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如何读懂西湖的山

字体:
—2024—
06/24
10:12:35
2024-06-24 10:12:35 来源:浙江宣传

  古往今来,西湖山水之美,令无数文人墨客如痴如醉。当人们沉醉于那一湖潋滟的柔波时,背后的逶迤青山默默无语,在云雾缭绕间显得神秘。

  要论高绝险峻,西湖的山肯定比不过国内一众名山,但要论灵动,西湖的山有独到之处。常言道,“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今天是西湖申遗成功13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五个“杭州西湖日”。我们走进西湖群山之中,品品山中诗意。

  一

  西湖最早是一个潟湖。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造成了褶皱,西湖周边的山就这样形成了。从此,无限风光在其群山,一部杭州史也在群山间缓缓流淌。

  早在春秋时期,吴山一说是吴国的南界,见证了吴越两国的屡次交战。相传伍子胥含冤而死后,吴人在山上建了伍公庙以作纪念,便有了后来的伍公山。

  魏晋南北朝,中原士大夫为避战乱纷纷南迁,杭州初现繁荣。相传天竺僧人慧理云游至杭,登上一座小峰,惊叹道:“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飞来峰因此得名。数百年之后,五代吴越国王钱镠迎阿育王寺佛骨舍利而建佛寺,又“捧红”了一座山——玉皇山,从此建寺造塔、凿岩造像在西湖诸山中愈加兴盛。

  宋室南渡后,杭州迎来了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西湖边的群山间变得热闹非凡。凤凰山等成为皇家禁苑的一部分,据记载,凤凰山皇城内营建了殿、堂、阁、亭等一百多座。

  两宋时期,文人墨客行游于西湖山水之间,为西湖群山赋予了诗意的灵魂。在南宋四大家“李刘马夏”的画中,西湖的山间有飞瀑鸣泉、清岚浮动,墨色浓淡之间尽显清幽旷远、空灵疏秀。而在苏轼的诗中,他钟爱于飞来峰,还以“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真情告白。

  到了明代,万松岭兴修了当时远近闻名的“最高学府”——万松书院。王阳明、齐召南等明清知名学者都曾在那里讲学,清代才子袁枚也是从这所“名校”毕业的。谁承想,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的爱情传说,让万松岭成了寻觅姻缘的“月老山”。及至清代,康乾两位皇帝多次南巡,对西湖非常迷恋,干脆在孤山设行宫。

  西湖的山是自然造化的神奇,亦是历史人文的积淀。当我们在群山间穿行时,不仅能看到岁月的刻度、文化的印迹,也能窥见一座城的兴衰与更迭。

  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用来形容西湖的山,再贴切不过。即便是最高峰天竺山,海拔也只有400多米。但每一座山的背后,都有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风情。

  如“文艺高冷”的山。孤山是西湖群山中海拔最低的山,却是一座文化上的“高峰”。在许多人眼中,它有些“高冷”,既体现在名字上,也源于古代隐士林逋。他结庐孤山,植梅放鹤,终身未娶,世人谓之“梅妻鹤子”,将他视作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代言人”。

  孤山里还藏着一个“小众社团”,坚守着一门“高冷艺术”。120年前,四位文艺青年来到孤山创立西泠印社,将孤山变成乱世中的一方人文圣地,中国印学便在此地传承不息。正因文脉不绝,西泠不冷、孤山不孤。

  如“星光闪耀”的山。自隋朝以来,凤凰山麓便是杭州州治及官署府衙的所在地,白居易、苏轼等杭州的“老市长们”都曾在那里上班“打卡”。宋高宗进杭州城时,也是直奔凤凰山而去,将皇宫定址于此。

  登上凤凰山山顶的凤凰亭,一面可远眺西湖,一面可俯瞰钱塘江。在忙完公务的夜晚,白居易常常登上凤凰山。苏轼仰慕先贤,也曾在天色向晚时,跑到凤凰山临江的望海楼观潮,留下了“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的诗句。

  如“市井烟火”的山。嵌入杭州闹市的吴山,虽然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没那么高,但杭城的很多百姓每天上吴山晨练、散步,把这座山头的石阶都磨得圆润光滑了。吴山脚下年年盛大开场的庙会,一年到头熙熙攘攘的清河坊,更让这座山被浓浓的市井烟火气包围。

  正如城隍阁上悬挂的明代才子徐渭的对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登上吴山,赏得了西湖的山光水色,望得见杭州城市的发展活力,也觅得了万家灯火的温暖。

  还有那宝石山的夕阳流霞、南屏山的晨钟暮鼓、满觉陇的桂雨飘香、翁家山的茶园绿海、栖霞岭的烈烈忠骨……西湖的山,四时晨昏各美其美,文韵悠久难以诉尽,只有身入其中、心入其中,方能体会它变幻无穷的魅力。

  三

  若说水是西湖的血脉,那么山便是西湖的骨骼。一柔一刚的交融、一动一静的碰撞,构成了完整的西湖。如何真正读懂西湖的山?笔者认为,需要达到“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在历史上,西湖群山曾被大肆砍伐、变成“秃山”。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十年间,杭州将封山育林与植树育林相结合,在西湖周围的6万余亩山地上,陆续种下2000多万棵树,这才有了如今满目青山的西湖。

  青山不改长青色,这是杭州向西湖群山许下的承诺。“看山是山”,便是守护好眼前的这片自然山林,保护好西湖群山的原始面貌形态、植被生态,让它们始终葱茏苍翠、生机勃发。

  “看山不是山”。西湖群山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更承载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是看得见的亭台楼阁、摩崖石刻、造像碑文,还是看不见的文化先贤,都为西湖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撑起了西湖群山之脊梁。

  “看山不是山”,是要挖掘西湖群山背后的人文故事,让看得见的历史印痕得以留存,让看不见的文化脉络得以复现。比如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去年通过改造提升,用数字化的展陈手段呈现西湖的演变脉络、景观格局、宋韵文化,实现古与今的跨时空“共舞”,让更多人读懂了西湖文化。

  “看山还是山”。西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它一直敞开怀抱欢迎八方来客,让市民游客共享这片美丽。不负青山,还要还山于民,让西湖的群山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杭州这座山水城市的理想图景。

  比如,在Citywalk、Cityride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当下,可以定制多样化、个性化的西湖游山线路,将群山之间的特色景观、人文古迹串珠成链,吸引年轻人上山游玩;再如,结合特殊时令,举办西湖龙井“喊山祭茶”、玉皇山登高祈福等非遗民俗活动,为西湖群山增添更多人气。

  山水之美,在景更在情。闲暇之余,约上三五好友去西湖边登山漫游。高处自有别样风景,换个角度看,人生也自有别样心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