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可见经济发展之特别重要。前不久,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势仍向好。
在全球经济走得磕磕绊绊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展现出不一般的“韧实力”。
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有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将以更稳健的经济策略面对挑战、促进增长。“稳健”二字,传递着中国经济的“韧”。
经济韧性,既体现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也体现在抵御冲击、克服困难并迅速复苏的能力。中国经济就存在这样的“韧性”,可从三重关系中来找寻。
“形”“势”互映。从当下之形看,去年以来,中国GDP增速等主要指标企稳向好,GDP环比增速已连续八个季度正增长,经济“向上”之形基本确立,有望持续巩固。从长远之势看,2013—2023年中国GDP总量翻了一番多,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左右,比2012年提高约7个百分点。相较世界经济反弹动力不强之势,中国经济稳定运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活力、经济动力持续释放。今年6月,制造业景气度基本稳定,暑期国内旅游、境外出游呈火爆态势,在“热辣滚烫”中释放消费端的强劲需求。
“量”“质”齐增。看体量,现在中国经济1个百分点增速带来的增量,相当于10年前的约2.1个百分点。看分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巴奈特表示,中国经济每多增长1%,就会带动与中国有联系的经济体多增长0.3%。看质量,2013—2023年,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当新质生产力澎湃而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增速及投资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以上。在创新发展驱动下,今天的中国经济实力更强、动力更足、效益更高。
“刚”“柔”相济。中国经济之“韧”,不是“硬打硬进”般一味用刚,而是讲究“刚柔并济”的艺术。面对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增强勇气、激发斗志,闯关夺隘、破难攻坚,是为刚。比如,去年制定实施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方案,分类处置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针对经济复苏回暖的不同阶段特点,灵活运用政策工具打出组合拳,是为柔。比如,今年出台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释放万亿级规模市场潜力。刚柔并行、保持弹力,中国经济在种种“压力测试”面前交出高分答卷。
二
在风高浪急的世界经济大海上,“中国号”巨轮之所以持久抗压、韧性前行,自是因着厚实的“底气”供给和动力“引擎”。解码中国经济“韧实力”可见:
底盘坚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才资源,等等。这些厚实家底,都为中国经济抗风浪、稳增长、促转型夯实了根基、腾挪出空间。以“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为例,中国以数十年之功坚持“办好一个会”,磨砺“中国制造”,铺就贸易强国基石。正是有了“不以日月为限、不以山海为远”的厚积薄发,今天的中国,在全球贸易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货物贸易规模连创新高,2012—2023年,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从11.1%提升到14.2%。
高压抗韧。跨栏定律告诉我们,个人取得成就之大小,往往取决于遇到的困难的严重程度。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个中充满艰辛与磨难,很多探索与尝试都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还时常面临着外部势力的围追堵截,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凝聚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仅在本世纪,汶川地震、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中国经济就在栉风沐雨中一路前行。千锤百炼的钢最硬,风吹雪打的松最挺。正是在一次次冲破大风大浪中,在一场场突围的硬仗苦仗中,中国得以练就“我自岿然不动”的战略定力,历练应对复杂局面的经济治理能力,蓄积稳健穿越周期的实力。
文化浸韧。中国“经济韧性”题面的背后,有着深刻的“人文谜底”。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出中华民族的“韧性”基因,孕育出一代代中华儿女强大的抗挫力、自愈力与革新力。基因深处的文化之韧使得中国经济从来不畏艰难,每一次在风雨中安然度过、在风霜中焕发活力。以中国经济舞台上活跃的浙商群体为例,广大浙商秉持“浙学”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人文共识”,弘扬“四千精神”,勇闯五湖四海,创造出一个个经济传奇,培育出一片片“地瓜经济”,凭的就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一股子劲。这股劲,源于文化、见于精神、澎湃于经济发展。
三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征中,总会不时出现需要闯过的隘口。中国经济之“韧”,何以锻造成中国式现代化之“刃”,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笔者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只会落空。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0%左右。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全球经济面临动荡和挑战,中国经济保持高度韧性。但一段时间以来,美西方炮制的“中国见顶论”“中国产能过剩论”甚嚣尘上,甚至人为设置贸易壁垒。这些都暴露出,美西方国家面对中国经济强大韧性时的霸权焦虑。我们切不可被杂音扰了心、被陷阱迷了眼,尤需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坚定的心性。当然,最有力的回击,是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以无可争辩的实绩,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实力。中国经济不断跃升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唱空”论调在过去不会实现,在现在和未来都注定不会实现。
第二句话:不畏“蜀道”才是“通关”正道。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中国以自己的稳健前行,成为世界经济抵御风险挑战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在7月19日上午召开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地方财政困难,表明我国经济恢复还不够强劲,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之间存在分化现象。
有问题并不可怕。“韧性”往往就见诸于面对问题时的行动、智慧和勇气。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躲不开也绕不过。怎么办?关键还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被人民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让微观主体有更多真实感受和收获,不断弥合宏观数据和微观主体之间存在的“温差”。社会各界期待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动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这是我们迎击风雨、搏击风浪的重要法宝。
第三句话:做好经受各种“压力测试”的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遇到的困难很多,有的困难是空前的,但是我们做到了。”困难,就是压力“测试器”。中国经济腾飞之路,就是在一次次压力大考中做到了我们想做的事情。眺望前程,置身不确定性上升的外部环境中,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但也不必过度纠结GDP季度间的小幅波动。聚焦今年,人至半山路更陡,考验着脚力、眼力。要实现全年5.0%左右的GDP增长预期目标,并非易事。前方风景有之风雨亦有之,唯有心无旁骛才会一往无前。日均诞生企业超过2.7万家、授权发明专利2500多件……14多亿奋斗者向往美好生活所迸发出的力量,是中国走上坡路、开顶风船的坚实底气。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中国经济“韧实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深沉力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