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讲求“凤头猪肚豹尾”,俗话也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讲的便是好结尾的意义。其实,不仅文章是这样,万物和人生亦是如此。
文有收尾,剧有落幕,棋有收官,人有离场。面对种种结尾,我们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写就意犹未尽的结尾?
一
在诗歌的长河中,有这么一句千古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曲终了,乐音仍在,引人遐思。而一个独具韵味的文章结尾,同样令人读罢沉浸其中、咂摸回味。
有以“奇”著称的。文章娓娓道来、淡然似水,或可让人感知平静,但也有一些文章,不到最后一刻都无法猜中结局,那些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反转,令人拍案称奇。比如,“欧·亨利式结尾”便是“奇绝”的代名词,在《麦琪的礼物》一文中,卖掉飘逸长发的妻子为丈夫买了一根表链,殊不知,丈夫同时也卖掉了祖传的手表为妻子买了一把发梳。文至结尾,情节反转、谜底揭晓,读者更觉行文之巧妙、韵味之无穷。
有着墨于“情”的。看一篇好文章,有时好似跟着故事的主人公又过了一遍人生,百转千回,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有些结尾,或是留下了淡淡的哀愁,或是寄托了浓浓的情意,读来令人动容。比如,《项脊轩志》的结尾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意在言外,“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深情触动心弦。“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在《边城》中以此作结,少女能否与心上人重聚、等待的尽头是喜悦还是愁怨,无人知晓,淡淡的惆怅在读者心中升腾。
有突出一个“理”的。韩愈曾提出了“文以载道”的理念。文章如马车,承载着思想与道理行至更远处。有的文章,说理深刻,结尾处更是凝练了全篇的精华,读来引人深思。比如,杜牧《阿房宫赋》最后的“点睛之笔”:“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揭示了历史与当下的关系,道出了家国的兴衰成败。又如,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巧妙链接了自然物象与哲理精神。
可见,一个好的结尾就如撞钟,“清音有余”,句绝而意不绝。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二
除了文学作品的结尾,人生路上的一处处结尾也蕴藏着深深的况味。
结尾是不完美的艺术。纵观人这一生,每个阶段恰似一个篇章,一个又一个结尾相连,便构成了一本厚厚的“人生之书”。很多人都期待“一程山水,一程欢”,希望每一个故事、每一段经历都能拥有完美结局。但“美梦成真”其实只在一些瞬间里,遗憾才是寻常。比如,寒窗苦读多年,离心仪的学校还是差了一点;在脑海里和恋人过完了一生,最终却还是错过于拥挤的人潮;为了生活远走他乡,好不容易“闯出头了”,却发现“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这个命题,求而不得常有,而如愿以偿却不常有。
结尾关乎人生抉择。古人有言:“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面对必“归”的终点,如何勘破生死、名利、成败,古往今来,世人的选择各不相同。“赢得生前身后名”,是抱负;“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是淡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贞;“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达观……不同选择基于不同的人生态度,而不同选择又指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尾。
在结尾中我们练习告别。少年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感怀,“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如果将人生分成一段段旅程、一幕幕场景,那么每一次结尾,我们其实都在练习与过去告别。出生是孕育的结尾,离乳是哺乳的结尾,工作是求学的结尾,分开是恋情的结尾,亲人离世是生命走到了结尾……在一个个结尾中,我们逐渐学会了“拿得起,也要放得下”的洒脱,收获了“当下即是全部”的知足,积攒了“往前走,别回头”的勇气。
三
易逝如瞬间、绚烂如生命、浩渺如宇宙,都有始终。以什么姿态面对结尾?既是一种生活选择,更是一个人生命题。
站在终点看起点。围棋中有个术语叫“终盘”,也称“终局”,而所谓“终局思维”,讲的便是以终为始,站在结尾处回望启程时,用未来视角研判眼前行动。在《我怎样写<二马>》一文中,老舍写道:“先有了结局,自然是对故事的全盘设计已有了个大概,不能再信口开河。”人生亦是如此,当你已经勾勒出想拥有的结局时,倒退回当下,那些彷徨顿足的路口、摇摆不定的选项也许就有了答案。站在终点看起点,就好似未来的自己正耐心引导着现在的自己,实则是一种更为长远的指引。
人生小满胜万全。古人曾道出了这一人生真谛:“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而在民间智慧里,也有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哲学思维。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万全之策”,但岂能事事如愿?不妨认清生活的真相:遗憾有时也是一种圆满,再从中汲取继续热爱生活的勇气。在电影《走走停停》中,面对中年困顿的儿子,妈妈举了邻居的例子,“他这辈子看起来都不是很成功,但是我们都很怀念这个人”。若有遗憾,那便试着接纳,因为那些遗憾其实并不能概括整个人生。
期待每一次满月升起。哲学里有终极“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果人生的结尾是死亡,那努力生活还有意义吗?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在《存在与时间》里提出了“向死而生”的人生哲理,那便是向着必将到来的死亡的方向,竭尽全力地活着。作曲家坂本龙一也曾自问“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既然人生有限且无常,那就用心体会光阴流转,活在每一次呼吸里,期待每一次满月升起,最终坦然走入沉沉夜色,那便是意犹未尽的一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