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这是林徽因写于1934年的现代诗。提起林徽因,世人公认其为“民国才女”,误以为她只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可很多人不知道,文学更多是她的兴趣爱好,建筑师才是她最在意的身份。
北京时间5月19日上午6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代替林徽因,领取了建筑学学士学位。林徽因在120周年诞辰之际,终于“收到”了这张迟到了近百年的建筑学学位证书。
如今在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的一棵大樟树下,有一座林徽因纪念碑,她戴一顶圆帽,穿着一件倒大袖短衫、一条及膝半裙,左手还抱着外套,在人流中望着故乡山水。
你可知道建筑师林徽因的世界?
2024年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宾大正式向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 图源:“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
一
1925年4月,21岁的林徽因很忙,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同时学习建筑和美术两个专业。
实际上,前一年入学时,林徽因真正想学的是建筑。但是,因为不招女生,她被建筑系拒之门外。
为了学习建筑知识,林徽因转而注册了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的主要课程。
就在林徽因埋头学习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相比西方完善的建筑学体系,中国建筑学的宝库——各地古建筑尚未被整理记录,就已面临损坏的风险。而像是记录宋代建筑形制的古籍《营造法式》又如天书,让人难以读懂。
林徽因说:“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
为了尽早完成学业,林徽因拼了命地学习,在近三年的时间内修完了两门专业的课程,建筑学成绩达到优秀学生水平。
求学的日子里,林徽因有了扎实的“基本功”,画图、测绘、设计无一不精。更重要的是,在考察欧洲古建筑的过程中,林徽因意识到,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很重要,中国古建筑也应该总结好自己的设计特点和技法。
学成归国的林徽因,扑在了中国建筑学的事业上。在她发表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里,剖析了中国建筑较世界上其他建筑派系最为显著的不同点。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现代第一篇建筑理论方面的论文”,是“中国建筑史论的里程碑之作”。
林徽因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时的成绩单 图源:中国日报网
二
1931年,27岁的林徽因与梁思成收拾行囊,应朱启钤的邀约,到中国营造学社供职。
他们与纷飞的战火抢时间,从紫禁城起,逐一考察、一点点倒推,试图理清中国建筑史的脉络。
资料显示,供职期间,他们走访了中国15个省,约200个县市,仅1937年以前,就实地勘测了2738处古代建筑遗存和石窟造像。这其中,包括杭州。
1934年,林徽因回到了故乡杭州,他们勘测了六和塔、闸口白塔和灵隐寺双石塔。梁思成与林徽因对照1933年考察的应县木塔,按《营造法式》上的标准,给六和塔出了张“整容效果图”。不过,随着抗战爆发,这个方案搁置了。
荒山野径、歧路难行,蝙蝠群聚、虫蛇出没,古建筑勘察测绘并不容易。为了打破日本学者“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木构建筑”的论断,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与营造学社同仁一起去山西五台山地区寻找曾在敦煌壁画中见到的“大佛光之寺”。
当在豆村发现佛光寺大殿时,巨大的欣喜将她淹没了。这是当时所知我国尚存最早的木构建筑物。千年的尘埃早已遮蔽住大殿的光彩,可在林徽因眼中,这座建筑是如此华美,她不忍放过一丝细节。
可当她满怀欣喜走出大山,卢沟桥事变的消息给了她沉重一击。挚爱的事业刚有重要进展,侵略者的战火就烧到了门前。1938年春,林徽因一家为避战火暂住昆明,后又乘敞篷卡车颠簸了半个月,于1940年冬到四川李庄。哪怕是在逃命,她也挂心着建筑业。车子在毕节暂歇,她也想带着女儿去看孔庙,看屋顶的结构,嘱咐女儿到了一个地方,一定要看看当地的建筑,不是单看铺子卖什么东西。
长途跋涉的逃难,丢光了这个家庭的“细软”,也几乎将林徽因的生命能量消耗殆尽。林徽因旧疾复发,连续几周的高烧,压得她数月重病卧床,但她还要照料一双年幼的儿女、年迈的母亲,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即便如此,林徽因仍没有放弃建筑事业。她参与了《中国建筑史》的编写、校阅及补充工作,病床上堆满了与中国建筑史研究相关的书籍,病榻周围也全是资料和文稿。
1934年,林徽因在浙江武义延福寺梁上 图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
三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作为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小组的一员参与国徽图案设计。时间紧、任务重,她夜以继日带领团队研究方案。
营建系国徽设计小组的灯连着亮了许多夜,参考资料、草图堆满了屋子,墙壁上挂满了设计图纸,讨论的声音频频传出。梁思成为机构的组织和人事奔忙,技术工作几乎全由林徽因承担和主持。
经过数月的反复推倒重来,清华大学组的方案最终入选。看到浸满心血的国徽设计图稿通过审议并挂上天安门城楼时,病中的林徽因激动得落了泪。
此后几年,即便体力不支、卧床难起,林徽因也没有停止工作。她抱着对建筑事业的热情、对祖国诚挚的热爱,为挽救濒危的景泰蓝工艺设计图样、起草报告,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她51年的人生。墓碑是梁思成设计的,上面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才情并茂的林徽因,将一身诗意融入了中国建筑的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之中。
无论是求学时对建筑学的坚定不移,还是战火纷乱中为中国古建筑的四处奔波,林徽因以坚韧的性格和专业的学识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师。
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如今,当我们的掌心触摸城墙殿基,感受绵延不绝的城市历史文脉时,大概也能领悟一点林徽因所说的“建筑意”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