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内乡县衙的三省堂门口,高悬着一副脍炙人口的名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光阴流转间,联语中的拳拳爱民之心,越发熠熠生辉,时时警醒后人。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菏泽视察工作,在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时,特意援引了这副对联,以古鉴今。
写下这副对联的人正是清代嘉兴人高以永。那么,高以永,何许人也?他为何留下这青史留名的警句?这副对联对我们当下又有哪些启示?
一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两鬓斑白的高以永接到朝廷委派,远赴千里,到河南内乡上任。
此时正值三藩之乱平定不久,处处民生凋敝。内乡,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军需供应沉重,民生多艰。这一路,高以永奔波于黄埃赤日中,一边走,一边探问百姓疾苦。尽管心里早有准备,但当双脚刚踏入内乡县,他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刺痛。雪上加霜的是,明朝降将及其残部盘踞在周边,经常仗势到内乡抓人充当奴仆,百姓苦不堪言。
面对不堪县情,高以永这个“行动派”一刻也坐不下,穿着便服便前往大街小巷收集民意,晚上细细整理、思索。一个个清冷孤夜里,高以永坐在书桌前,笔耕不辍、殚精竭虑,心里想的、念的都是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苦境地。
于是,新官上任的他,烧起了“两把火”:
对内,广开垦。一方面,高以永赈济灾民,数次奔走省会,为民请命减免税赋,力揽流民返回;另一方面,他将种子、耕牛贷发给贫民,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作物。数年间,共辟地四千余顷。原本荒芜的地方变得五谷丰收、安居乐业。
对外,除匪盗。上任第三天,两个凶神恶煞的匪卒冲入县内,高以永当机立断将这两名犯事悍卒抓捕,送到南阳知府治罪,然而南阳知府胆小怕事,担心得罪骄兵悍将,想徇私放人。高以永便冒着乌纱帽不保的风险将此案上告到院司,连同将军一同治罪。自此,内乡县才得以太平。
当地百姓为感谢高以永造福一方,自发送来了一块“爱民若子”的巨匾。高以永备受感动,亦觉责任重大,一时万般思绪,纷至沓来,大笔一挥,写下一副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饱蘸浓墨的笔落在鲜洁柔韧的白纸之上,亦是落进泛黄的史书典籍之内,落在了浩瀚灿烂的历史星空之中。
二
文如其人,文以载道。高以永的一生,正是这则对联的写照。
出生于嘉兴望族竹林高氏的高以永,“少学于施博一,以躬行为主”。高氏一族诗礼传家,一门出过七名知县,官居正七品以上就有19人,据《高氏家谱》记载:“我祖宗以来,官不显达,家不富厚,名不赫奕,丁不繁庶,所幸醇朴相承,清白共守。”成长于这样的家族,耳濡目染之下,高以永的一生经历了为官的三境界:
立大志。高以永为官时已人到中年,此前他屡试不第,却心志坚定,并不以功名得失而放弃理想。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不到而立之年的高以永目睹家乡遭遇特大洪涝灾害,落笔写下《大水百韵》长诗:“下民敢惮劳?其究自安宅。缝掖穷巷人,当亦手加额。”那时的高以永是一介秀才,但诗中饱含的忧民之心,照见了多年后他在官场上的正直与担当。
守本心。临去内乡县前夜,妻子蒋氏伸出两根手指,示意高以永为官切记两不可:“不可减寒素本色,不可忘皇命在身。”这样的信念贯穿了高以永一生。
比如,他升任安州知州后,恰逢大旱。面对数以千计的求赈者,高以永调拨赈灾款,并奔波一线分发物资。烈日当头,尘土弥漫,一位面目黧黑的老人遍历各村安抚灾民。看见这位忙前忙后、亲力亲为的人,地方志记载,“见者不知其为官也”。
得民心。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以永因案牍劳形、朝乾夕惕而积劳成疾,逝世时仅63岁。他为官十四载,家中甚至没多少私产,只有银子5两、三箱书本,以至于逝世后连灵柩都无法运回老家,最后在亲朋好友的捐助下,才得以归葬故里。
然而,他拥有了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百姓的爱戴与不朽的清名。其殉职的消息传开后,任所百姓哭吊者不绝,立碑、立祠皆遍于境内。
三
两行古楹联,一部为官箴。细细品读,对联字字千钧,上联是对当官者的劝告,而下联是对百姓的感恩。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评价,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全联44字,共提及4个“一官”,4个“百姓”,字里行间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做官到底为什么?
为官者,当有担当。有人说,即使是在传统社会,庸碌无为者也为世人所不齿,勇于担当、坚持忠义的贤能之士,则能被百姓称颂。高以永在内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作为一方父母官的担当。比如,面对不合理的贡赋,他数次为民请命,即使面对铁板一块、贪污盛行的利益团体,依然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在离任之时还在为减免贡赋奔走。
为官者,当能正身。所谓正身,简单来说就是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清代学者申居郧曾说:“要往前想一想:我原不是官;又要往后想一想:我不能常有此官。寻取真我,方有着落。”这与“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似在告诫后人:为官先做人,要淡化“官本位”思想,对权力保持平常之心,切勿越“雷池”、闯“红灯”、破“底线”。
为官者,当能利民。从对联中看,高以永对官民关系的认识十分超前。他没有以当权者自居,注重克己正身,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吃百姓饭、穿百姓衣,从百姓中来,自当为百姓谋利。他常常以“自己也是百姓”的同理心去体会人间疾苦,以“莫道百姓可欺”的同情心急百姓所急。正是一颗真心,让高以永真正得到内乡百姓的拥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置身当下,我们更能理解总书记“念对联”的深意。今天的干部,更需以先贤为镜,读懂这寥寥数语间的千钧之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