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双面”青年是在逃避现实吗

字体:
—2024—
08/06
09:06:46
2024-08-06 09:06:46 来源:浙江宣传

  线上是“鸡汤”大师、舌绽莲花,线下却是“社恐”一枚;线上能自信放光芒,快速与陌生人打成一片,现实生活中却畏首畏尾、唯唯诺诺……上述行为,你如果“中枪”了,那你大概率就是个“双面”青年了。

  所谓“双面”,就是在虚拟世界中乐于和别人打交道,社交意愿强烈,表达欲强,但是面对面社交时常常感到紧张、焦虑,表现得比较拘谨、含蓄,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

  “双面”青年为何会在线上线下表现出两副面孔?“双面”社交是一种割裂吗?

图片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一

  随着“i人/e人”“浓人/淡人”等社交新词屡上热搜,“社恐”青年的心理困境倍受关注,不少网友认为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尤其以90后、00后居多。不禁要问,“线下‘淡淡’、线上‘狂欢’”何以成常态?又或者说,线上社交为何令人如此“上头”?

  纾解心灵孤独感。随着城镇化推进和社会观念转变,不少年轻人成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常有孤单经历和感受,这直接影响到社交能力与心态。而到了社会上,不少人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过上了另一种形式的孤独生活。相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20—39岁的“空巢青年”将增加到4000—7000万人,相较2010年增长约1—2倍。有人分析,独居青年在物理空间里选择独自一人,但在赛博空间里仍需要联系。

  由此,沟通不受时空限制的社交平台便成了他们疏解内心孤独的渠道。网友们凭着相似或共同的关注点,一键添加陌生好友,隔上万水千山依旧可以畅谈人生、情绪达成共鸣。这样的随性度与包容性鼓励着一些既缺乏安全感、又渴望亲密关系的年轻人消除畏难情绪,勇敢跨出第一步。

  追求社交边界感。线上社交契合年轻群体青睐的“轻社交”理念。不少人坦言,在面对面交流中常常想得太多,拘谨放不开,有时还会面临沉默尴尬的场景。线上社交以文字、图片输出为主导,能够缓解临场应变的压力,为自己留有思考的余地,从而提供舒适的社交距离。

  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社交,没有过多情感捆绑,即时回复的压力相对减弱,人际沟通中也具备边界感,主打的就是一个“纯粹轻盈”。“合则来,不合则散”让年轻人尤其一些“高敏感体质”的“i人”,无需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能更轻松自如地做自己。

  寻求交往安全区。“双面”社交现象的出现,也与互联网“人明我暗”的隐蔽性和“信息茧房”的存在等因素相关,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主选择与自己更适配的场景、人群来进行社交,提高寻得认同感的成功率,一来二去,便大大提升了自信心与分享欲,情感也得到相应释放。

  二

  “双面”社交走热的同时,争议随之而来:有人把它当作治愈“社恐”的“蜜糖”,有人则担忧其中不容忽视的种种隐患,认为这是逃避现实之举,对年轻人的成长不利。对此,该如何辩证看待?

  不可否认,五花八门的社交平台正在挤占线下生活的交流空间。相信如下场景大家并不陌生:家人相处,各自玩手机的时间多过交心;朋友相聚,不是唠嗑,而是刷抖音、微博……线上社交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年轻人线下的相聚时间,甚至割裂了少数人的社交人格,让人沉溺于虚拟世界而不愿面对现实,并循环往复地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

  一位学者曾提出“群体性孤独”的概念:虽然物理距离上十分接近,但实际上却彼此隔绝。当一波一波的虚拟社交浪潮相继涌来,网络成为不少年轻人回避现实社交的“温室”。大量的陌生人因为兴趣点得以连接,却也更多地止步于“点赞之交”,数字技术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却限制了交流的深度。

  也要看到,线上社交这种高性价比的交流方式已经成为生活的必然。无论在时间成本、金钱成本还是情感支出上,线上社交似乎更具性价比,能够助力人们在短时间内畅通渠道、整合资源,与更多人建立友好关系。

  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云端社交是年轻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社交模式,本就伴随技术进步而变化,就像传播学专著《交往在云端》中所说:当我看到人们如此迅速并高效地接收网络上的数字信号,即便这些信号从不是为服务我们的连接需求而设计的,我都会乐观地相信,我们将一直以创新为航标,在航行中彼此拥抱。

  “双面”社交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年轻人对现实的逃避,而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大家的交流方式有了更多选择。而年轻人正是基于对自我意识的判断和自我需求的满足选择了“双面”社交,这其实并无对错之分,需要我们以更包容的眼光去接纳。

  三

  那么,该如何看待“双面”社交的现象?又该怎样减少过度依赖“单面社交”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此,笔者想到三句话。

  以线上社交拉长生活半径。学会利用互联网提升社交能力,连接与平衡线上线下的社交行为,才是疗愈自我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搭子社交”从线上牵手延续到线下,吃饭、考研、旅行……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让年轻人的社交关系更为和谐健康。有网友曾这样表达线上交友的心情,“我们彼此遇见、彼此分享、彼此学习,建立了轻松和谐的有效联接,更重要的是,也分别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用心感知每个瞬间的温度。电影《摩登时代》有一个场景:在流水线上拼命拧螺丝的工人查理,在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劳作中精神失常,看到圆形的东西就以为是螺丝帽。线上社交固然可以为自己营造热闹的气氛,但我们也应该热烈地活在触手可及的线下生活中。如果放任自己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对现实的掌控力和判断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妨勇敢走出“画地为牢”的舒适区,迎难而上,开启一些社会适应性训练,比如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社交小目标:尝试和不熟悉的人打一次招呼,或是主动参与一次熟人间的闲聊……触摸真实的生活,你会发现,那或许是比虚拟世界更温暖的体验。

  让负面情绪平和地流淌。对自己宽容一点,换个心态平和地看待焦虑,将它当作激励我们战胜挫折的动力;同时,社会和家庭也要一起努力,对存在“社交恐惧”的年轻人多一分理解与尊重,给予他们舒适的距离与空间,主动向他们递出温情的“橄榄枝”。当人的情绪能自由流淌,生命力才能得以滋养。

  当下,网络早已融为生活与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很难对“线上”与“线下”进行绝对的切割,那何不“玩转”好手中的“AB面”,在虚拟与实感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拥有一个切换自如的“双面人生”呢?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