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在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下,近年来,从中央到各地各部门围绕精简文件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减轻村级组织负担、清理规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等,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在个别地方和部门,还存在把各种压力任务压给基层的不良倾向。那么,这一倾向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背后的症结是什么?又该如何进一步破题?
一
“基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这些是基层干部偶尔挂在嘴边的无奈话语,既反映了人们对基层工作的印象,也反映出一些基层干部负担较重的现实问题。
比如,“任务下沉”。有的部门和地方向基层下达任务时,常以“属地管理”的名义把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层层下移,认为“布置下去了”就等同于“工作完成了”。更有甚者,要么干脆将一些任务往下级一推了之,要么给基层来个“加餐”,下达“张口要,闭口到”的紧急任务,令基层干部有苦难言。
比如,“材料催更”。开展工作时,公文材料有时必不可少。但少数部门和地方奉行“材料主义”,养成了凡事必先向基层“要材料”的习惯:听工作汇报先看材料亮不亮眼,宣传典型事迹先看材料感不感人……这种“不看实效看材料”的“材料依赖症”,导致有的基层同志忙得团团转:“要上报的材料太多,忙都忙不过来。”
再如,“强行摊派”。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有些部门和地方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利用行政手段或隐形方式向基层摊派指标任务,并表示希望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前不久,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被通报,其中一例就提到某地不顾自身实际、违背市场规律,以行政命令方式层层加码下达指标,强行推进经营主体数量增长任务,造成不良影响。
二
把什么事都压给基层,看似工作力度大、标准高、要求严,实际上不仅解决不了真问题,反而容易转嫁问题,甚至“催化”产生新问题。比如,可能导致基层“不交底”、上级“不放心”,形成不同程度的基层治理“信任缺口”;比如,给基层干部带来负担的同时,也引起群众反感。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层“小马拉大车”的现实困境,也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等等。
一方面,基层这匹“小马”拥有的职权相对较小,缺乏充足的权限与资源。像是区县和乡镇两级,承担的任务事项常常超过自身能力,权小责大、人少事多。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不断下移,一些基层工作的摊子越铺越广,要求更高,责任更大,“小马”和“大车”之间的不对称现象愈发显现。
另一方面,少数上级机关部门缺乏“换位意识”,较少站在基层的角度看问题、办事情。比如,有的“随意加码”,文件要求是一个标准,具体执行过程中又是另一个更高的标准,徒令基层干部感叹“做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基层负担过重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切实际、过多过滥的考核评比,其中一些考核指标被吐槽“不接地气、奇葩任性”。在考核“大山”之下,部分干部疲于应付差事,焦头烂额,也有的人一味追求“材料生花”“数字政绩”,跑偏走样。如,每年年终,一些地方就会迎来“迎检困局”,有的同志叫苦,“有时材料数据要靠编”。
把什么事都压给基层、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问题表征在于这“最后几公里”,背后却另有症结。讲到底,还是部分上级机关部门、少数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错位。
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如何在大抓基层的过程中更好为基层减负,的确是一道值得深思的难题。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基层工作。2004年12月,在瑞安市基层干部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给基层。今天,我们从《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中摘取习近平同志曾说过的三句话,从中寻找启示。
第一句话:该基层做的工作,基层还是要挑起担子。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工作具有无可替代性,不论是安全生产、拆迁、社会治安,还是环保问题整改、防汛救灾、信访维稳等,哪一项工作离开了基层这个“轮子”都转不了。正如有人说,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因此,一方面,上级机关部门应当尽可能将力量向基层倾斜,推动“条”往“块”上走,营造“部门围着基层转”的工作环境,让基层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厘清不同层级、部门间的权责边界,把工作事项搞清楚,不把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导致基层“胡子眉毛一把抓”。
第二句话:既要给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又要切实指导帮助其解决“桥”和“船”的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基层开展工作,客观上就存在较大难度,权责和资源必须配套到位。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尽力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倾斜,为基层这个“轮子”的转动加油助力,释放出重视基层、关爱基层的强烈信号。
但也要看到,如今基层“小马拉大车”的结构性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破解。因而,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治理体制机制,如有必要,进一步把权能落下去,把各类政策和资源沉下去,把优秀的干部派下去,让基层有“劲”更有“径”。
第三句话:对基层干部工作中、生活上出现的困难,要设身处地地加以理解,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扎实有效地进行帮助。
基层干部很不容易,一边要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一边要在一线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面临着来自工作、家庭、社会、舆论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对基层干部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体恤、信任与鼓励。
比如,可进一步完善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成长链条,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进一步形成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浓厚氛围;比如,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学习培训、健康体检、疗休养、年休假等人文关怀力度,时时刻刻关爱基层干部,为其安心干事、放心打拼创造更好条件。
要想马儿跑得快,就得让马儿吃得饱,还要让马儿知道往哪里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为基层减负,形成上下一心、同频共振的强大治理合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