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展”获人心的密码

字体:
—2024—
06/03
09:59:13
2024-06-03 09:59:13 来源:浙江宣传

  夏日序曲奏响,“流动的盛宴”再次与杭州相遇。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浙江省第十五届美术作品展览、世界树·202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展览……一场场艺术展览纷至沓来,观众们带着好奇和期待,走进艺术家建构的绮丽世界。

  艺术展览代表着一个地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环境的进步,它不仅仅是一次艺术活动,还可能是思想引领者、科技创新者或试验实践者。当下,优质的艺术展览能给人带来什么?在各类艺术展层出不穷之际,又该如何将艺术展览办得更动人?

  一

  一场场艺术展览,是人们发现美之所在、走向美好生活的通道。

  近年来,各类艺术展览已悄然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很多大城市几乎月月有新展,“喝着咖啡去看展”已然成为市民朋友的标配。今年1月亮相中华艺术宫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美出圈,点燃“魔都”人民的艺术热情,被不少人评价为“有生之年系列”。

  即便在数字时代,足不出户“云看展”成为一种趋势,但线下看展的魅力依旧不减。不禁要问,高品质艺术展览究竟能给观众带来什么?

  好的展览就是一堂美学课。相比以前“看展只是为了看个热闹”,现在许多人都抱着学习的心态走进展厅。对于没有艺术专业背景的普通观众而言,看展就是文化熏陶。穿行于展厅,或许能发现自己未曾走过的桥与路,或许能勾起几分往日回忆。无论你处于哪个年龄段,有着怎样的学识背景,在这个“课堂”里,关于美的感知是共通的。

  身处艺术空间更具仪式感。在去年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上,南宋四大家的真迹在八百年后,重回它们的“故乡”杭州。尽管展览出于文物保护而限流,依然有不少人不远万里赶来“二刷”“三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有15万人次观展。可见,走进鲜活艺术现场的仪式感与冲击力,是线上观看无法替代的。距离近一步,感悟深一层,只有切身站在艺术作品面前,才更能与大师隔空对话。

  看展式社交也是Z世代的选择。社交媒体平台上,“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爱逛展”这一话题频频引发热议。在Z世代群体中,“一起逛展”成了时髦的社交方式。无论拍照发朋友圈,还是在线下结识志同道合者,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优质艺术展览正在“走下神坛”,逐渐“破圈出道”,在年轻人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

  总体来看,在我们所处的一些大中城市,艺术展览不仅有了“量”的突破,更在主题、形式上呈现出新面貌。在悠闲的Citywalk中与一场艺术展不期而遇,抑或是为心动的展览而奔赴一座城,都不算稀奇事。然而,在公众高涨的热情和需求背后,艺术展的品质仍良莠不齐。

  比如,开幕即闭幕,不见公共价值。现实中,“展览一日热”等现象并不少见。开幕时,展厅人头攒动、高朋满座,“捧场”“吆喝”者多;开幕后,看展者寥寥无几,展厅空荡冷清。有的在宣发阶段以“大师真迹展”话题大肆炒作,待观众走进展厅方才发现不过是“高仿”作品展,更有些展览对信息标注不清晰误导观者“以假为真”,致使踩过一次坑,便不会再来。

  为展而展,不如不展。如果一眼望去,总令人感觉作品“端着架子”、难以靠近,自以为艺术就要高高在上,那么展览就会沦为小圈子的自娱自乐。艺术展览本质上带有公共属性,如果“闭门造车”,那展览的价值与意义又何从谈起?

  比如,艺术性不够,技术硬来凑。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沉浸感”“互动式”艺术展览开始流行,频繁用声光电、VR、AR等手段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比如曾在多地亮相的“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就以1:1比例高清复制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融合数字投影、互动捕捉等多项数字技术,让传世名画、经典作品“动”起来,让人们体验“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沉浸式展览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但若技术成为最大卖点与噱头,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有网友吐槽道:“去过一个收费的赛博朋克主题展览,进去就是一些雕塑人头、金属折射的堆叠,完全没有未来世界的感觉。”只有一时的感官刺激,没有优质内容托底,这样的展览注定会被吐槽。

  比如,用网红化和氛围感消解作品意义。建筑内外、作品面前、网络之上,我们能看到不少“打卡人”。观众愿意纷纷来“打卡”,有利于展览传播。于是,不少策展人舍本求末,将更多力量放在网红装置、打卡环节的设计上。譬如引入稀奇古怪的巨大装置,绘制绚烂明丽的墙面场景,以霓虹灯、镜面、投影等铺满整条参观线路,并穿插着同主题关联不大的VR游戏。但认真观展与网红“打卡”有本质不同,只追求出片、漂亮,也可能会消解展品本身的意义。

  经典艺术作品需要传播与推广,但不能只有网红化的“表演秀”。国外不少大型展馆有不成文的惯例,对特展限制摄影。因为,“到此一游”和“泼天的流量”都可能是一时的,精神的触动和心灵的共鸣才会长存。

  三

  当艺术展览恰如其分地遇见一座城,就是一场心意相通的双向奔赴。高品质的展览串联起公众、展品与展馆,在不同维度的艺术对话中展示城市文化品格和人文形象。

  当下,艺术展览如何才能从现实窠臼中“突围”,“进化”得更好?笔者有以下三点思考:

  策展破题,让展览讲好故事。策展水平是衡量艺术展览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不少展览只是拼凑起来的“大杂烩”,有什么作品就展什么。没有目标与构思,就会让观众淹没在不计其数的同质化展览中。当然,也有很多展览选择从主题出发寻找契合的作品,从展前的学术梳理、展中的空间营造到展后的资源循环,通过“议程设置”让观众“入境”,让叙事更具穿透力。

  比如,“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中“顶天立地”的巨幅作品,用强劲的视觉冲击抓住稀缺的注意力,带观众“更向深山深处行”;铭心追梦——“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艺术特展则通过作品中的小场景,描摹出时代蝶变与宏大主题。艺术展览需要“苦心经营”,用策展过程中的再加工、再创作,讲出令人回味不绝的好故事。

  美育破圈,让展览浸润人心。艺术展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还承担着社会美育的责任与义务,更要直面“为谁而展”这一重要问题。无论是上海开启的“社会大美育”计划,还是中国美院面向全社会开办的“国美夜校”,都在为公众提供更多欣赏美、感受美、接近美的机会。

  让主流话语“听得懂”、让普通公众“看得进”,也是好的艺术展览应追求的效果。在“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现场,导览人在赵无极特别为母校创作的一幅三联画前,反复提及《望湖楼醉书》中的意象——“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歌的意象与画作的意境回环呼应,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理解更深。

  创意破壁,让展览流量澎湃。相对于影视节目能反复播放而言,一场艺术展览在撤展后就难以留下持续的影像记忆。因此,艺术展览需要打破时空局限,通过展览作品的集合出版、数字影像留存等方式,打造“永不闭幕的展厅”,让传播链条更为完整。

  展览的“长尾效应”也需要充分释放。无论打造系列展览,还是设计文创活动、推出衍生产品,都是为了让展览的内容传播得更广,让美的流量更澎湃,让艺术的体验“冲出”展厅。此外,展馆也可以与展览共美。当艺术场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也能营造出更多建筑和影像珍品,让公众对展览产生持续的审美期待。

  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正在打破艺术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孤岛”,打开关于现代生活的多重想象。当有更多的艺术展走入年轻人的心中,就会有更多美好的故事能够发生和抵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