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选调生的“繁花”怎么开

字体:
—2024—
06/24
10:14:11
2024-06-24 10:14:11 来源:浙江宣传

  当前正逢高校毕业季,一批优秀的选调生纷纷走出象牙塔,奔赴祖国基层大地。近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通过考取选调生走上工作岗位,在祖国各地发挥着光与热。因为年富力强、学历出色等因素,选调生一直备受关注,往往被所在单位和身边的人“高看一眼”。

  那么,选调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考上选调生,是不是就意味着踏上了一马平川的“星光大道”?

  一

  选调生往往是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由各地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中选调到基层工作。多年来,选调生这一制度安排加强了基层党政干部队伍源头建设,也促进了干部队伍的结构优化。

  各方对选调生这一群体寄予厚望。一方面,报考选调生的门槛很高,选调的对象往往来自名校,同时学习成绩优良,是中共党员,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过校级以上表彰奖励等,用“千里挑一”来形容他们也不为过。另一方面,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时代背景下,选调生作为公务员中的“潜力股”,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生心中的“香饽饽”。

  选调生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锻造有过硬本领、渴望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人才。但实事求是地说,由于一些报考者对选调生的“滤镜”过重,对基层岗位前景和困难存在认知偏差,他们的个人职业规划与选调生制度要求在根本上就“分道扬镳”了。比如,一些应届毕业生报考选调生,就是单纯冲着稳定、体面去的,认为考上了就可以驶入人生“快车道”,而忽视了选调条件中关于服从组织安排、志愿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等要求。

  对个体来说,渴望在毕业以后事业发展能够一帆风顺,享受到较好的环境和待遇,这本无可厚非。但既然选择了成为选调生,如若仅仅将其视作一种“上岸”,则注定难以走远。选调生报考者在报考之前不妨先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做好脚踩黄泥、扎根基层的思想准备?有没有直面挑战、突破自我的心理预期?

  事实上,多年来通过选调生制度,一大批优秀年轻人自找“苦”吃,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在基层经风雨、见世面,然后长才干、壮筋骨,逐渐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二

  当然,对于初出校园、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选调生群体的“酸甜苦辣”也值得关注。他们希望凭借自己的所学为当地带来改变,但一些现实问题却犹如“拦路虎”一样阻挡在前。

  比如,能力如何提升?选调生的分配既看本人的知识背景,也看单位的具体用人需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现实与所学专业的“丝滑”对接。比如有人是学环境科学的,结果有时要去写新闻;有人是学物理的,还要去做矛盾调解;有人是学会计的,结果要去搞数字化……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会发现,现实远远比课本上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基层就像一个“万花筒”,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综治维稳等重点工作样样都要参与,文字材料、办文办会、化解矛盾纠纷等项项工作都要精通,还要处理好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加强同群众的联系……而这些,基本上都要从头学习,压力不小。

  比如,环境如何适应?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是很多求职者期待的,但这样的工作似乎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梦想中的“诗和远方”往往只在诗里和远方。选调生一入职就要走出学校舒适区、走进社会大熔炉,不少人跨省跨市来到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婚恋、生育等现实压力也骤然增加。这一方面映射出基层不唯地域唯人才的企盼,另一方面也暗含了选调生必须克服生活环境、语言环境、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困难。

  再如,价值如何实现?考上选调生的年轻人在基础能力素质方面都比较出色,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参加工作后也会产生较高的职业期待,对自己有较高要求,希望能在岗位上迅速干出一番事业,然而面临的工作可能是琐碎的,每天要处理的事情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重大,有时几年下来也难以产生明显的业绩。特别是当工作压力大、无法胜任一些任务时,挫折感便随之产生;当平凡的日常与远大的理想似乎脱节时,落差感又萦绕心头;当看到同龄人在大城市中干劲满满时,可能又会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不得不说,对于以上种种困难和挑战,一些年轻人在报考之前是缺乏全面认知的。有的即使略有耳闻,也抱有“先考上再说”的心态。等真的到了基层一线,他们才发现现实与设想的不太一样,因而可能产生烦躁、抱怨等心态。

  纵然面临多种多样的压力与烦恼,选调生的人生还是有着实打实的小确幸。有学者曾做过调研,在与选调生的交谈中,他们谈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获得感”。很多选调生谈到,刚入职时确实有点不适应,但在自己当了几回“热锅上的蚂蚁”,能力得到提升,切实为当地发展带来一丝丝改变时,那种洋溢在群众脸上的微笑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凡此种种,无一不是人生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三

  一个年轻人能考上理想大学、顺利完成学业,是要付出很多心血的。特别是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往往倾注着个人的追求,寄托着家庭的希望。从社会来说,需要对选调生群体从思想、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予以激励、关怀和帮助,真正让这些好苗子既能“沉得下去”、也能“浮得上来”。

  比如,如何让学生更加了解实际?一些高校十分鼓励学生报考选调生,但是对选调生以后的工作实际、发展情况没有做足功课。一些用人单位为了招到名校毕业生,有时也存在过于美化选调生发展前景、当地发展实际的情况,导致有些学生在报考之前就缺乏足够了解,结果到了工作岗位后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受到现实的“重重一击”。高校和用人单位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提前掌握选调实际,比如有的高校经常组织选调生返校和在校生面对面交流,帮助在校生了解情况。

  比如,如何让制度更加优化?相比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偏远地区对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针对选调生“选而不调”、异地选调适应难等现象,可否在顶层设计上,更加细化优化遴选机制,努力做到适才适用,培植更适宜人才发展的土壤。如个别选调生长期适应不了工作环境,是否可以跳出“定向锁死”的限制,多给一次与个人特长或者专业匹配的岗位调整机会,以帮助其更好地发挥才干。

  比如,如何给予更多关爱理解?条件艰苦、收入不高,甚至被基层干部群众当成“过路客”,让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产生焦虑。因此,对他们应多一些关爱和理解。有的地方通过在“两微一端”等开设选调生专题,用VLOG、日记的形式来记录、分享选调生的工作和生活,让选调生的“朋友圈”得以拓展。此外,也有地方针对如何调解群众纠纷、做好征地拆迁、带动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让有经验的老手主动“传帮带”,帮助年轻人更好适应、更快读懂基层这本“无字之书”。

  当然,对个体来说,要深知考上选调生并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倘若缺乏为民情怀、没有拼搏精神,恐怕很难端得住这个所谓的“铁饭碗”。因此,选调生自己要戒“娇气”“骄气”,接“地气”“人气”,脚踏实地、担当实干,主动在基层历练中学习成长,用实际行动打破外界那些“听不懂方言、不了解情况”“坐不了灰板凳,太稚嫩”“没经验,干不成事”的刻板印象。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当踏入选调生群体的优秀学子们真正把自己融入基层,将学习和奉献作为终身成长的底色,相信他们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开出更多“繁花”。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