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文化特派员背后的“浙江视角”

字体:
—2025—
02/21
09:32:37
2025-02-21 09:32:37 来源:浙江宣传

  文化特派员帮助派驻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文化特派员助力当地莲子汤售卖让群众收入翻番、文化特派员把钢琴音乐会搬进村里……近一年来,在浙江百姓口中,“文化特派员”成为了高频词。

  还记得,去年4月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目前已选派省、市、县(市、区)三级首批1573位文化特派员,实现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派人才、带资金、送项目,基层文化建设的“一池春水”被激活。昨天,浙江召开全省文化特派员工作年度推进会,为新一阶段工作吹响冲锋号。

  有人说文化建设很虚,文化特派员估计也很难做实;也有人说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文化特派员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做出了一种探索。那么,文化特派员为乡村带来什么改变?透过文化特派员制度,我们能看到什么?

图片

 省文化特派员、省非遗馆石小倩(右三)组织武义县青少年开展“大手牵小手 走进省非遗馆”活动

  一

  文化特派员派驻基层近一年来,都在做什么?

  据统计,制度实施近一年来,文化特派员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活动6200余场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19200余场次,组建近4000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通过文旅规划、文创销售等方式帮助派驻地增收1.21亿元。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仿佛在说,“文特派”派驻以来,从“外乡人”到“自己人”,从“要我去”到“我要去”,他们没闲着、忙得很。无论是大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还是加速推进文化建设,又或是全力促进乡风文明建设,都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不少农民群众感慨“这些‘文特派’来回奔忙,让村里变了样子”。

  比如,传播了先进思想。文化特派员的首要任务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他们组建宣讲队伍、开展宣讲活动,让理论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文化特派员也在革新着农民群众的发展观念,青年人的到来让泥土气也有了新潮味。省文化特派员沈苏杭实施“城中村爆改计划”,在宁波北仑的城中村引入“坐·coffeetea”等多种业态,将其爆改为青年聚集场,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共建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和生活的另一种样子。

图片

 宁波北仑周隘陈村的“坐·coffeetea” 图源:“浙江党建”微信公众号

  比如,传承了乡土文脉。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好,硬件上去了,可软件还有不少短板。不少文化特派员从守护乡土文化出发,运用自己的特长,助力乡村出圈。例如省文化特派员陈屹泛利用自己在文旅项目开发方面的经验,创新打造AI皮影糖画机器人,还引入皮影特色剧目、皮影文创产品,培育皮影队伍,彰显了皮影文化的魅力。还有些文化特派员活化运用乡村古建资源,使其“摇身”变为艺术公社、创意空间,让美丽乡村依靠文化集聚更多人气。

  比如,重塑了产业格局。不少文化特派员将文化与农业生产结合,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例如省文化特派员叶海将文化艺术注入岱山农产品,打造“海有滋味”品牌,将派驻村的特色农产品转化为老百姓手中实实在在的经营收入。还有些文化特派员因地制宜,打造研学体验园、非遗体验馆等,探索出既契合当下消费需求又富了农民口袋的新路子。

图片

 省文化特派员、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叶海在岱山县怀慈小学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

  二

  前不久,央视《晚间新闻》2025年开年特别节目《我与国家一起前行》,专题报道文化特派员工作,配发央视短评写道“文化特派员推进两个文明双向奔‘富’”。这趟“人与村”双向奔赴的旅程,让乡村更和美、村民更幸福。

  透过文化特派员制度,我们看到在文化建设领域,浙江有独特的视角。

  “透视”历史纵深的传承。从历史中可以找答案,从成功经验中可以找路径。说到文化特派员,不少人都会提到科技特派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和部署推动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农业农村,富了一方百姓。科技和文化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既然科技可以“特派”,那么文化也可以尝试探索。可以说,文化特派员制度,是在“科技特派员”先进经验和思想指引下,浙江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制度创新和对已有发展经验的创造性转化。

  “审视”群众日常的需求。基层文化建设容易“灯下黑”,越是司空见惯的文化资源,有时越容易被忽视;越是身边人的文化需求,有时越容易“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没引起重视。浙江始终关注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无论是文化礼堂建设,还是“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打造,都是以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的,文化特派员的派驻地从基层摸排而来、工作任务从群众需求中来,文化建设工作更是与群众共同开展,这也能表明只有群众喜欢的、参与的、支持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远视”未来乡村的方向。如果总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容易坐井观天。浙江重视为乡村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帮助乡村看到更远的未来。文化特派员制度既从省市县选派优秀文化人才,也盘活基层文化人才,这些人才有较高的素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有丰富的经验和宽阔的视野。文化特派员制度让他们可以将才华倾注在乡村大地,更可以将经验转化为支撑乡村建设发展的办法。

  “环视”文化建设的主体。基层文化建设从来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单位的力量就可以达成的。文化特派员制度从设计之初,便注重撬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文化学会协会等均派出了“得力干将”,省市县有关部门都在帮助文化特派员谋划推进项目,很多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到助力文化特派员开展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吸纳多元主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欢迎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加速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图片

 省文化特派员、浙江广电集团孙小璞(右三)在盐官镇祝会村与团队讨论提升村内爱情艺术氛围

  三

  文化特派员制度背后有着浙江对于文化建设的独到见解和深远考量。作为一项创新性制度安排,要想有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政府部门不断深化细化、丰富举措、完善机制等缺一不可。但不能忘记,文化特派员这支队伍是该项制度的核心竞争力,这支队伍真正沉下去、扑进去,真正让群众有感、参与、受益、满意,是推动文化特派员制度上层次、上台阶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文化特派员队伍需要努力做到“四个知”。

  知冷暖,做群众贴心人。精准服务群众的前提是融入群众、了解群众。在驻村服务中,文化特派员需要多和大家拉拉家常,和村民讲真话、道真情,亲身感知村民想要什么,真正融入乡村之中,和村民打成一片,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找到乡村振兴的撬动点。

  知长短,做资源对接员。从发展的视角看乡村,乡村便是一座宝库。干事得学会“淘宝”,多去挖掘,将村里的“关键小事”变成助力发展的“头等大事”。文化特派员一头连着派出单位、一头连着乡村基层。知道长处和短板,高效链接两头,才能畅通资源直达渠道,导入更加丰富的资源。

  知供需,做文化服务者。文化建设要坚持长期主义。既要避免派驻工作“一阵风”,来的时候什么样,走的时候还是什么样,也要避免文化建设“外热内冷”,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依然冷冷清清。要从文化出发,又不止于文化,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辐射带动作用,从基层需求出发,才能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工作打法。

  知虚实,做项目施工方。办实事才能暖人心。谁是来做事情的,谁是来摆样子的,群众最清楚。相较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是“虚功”,但“虚功”不能“虚做”。文化特派员要做可感可及、有力有效的实事,通过文化项目建设,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真正拿出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