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买而不读”算自欺欺人吗

字体:
—2024—
09/07
15:32:44
2024-09-07 15:32:44 来源:浙江宣传

  那些买来的书你都读了吗?如果没有,别着急,你并不是少数。

  某平台上有个“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聚集了60多万用户,其中不少人对此有过探讨,有人说买来的书“没看多少,全砌墙了”,还有人说“这个小组只管买书,不管读书”。

  那么,图书“买而不读”,算不算是自欺欺人?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一

  “买而不读”,就是购买了书却不阅读的行为,可能是新书翻几页就不读了,也可能是连塑封膜都不拆,武装头脑的书籍成了家居装饰品。

  “买而不读”并不是新鲜事儿。余华直言自家书架上有很多书,没有读过的,远比读过的多,如果买了书一直没读,可能是这本书始终没有对应上你的心情;夏丏尊也曾坦言,除小说外,自己少有全体读完的大部的书。

  买回家后被束之高阁是很多书的命运。1985年,一个叫迈克尔·金斯利的编辑做了个市场调查:在华盛顿各家书店选了70本畅销书,在每本书的3/4篇幅处插入写有自己电话号码的纸条,承诺打电话者可得5美元,但5个月后未接到任何电话。或许其中部分书即使被买回家也压根儿没被翻阅。想必大家对此也有同感,正如有网友形容自己,“读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囤书的热情”“许多书在数次搬家中随自己颠沛流离,却还没拆封”。

  买来的读不完,而且还忍不住想买新书,这或许是患上了“囤积障碍症”,俗称“仓鼠症”。这类“患者”痴迷于收集、囤积大量物品,比如少数老年人的住所就堆积了大量旧物,不肯“断舍离”。而表现在部分年轻人身上,则是“买书不读,买游戏不打,买黑胶不听”。

  当然,也有“买手”戏称,自己这是在“为子孙后代积累善本”。这么一想,“买而不读”的愧疚感似乎能减轻不少,颇有一种与“暑假作业太多,全班都没写完”吻合的“洒脱感”。

图片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分享自己“买而不读”的经历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买来的书读不下去,可能是书的问题,也可能是人的问题,又或者是环境的因素,情况千奇百怪但不无道理。

  比如,书太难读。生僻字多、结构复杂、篇幅冗长、字体太小等,看起来都像是持续阅读的“绊脚石”。有读者就很实诚地说,看《追忆似水年华》等百万字大部头,还没翻几页就看困了。而享誉全球的超级畅销书《时间简史》,被调侃为“最没人读的畅销书”,甚至诞生了“霍金指数”来评估一本书的实际被阅读状况,如果一本书没被读多少,其相应的“霍金指数”就偏低。

  比如,没时间读。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品茗读书是学习亦是消遣,而今万事万物节奏都快了,有时静下心来去读书成了奢望。但在买书方面,我们时常又会表现出一种盲目、急躁和缺乏自主性的状态,急于跟风购买。一生必读的经典、炙手可热的畅销书、解决问题的工具书等,照单全收,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买的是开卷有益,更是一份心安,至于读,那就是后话了。

  比如有些人家里就囤了不少科技类畅销书。区块链、元宇宙、AI等技术日新月异,人们难免患上“技能恐慌症”,只得以“下单疗法”应对之,生怕自己跟不上时代节奏。下单的那一刻,焦虑就好了一半,但有时还没开始学,风向又变了,于是家里的书越囤越多。

  又如,买不为读。当满屏折扣的购物环境让人上头时,买书满足的是购物欲,却未必是精神需求。现在无论哪个电商平台,不管是新书还是旧书、畅销书还是滞销书,“五折”已是遍地开花了,到了“423”“618”“双十一”等大促日,书价更是“大跳水”,直播间“1元图书促销”也屡见不鲜,令人很难空手而归。如此“薅羊毛”心态下,且不论搬回家的书是否符合自己的阅读需求或兴趣爱好,很可能下完单已经忘却买了什么。

图片

 小朋友在仙居县新华书店内看书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三

  对于“买而不读”的现象,主要存在两种声音,有的人认为这是无意义的浪费,也有的人觉得未尝不可。

  赞成者言,买书可以理解成是培养阅读习惯的第一步,买了不一定非要读完,翻过几页有心得即可,不必太过苛责。俗世中的我们,大多都是天资平凡、生活平淡的普通人,如果买书能让人安宁,那就肆意享受这份快乐吧。谁规定买了书就非得读呢?开心就好。

  反驳者言,能让书籍消亡的不是火烧,也不是水淹,而是不阅读。如果没有读完咀嚼过,买来的书都与你无关,购买这一行为便失去了意义,也造成图书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长此以往,会导致大量的书籍堆积,不仅占用生活空间,还可能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书籍损坏或丢失,从而进一步形成资源浪费。

  更有甚者,把这一现象上升到个人习惯、自控力上,认为是意志力不坚定的表现,习惯性在冲动决策后放弃,容易消磨人的韧性,无法坚持去做需要长期投入的事。

  笔者认为,“买而不读”,不是罪过,既然买了,或多或少是想读的,最终没能读完也许是“懒癌”发作,也许是书太难读,这都可以理解。如果真是这样,不妨试一试花样阅读方法,借助外力增加阅读的乐趣,尽可能地读下去,让买来的书发挥最大功效。可以拉上三五好友成立共读阅读小组互相监督,或者借一些让自己心情愉悦的辅助工具来“陪伴阅读”,比如精美的书签、沁人的香薰,等等。

  实在读不下去,不妨试试“50法则”:50岁以下读者,先读50页;50岁以上,以100减年龄,得出应读页数,读完再决定是否要继续阅读这本书。不过,这一方法只能用来读闲书,考试读物、功能性书籍等并不适用。

  当然,其实能做的还有很多。就平台方而言,也可以引导读者理性消费。曾有一个电商平台“反向操作”,向读者买书,回收“买而不读”的书,呼吁大家把这类书退回来,让知识不再蒙尘,也让读者找到更愿意读的书。“卖书商”也应是“知识的敬畏者”,帮读者树立“理性买书、买了要读”的观念,可能会收获更忠实的读者群体。

  人生苦短,书海无涯。面对满墙的书,的确不必强迫自己必须一一读完。但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沉浸到书中,就会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书籍无法带给我们好运,但它们能让我们悄悄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妨从未读的书中挑一本最为心动的,翻开它,读几页,让自己静下来,被疗愈、被丰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