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武打之外,金庸江湖还有什么

字体:
—2025—
02/10
11:42:12
2025-02-10 11:42:12 来源:浙江宣传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短短14个字,串联成了一组金庸的江湖密码。从1955年《书剑恩仇录》开启连载,金庸江湖已走过70年,陪伴了数代人的成长。

  据不完全统计,金庸的15部武侠作品被翻拍100多次,还被广泛搬上戏剧舞台、改编成游戏剧情等,各类形式不计其数。有人忠于原著,有人颠覆叙事,有人推崇古典,有人嫁接现代价值。金庸江湖的每一次亮相,总能引发热议。不禁要问,金庸江湖为何能跨越时空?

图片

市民从嘉兴市南湖区嘉影银河影城春节档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海报前走过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一

  何为江湖?“游之坛陆,浮之江湖”“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江湖短剑伴悲歌,眉宇深知侠气多”……江湖,可谓是最具诗意的词语之一,总能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有人说,金庸江湖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之所以如此动人,根源便在于源远流长的侠义文化。正如《天龙八部》中扫地僧所认为的:武功高低,不过是皮相;佛法深浅,方为根本。

  在中华文化中,江湖从来不只是打打杀杀。侠士替天平不平,其情如山心如铁,有侠义之人的地方,便是江湖。从司马迁笔下的《游侠列传》,到唐宋传奇的豪侠,再到清代侠义小说、现当代武侠文学,在江湖,勇气是前行的动力,忠诚与情义则是立足的根基。

  江湖不老,因其早已融入文化血脉。金庸江湖里的大漠孤烟、江南烟雨、少林晨钟、武当云海,既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图腾。正如学者陈平原评价,范仲淹把“江湖”的文化意义表现得最为清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封建时代,庙堂是朝廷,江湖则是志士仁人的谪居世界——即使远离权力,依然心系苍生。

  源远流长的“江湖”,在金庸的妙笔生花下,进一步变得具象化、传奇化,引人入胜又入木三分。比如,各有千秋的门派。少林的雄浑刚劲、武当的飘逸灵动、峨眉的英气飒爽,每一个门派都有独特的武功绝学和门规教义。

  再如,轮番登场的英雄豪杰。坚守襄阳城的郭靖,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诠释“侠之大者”的最高境界;身世坎坷的萧峰,为了宋辽两国的和平,“六军辟易,奋英雄怒”;古灵精怪的韦小宝,油滑但不失底线……

  而在当代,“侠之大者”可以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善意与担当,如有位作家所言:“善待他人、乐于助人、救助弱者,这些事情可能更加直观。”人人皆可成侠,这种“平民侠义观”,或许正是金庸江湖永不过时的秘密。

  武侠是一种写梦的文学,投射的是作家与读者的“英雄梦”。“莫笑少年江湖梦,谁不年少梦江湖。”无论是黑白荧屏,还是IMAX巨幕,无论是像素游戏,还是改编大戏,金庸的江湖始终在那里——等待每一代人,以自己的方式,领悟并创造。

  二

  金庸江湖并非一成不变的标本,触摸这个江湖,仿若于不同年龄阶段翻开“人生之书”,每一次都有新的体悟,也像跋涉在一条流动的河流,愈深入,愈看不清深浅。

  就像词人蒋捷笔下的听雨,少年听雨,壮年听雨,皆是不同的感受。品读金庸江湖,同样是阅历愈深,照见愈真。

  初入江湖,因其武功被牵动心弦。张无忌在光明顶单挑六大门派,令狐冲以“独孤九剑”破尽天下招式,杨过以黯然销魂掌力保襄阳城……这些名场面如同武侠世界的“爆款视频”,让人血脉偾张。每一位读金庸的少年,或许都曾做过大侠梦。那些年背过的《九阴真经》、和小伙伴一起偷练的轻功绝技、放学后迫不及待开启的“华山论剑”,都是难以忘却的回忆。

