽,称为“龙文”“龙章”;书法笔势刚健、变化无穷,则是“矫若游龙”“龙骧豹变”;绘画有张僧繇“画龙点睛”等故事;文赋有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等名篇。
《山海经》中的应龙 图源:“中国文联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二
穿越漫漫历史长河,我们发现,龙对中华文明的意义是超脱实体、别具一格的,可以从三个角度解读:
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体现。古说龙“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博采众长拼合而成的“神物”——龙,正是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兼容并蓄的生动写照。
良渚文化中的龙首纹玉器与红山文化中的玉龙极为相似,这表示当时相隔甚远的文化之间可能有交流。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金代铜坐龙,兼具麒麟、狮子等动物的外形特点,作为龙族一员,这个端坐在云上的“混血儿”,可以说是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交融的生动写照。
良渚文化时期余杭星桥后头山玉龙(左图)红山文化玉龙(右图)
图源:“杭州考古 发现杭州”微信公众号
龙文化映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价值理念。在中华文化中,龙布德泽、润万物,是善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先民将人骨、蚌壳摆塑成龙、虎等造型,或与星象有所关联。农耕社会,风调雨顺意味着五谷丰登,古人将“生命之源”水和龙绑定在一起,相信龙可行云布雨,通过舞龙、祭拜龙王祈求普降甘霖。
龙意象蕴含奋发向上的生活追求。中国龙或是潜于深渊、或是遨游九天,都展现出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气神。“龙腾虎跃”“云起龙骧”“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成语,舞龙、赛龙舟等民俗活动,饱含劈波斩浪的豪情,寄寓美好生活的愿望,激励人们活力向前。
2月8日,在2024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可以说,龙文化蕴藏的奋发图强的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浙江青田县瓯江畔的神龙彩灯 图源:新华网
三
今天,如何进一步挖掘龙文化、弘扬龙的精神,让世界读懂中国龙文化?
深深地挖掘。龙文化演变的脉络,藏在各地出土的文物里,比如查海遗址的石堆塑龙、西水坡的蚌壳堆塑龙等,都生动还原了早期龙文化的形态。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是中国龙文化的佐证,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挖掘、研究与展示,可以帮助人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龙文化、爱上龙文化。
比如,最近浙江诸多博物馆推出龙文物展等,观众可近距离感受考古发现,从中体会龙文化的魅力;上世纪80年代,查海遗址发现后,辽宁省阜新市连续多届召开“玉龙文化研讨会”、举办“玉龙文化节”等,深入解读查海龙文化内涵。
活泛地演绎。龙文化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需要“活”在当下、“活”在民间。比如,有“中华龙乡”美誉的重庆铜梁就围绕当地非遗铜梁龙舞进行了诸多设计,形成了涵盖龙灯、演出、技艺等全方位的龙文化产业链。
浙江各地拥有不少与龙相关的国家级非遗,如金华浦江“板凳龙”、湖州长兴“百叶龙”等。进一步尝试通过更多龙文化民俗活动、互动体验式旅游路线、龙主题文创产品等,以新形式、新元素激活非遗文化,有利于推动龙文化传承发展。
多多地讲述。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当从容自信地讲述龙的故事,寻找共同的价值理念,引发情感共鸣。而要弥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首先需要解决翻译的问题。比如,有学者就提出,可以用“Loong”替代“Dragon”,来区分“东方龙”与“西方恶龙”。
同时,在文艺作品中注入更多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向世界传播龙文化的绝佳方式。比如,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就通过中国传统武术之美与武侠文化,颠覆了许多国外观众对龙的印象。
清末内忧外患之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寄望“潜龙腾渊,鳞爪飞扬”。120多年后,我们欣见神州大地处处龙腾虎跃。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传承的是文化、是精神。甲辰龙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中华民族追梦路上,传承不息的文化,秉持昂扬的精神,中国龙一定会腾云驾雾、飞龙在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