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手速“抢戏”、约搭子“团剧”、拖着行李奔赴剧场……如今,年轻人热衷于开启“特种兵”模式,不单是为了旅游,还为了看戏。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拉开大幕,大批年轻观众怀揣着对戏剧的热忱踏上小镇的青石板。他们一边辗转于各大剧场一边感叹戏剧“真的很香”,不惜排队几个小时观看一场同样是由年轻人带来的青年竞演,甚至自告奋勇上台参演。有网友感慨,“这届年轻人,入戏太深”。
不禁要问,年轻人为何会如此“入戏”?
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踩街巡游 图源:新华社
一
相较于电影或是演唱会,戏剧始终算是小众的文化活动。但这些年,每到戏剧节开票环节,都是一场手速和网速的比拼。像本届乌镇戏剧节,24部特邀剧目中,有20部剧票在开票1小时就被抢购一空。一些热门剧目售罄只用了5分钟,有的甚至在1分钟内“秒没”,为此买单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乌镇的桂花飘香,氤氲开江南的秋季,是什么挑动了年轻人的戏剧DNA?
实景还是片场?“反差感”容易让人心动。戏剧活动,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剧场就鼓励观众参与演出,和演员互动。乌镇戏剧节干脆把戏剧搬到场外、融入市井,石桥、巷陌、水面皆是舞台。穿着红袍的“伯牙”在明代石牌坊下呼喊着“子期”,81.5米长的洪昌弄装得下百年的历史也装得下小丑、更夫、桂家姑娘和演奏手风琴的乐手,不由得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片场”。这种打破传统、时空错乱的反差感,尤为令人心动。
看戏还是旅游?“边界感”暂且抛诸脑后。走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盛装打扮的高跷演员微笑招手,打趣地拦住去路,顺势变出一个气球递过来,热情地邀请你加入他们的巡游队伍,嘉年华的氛围感充满小镇的角角落落。此时,旅行和观剧的“边界感”暂且消失,人们可以在戏剧爱好者和生活艺术家之间自由切换。这恰恰戳中了年轻人的心巴,将其视作疗愈心灵、释放压力的“乌托邦”,就当是做一场美梦,让emo、“班味”通通退散。
路人还是演员?“在场感”可以轻松拿捏。有人说,在乌镇戏剧节,路人和演员不分彼此,完全可以互相呼应。于是有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从“到此一游”的观众变成带着作品来竞演的创作者。有剧目演着演着就任由观众赋予角色,开始一段即兴表演。沉浸其中的路人,自然而然地和演员展开人生的对话。就连散场时观众陆续走出洒满阳光的长巷这一十分平常的“桥段”,都是精心设计的隐藏“彩蛋”。正如网友所说的,“乌镇戏剧节让我们生活在文化生活中,艺术的在场感触手可及”。这样的“自来水”分享,很难不吸引人。
二
都说“趁还年轻,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
比起“飞”赴举办老牌戏剧节的英国爱丁堡、德国柏林,乘高铁或自驾来一趟乌镇,何尝不是生活副本的一次轻松开启。
乌镇戏剧节或许是一个侧面,让我们探知年轻戏迷在期待什么、追寻什么。
乐于被好戏圈粉。捕获年轻人芳心的,首先是戏剧本身。被圈粉的,是经典剧作的青春化表达。比如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等待戈多》经重新演绎,观众能在舞台的涂鸦墙上书写自己的“等待”,跨越百年的同台对话说来就来。被圈粉的,还是新推剧作创造的情感认同。创作者和观众一样,也在年轻化。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技场,十届走出了600多位优秀青年戏剧创作者,戏中的梦想与激情投射着生活,引人慨叹“别太真实,是在演我了”。
主动给自己降噪。生活节奏趋快,TO DO LIST也越来越长,很多年轻人不仅工作时敲键盘的速度快到“飞起”,就连闲暇看个视频也要切换二倍速。这些有形无形的“噪音”,裹挟着他们。当情绪“过载”,他们开始寻找一个“出口”。想看戏就走进剧场,想放空就随便走走,没有什么电话是非接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朋友圈是非要现在刷的,年轻人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繁忙的生活“降噪”。
不忘给生活加戏。年轻人之所以“入戏”,一定程度爱的是“氛围感”。刚刚走出乌镇染坊晒场,又钻进旁边的巷子里尝一碟时令菜,再找个临河的酒吧、咖啡馆小坐,哪怕是石拱桥倒映的树影和人家,也像极了剧中布景,这种浑然天成的组合,自带浓厚的氛围感。演员、观众、路人,甚至船家都沉浸其中,就连冷不丁的叫好声,都是令人惊喜的一环,这未尝不是在给彼此加戏。加的是戏,也是治愈的力量、简单的美好。
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 图源:“桐乡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
有年轻戏迷认为,乌镇戏剧节早已不必对标阿维尼翁、爱丁堡和柏林的世界三大戏剧节,因为它已自成一张名片。
仿佛是江南小镇的一场文艺复兴,乌镇戏剧节转眼已走过第一个十年,但相比40后、60后的世界级老牌戏剧节,乌镇戏剧节仍是稚子模样。前路漫漫,该如何让更多爱好入戏的年轻人入好戏?有以下三点值得思考。
让更多好戏被托举。坚持高标准的选择和高品质的创作,让更多好戏被看见,方是留住和培养戏剧观众的良策。尤其是中国历史文化深厚,从五千多年积淀中吸取养分的戏剧作品,往往更符合中国人的“体质”。像诞生近90年经久不衰的《雷雨》、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都是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演绎。然而好剧靠创作,也靠观众捧场和参与,就像演员和观众一同构成的戏剧嘉年华,交流和互动亦是在托举好戏。
在更多维度上创新。乌镇戏剧节更像一个多维度空间,总有意想不到的“打开方式”。有人说,“每当大家觉得戏剧节已做无可做,来年依然还有内容升级或创新”。今年,乌镇戏剧节推出全新单元“戏梦粮仓”,就再次拓宽了戏剧的边界。在粮仓这个曾经保障温饱的地方,年轻戏剧人和年轻艺术家共同创作。以戏剧之名打开的N个文化维度,亦是在物质丰富的当下,对精神富有更高追求的有力回应。
网友分享的乌镇戏剧节美好画面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留更多掌声给青年。随着戏剧文化的繁荣发展,年轻人不仅乐于当观众,也积极参与创作,还是分享传播的生力军。正如乌镇戏剧节发起人孟京辉所说:“青年氛围是当今文化进步的根本动力。”乌镇戏剧节,其意义不止于让好戏推陈出新,也在于陪伴一群群年轻人成长。扶持今天的青年戏剧人,也是在铺陈戏剧的未来。90后桐乡人吕安迪,不仅在当地创办了剧社,还在不断产出原创话剧,“如果没有乌镇戏剧节,我可能不会开始戏剧生涯。”我们需要像青年竞赛这样的平台,给予年轻人更好的机会、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掌声。
剧作家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但梦醒又何妨,那些被珍视、被滋养的梦想,终会一直闪耀,永不散场。
江南的秋,如梦如烟。乌镇的戏,亦真亦幻。不妨去一趟乌镇,当一回“戏中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