  再入江湖,叹其命运而怅然若失。金庸将江湖化作一面棱镜,少年时聚焦于镜中的刀光剑影,待岁月磨去心浮气躁,镜中竟渐渐浮现出世道人心。比如,张无忌从懵懂少年到明教教主,一路历经背叛、误解与抉择。初读或许只觉“乾坤大挪移”神乎其技,待尝过人情冷暖后再看,方知张无忌的困境与纠结。

  手握绝世武功又如何?面对赵敏的“我偏要勉强”、周芷若的“倘若我问心有愧呢”,他始终难逃情义两难的困局。置身江湖,究竟是为“快意恩仇”而活,还是为“问心无愧”而战?“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一次次的回味中,江湖之上便是人生的况味。

  深入江湖,以其厚重故常看常新。金庸江湖,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虚幻世界,剥落刀光剑影的“外壳”,其中藏着道义、规则、哲理和公共关怀。比如,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兼爱非攻”墨家哲学的投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大义;韦小宝的市井智慧,在规则与情义之间闪转腾挪,在理想与现实之中寻找平衡,则更像是侠义的解构与反思。

  庞大的金庸江湖,许多故事都意味深长,许多人物都值得说道,许多支线都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初读金庸,满眼是“降龙十八掌”的刚猛、“凌波微步”的飘逸;再回首,方悟江湖。

  金庸江湖的妙处,恰在于“生长性”——初看是热闹,再品有门道。深读,读的则是境界。

  三

  数学家华罗庚曾把武侠小说比作“成年人的童话”,金庸小说则更像是写给成年人的寓言,经历大侠们的成长,品尝江湖冷暖,我们总能在某个瞬间被击中内心,或热泪盈眶,或豁然开朗。

  不在庙堂之高,而在心之所安。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第一次超越地理概念,或许便是因为自由。在金庸笔下,最深刻的人生启示莫过于“放下”——强求尽善尽美,反易为心魔所困。越女阿青选择隐遁、李文秀在离开时说出“我偏不喜欢”、刘正风与曲洋为了友谊超越世俗……放下,便是心安。金庸江湖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从不在于外界赋予的符号,而在内心是否敢于挣脱枷锁,活出真我。

图片

2024年3月30日,“礼遇金庸迷 笑傲江湖嘉兴行”侠客护照发行,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陆续登场,游客可凭“护照”打卡观光 图源:“嘉兴发布”微信公众号

  在权衡利弊的时代,保留一份不计得失的真心。“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庸的江湖里,最动人的绝不是武功秘籍,而是那些至情至性的瞬间。比如,阿朱易容赴死,用生命帮助爱人摆脱仇恨;赵敏抛弃郡主尊荣,与张无忌浪迹天涯;杨过与小龙女相约16年,无惧岁月长。现实中,我们或许不必以生死考验真心,但至少可以学习那份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的纯粹。

  不用追求天下第一,只需成为更好的自己。天下第一,是众多江湖之士的追求,却也是武林的陷阱。欧阳锋疯癫时问出的那句“我是谁”,像极了被利欲吞噬本心的隐喻,令人怔然。当“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岳不群、左冷禅的权谋之争又成了警示寓言。反观金庸笔下的主角,他们并不完美,甚至需要终其一生对抗宿命,重写人生剧本,在一次次自我超越中,最终超越“武”的范畴,成为真正的侠。

  江湖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如何成为天下第一”,而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真正的侠者,无需惊天动地的招式,只需一颗赤诚之心。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选择为他人点亮一盏灯,便已踏上了自己的侠义之路。

  龚自珍有句诗:“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江湖不会远去,它只会更换各种方式,与时代同行。只要人们对正义的渴望不灭,对自由的追求不息,这片江湖便永远常看常新。

  你对金庸江湖中的哪个角色或哪段故事印象最为深刻呢?欢迎一起分享交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