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班后,微信、钉钉、飞书上仍信息不断,周末难得出游一次却被突如其来的工作打断,“月薪5000元却拥有46个工作群”等话题冲上热搜……近年来,“隐形加班”成为职场人的普遍痛点之一。
今年最高法工作报告明确把“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作为线上“隐形加班”的认定标准,让在线工作有收益,离线休息有保障。这使该问题进一步走入公众视野,相关讨论也广受关注。“隐形加班”究竟是不是加班?你曾经“隐形加班”过吗?
一
有报告显示,超过9成受访者经历过“隐形加班”,其中大约6成受访者经常“隐形加班”。相对于“白加黑”“5+2”等加班的“常规操作”而言,“隐形加班”一般指的是职场人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需要经常在线上提供劳动的情况。工作时间与私人时间混在一起,有的人不知不觉“被加班”了,有的人觉得自己加了班,但单位不认可。
比如,随时随地被@,都要第一时间回复。其实对大多上班族来说,下班后回复几条工作消息,并不会“锱铢必较”。但现实中,“收到用户需求要在30秒内回复”“2分钟内处理工作信息”的要求层出不穷;有的人常常在周末突然收到一项商务洽谈的任务,要求周一就要拿出进展;有的人下班后临时收到在线会议的邀请,无论有没有时间都必须参加……
比如,看似没有既定任务,但必须24小时on call。一些企业要求员工24小时不得关机,这种“随时待命”带来的不确定性足以让人感到焦虑。等待的人不能放松地享受一场电影、一次聚会、一趟郊游,因为每一分钟都在提心吊胆,就怕活动中途那只不确定的靴子会突然落地,索性放弃了一切社交和娱乐活动。
比如,明明是“公事”,却要占用业余时间。安排在工作日晚上或周末的企业团建、培训,被指派参加演讲、篮球、足球等与业务无关的比赛,都会让员工本不富余的休息时间“雪上加霜”。有些事务原本属于工作范畴,但平时工作已经够忙碌了,员工不得不在业余时间腾出精力准备,而有些企业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
有心理学家就针对“随时应答”做过一个测验,他们发现,当被要求随叫随到时,即使那天没有任何工作,被试者的皮质醇水平会比不需要应答时上升得更快。皮质醇也叫“应激激素”,与人的压力密切相关。长期处于高皮质醇水平状态,会出现暴食肥胖、激素分泌异常、免疫力下降、情绪不佳、抑郁等一系列症状,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二
“隐形加班”为什么会比较普遍?
互联网速度的分秒必达。半小时就能送到的外卖,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购物平台上深夜秒回的客服……被点赞的所有高效服务,背后都是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让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许多行业的工作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IT、金融等领域,很多员工面临“随时在线”的隐性压力,陷入了“休而不息”的窘境。
社会竞争中的压力驱动。在大多公司中,业绩好坏是决定工资多少的关键。为了写好一篇10W+的爆款文章,拿下一个百万级项目,让产品日销量100+,员工使出浑身解数。单位完成不了的工作量,回到家里继续做;昨天没谈下来的客户,今天抱着手机继续谈。有的管理者还说,如果你不愿意加班,有的是人愿意顶替你干。员工看似在主动加班,背后却是“末位淘汰”“销冠冲榜”的压力驱动。
管理模式的简单沿用。社会业态在不断发展,一些行业、职业已经不再适用“朝九晚五”的模式,尤其是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工作,随时的沟通、处理与反馈是必要的。之所以会出现“隐形加班”的困扰,就是因为这类职业已经出现了新的工作特点,却依然沿用陈旧的管理考核办法,既要员工到点打卡,又要尽可能回应客户需求,最终导致的就是无上限的工作时间。
近年来,尽管引起了广泛关注,但“隐形加班”依然盛行,打工人依然“敢怒不敢言”。在“隐形加班”已经干扰生活的当下,比起“水果自由”“旅游自由”,职场人似乎更渴望“下班后失联自由”。
三
每一个人的辛苦付出应当被看见,并且得到回报。如何破解“隐形加班”难题,笔者有几句话想说。
无论线上线下、主动被动,都应该劳有所得。调查显示,超9成受访者愿意在合适的条件下加班,包括支付加班工资、加班调休、攻克有益于职业发展的项目等。在线上加班日益普遍的当下,用人单位应当作出适时调整,制定与新型工作形式相适应的考核制度,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
我国历来就有爱岗敬业、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基础工资低,主要靠提成,为了获取高收入,许多员工也会放弃休息,主动加班。无论是主动加班还是公司安排加班,付出的劳动是客观的,产生的效益也是客观的,获得的回报也应该是客观的。
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防止工作时长的边际效益递减。工作时间的长度与工作效率的高低,并不一定构成正比。当打工人的疲惫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能产生反向效果。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释放出鲜明的信号,强调劳动者应当享有休息的权利。
什么样的行为是企业行使正常管理权,什么样的行为可能造成侵权?怎样才能既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又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这些都需要企业在充分尊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在管理机制上予以明确,承担起保护员工“正常下班权”和“合法休息权”的责任,尽量多采用科学灵活的方式赋予员工更多自主权,让员工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让人文关怀更有温度,才是真正的双赢。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也让一些人感到“被工具化”的趋势。但是劳动者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作为企业管理者,在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也要更加关怀他们的精神需求。
有的企业给员工“五一放长假不调休”“过年提前放假”,经常冲上热搜,获得广泛点赞。单位与劳动者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激发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才能让他们全情投入工作。把员工当作苦力的单位,也很难让员工产生归属感;而一个有人情味的用人单位,才更能与劳动者“共赢”。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