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古文观止》何以经久不衰

字体:
—2024—
07/08
09:10:44
2024-07-08 09:10:44 来源:浙江宣传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夏天,迁谪塞外的吴兴祚收到一封用油纸层层包裹的“家书”——一本新编的学塾教材。他读罢老泪纵横,口中喃喃道:“成矣!成矣!”

  书的编者叫吴楚材、吴调侯,二人都是绍兴人。谁也没有想到,这本乡土自编教学用书,在其成书后的三百年间近乎成为了一本“全国通用教材”。巴金先生在谈及自己的创作之路,常感叹这本书中的两百多篇古文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

  这本书,便是与《唐诗三百首》并称为“蒙学双璧”的《古文观止》。

1934年出版的线装《古文观止》 图源:“北京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一

  吴楚材,名乘权,绍兴山阴人,楚材则是他的号。作为读书人,他本应像其他士子们一样汲汲于仕途,期待鱼跃龙门的那一天。可惜不得上天眷顾,16岁那年吴楚材害了严重的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无法下床行走,病重时,还被大夫告知去日无多。

  幸好,他最终还是捡回了一条命。可这一病却也让他得以从科举的迷障中清醒,此后“日阅古今书”,读书一事于他从此变得更为纯粹。

  1678年,24岁的吴楚材为谋生计,以幕宾身份投奔了在福建任巡抚的族伯吴兴祚。在担任公文书记之余,他兼了给吴家子弟的授课任务。如果说病中的静心读书让他积淀下了大量的知识储备,那么数年的幕僚生涯也开阔了他的阅历见识。

  这是明清易代的时刻,他见识了战争残酷,目睹了吏治腐坏,遭逢了百姓离苦。那些善作八股、满口之乎的达官显贵在危难之际究竟是何等作为?经历了这些,吴楚材的心从激荡变得平和。

  有一天,空荡的房间里,一封信静静摆在吴兴祚书桌上。上面写道:八股二百年,余毒今未休。既为名利具,又作钓金钩。

  走过千山万水,最终发现故乡才是吾心安处。吴楚材回到了绍兴老家,他灭了金榜题名、升官发财的幻梦,安静读书养心。

  在这乱世,身有疾患的他又能做些什么?看着那些旧日迂腐缺漏的教材,他决心循着先贤的哲思,尽己之力保一缕文脉不绝。

  知音间有着“吸引力法则”,“尤好读经史”的吴楚材和吴调侯——一个与他年龄相仿、志趣相投、职业相同的塾师,两人“日以古学相砥砺”,奔着共同的目标,启动了新教材的编订工作。

  按照“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的编选原则,二人从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书卷堆里,最终筛选并整理出了名家名作222篇,历经千辛万苦,一本古代版的“优秀作文大全”在历史舞台上闪亮登场。

  二

  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学、书院及乡塾,都曾编订过无数本教材,其中的绝大部分或束之高阁,或成为历史尘埃,星流云散、难觅踪影。

  两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野教师编写的《古文观止》,又何以在其成书后的三百年间风靡全国,时至今日仍经久不衰呢?

  鲁迅先生说过:“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细看吴楚材、吴调侯为编写《古文观止》所选择的222篇文章,便能感知他们的独到眼光与良苦用心。

  一是缜密的选文逻辑。《古文观止》选文跨越自春秋战国至明末的两千多年,以年代和作家为经纬,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历史脉络清晰,呈现古文发展历程。

  少年们在读这本书时,得以纵观古文写作的源流演变,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15岁的溥仪就曾在其日记中留下“二十七日,晴……卧帐中又读《古文观止》,甚有兴味”之语。

  二是精悍的文章篇幅。《古文观止》所集之文章多为短篇,语言凝练,字数多在千字以内,最短的文章《武帝求茂才异等诏》仅68字。或背或诵,于初学者而言显得极为友好。

  这些文章或议一事,或记一人,篇幅不大,却都是难得的精品,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禹锡的《陋室铭》等。众多名言典故的原文出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

  三是诚意的评语批注。作为一本蒙学读本,对初入门者的辅助提示自是不能少的。《古文观止》中的全部选文,二吴都用夹批或尾批的方式进行评注,以帮助读者理解文义、有效掌握行文章法,又或感同身受留下一段共鸣,如《史记·屈原列传》评:“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唏嘘欲绝。……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

  三

  对于“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的莘莘学子,《古文观止》算得上是“老朋友”了。里面的文章,说得上来名字的,多数是课本里全文背诵的常客;稍稍冷僻些的,也总在试卷文言文考题里频频出现。学生时代的吐槽现在回想起来令人莞尔,而对古文的爱早已大过了畏,古文的那份典雅、庄严、深情,是流行词汇无可取代的。

  当我们在暮春三月走进“会稽山阴之兰亭”观摩那流水行云般的书法,不由地也跟着兴起“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感慨;当我们拂着赤壁的清风,环抱在一汪静水之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便不自觉从嘴巴里蹦出;当我们站在巍然的滕王阁上,看着远处鄱阳湖的秋景,想到的不是“YYDS”“绝绝子”,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远去了的周仪、汉威、唐风、宋韵、明清风华,都借着那一声声吟诵回到了身边。

  时至今日,囊括着中国文言最美最精华篇章的《古文观止》也成为了最畅销的古籍书目之一。

  有人爱那流转字间的至情至性。有多少人读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感慨过诸葛武侯21年的坚守与付出;有多少人伤怀过李密幼时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才真正懂得他为祖母侍奉汤药、“未尝废离”的珍惜与小心;又有多少人为韩愈一句“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而酸涩哀恸、辗转难眠……《古文观止》只是一本古文集汇,却也尽其可能地将那些动人的文字一一辑录,为人心最柔软处留足了属于文学的空间。

  有人爱那拳拳炽热的为民情怀。师者仁心,历经浮沉、看透冷暖的“二吴”在选文时更关注民瘼,希望通过教育的力量,让更多的学子听到、看到底层人民的艰难不易。韩愈的《圬者王承福传》如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亦如是,又或是《吊古战场文》,带着对“苍苍蒸民”的同情怜悯,以“为穷兵者炯戒、为战死者吐气”的立场态度,道出反战之愿、生息之叹。

  文以载道,是千百年来国人为文为学的一个重要标准。两位乡间塾师编纂的蒙学书,以易读为准绳、以立意为标杆,汰去繁芜晦涩,直传千古心绪。正是他们的选择,让那些真挚动人的情感文字,有力地壮大了属于中国文学的生命;凭藉着“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明证着一份属于中国人亘古的价值追求。

  “古文精粹,叹为观止”。这便是《古文观止》取名的本意,经历三百余年的检验,也当得起这份敬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