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何以绵延不绝,何以生生不息

字体:
—2025—
02/19
10:27:11
2025-02-19 10:27:11 来源:浙江宣传

  不管走得再远,文化都是我们的根。它可能看不见、摸不着,却深深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万年上山的“第一粒米”,到千年宋韵的风雅气度;从红船启航的破晓之声,到“四千精神”的奋斗号角——浙江文化长河流淌不息,滋养着一代代浙江儿女,熔铸成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

  流过昨天,流经今天,该流向怎样的明天?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对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出明确要求。2月18日,浙江召开持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动员部署会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指明了前行方向:浙江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

  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捋清楚:我们的底气从何而来?高水平文化强省高在哪里?通往目标的“桥”和“船”是什么?

  底气从何而来

  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文化,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积累过程,并且无时无刻不在积累之中。

  从古至今,在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版图中,浙江文化有极其厚重的积淀,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浙江有万年上山、八千年跨湖桥、七千年河姆渡、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谱写出一部波澜壮阔、弦歌不绝的宏伟史诗。

  此外,吴越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黄帝文化、大禹文化、海丝文化,这些散落在之江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金名片,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写下注脚,既丰润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也滋养了敢为人先、创新求变的浙江人民。

  丰富的浙江文化、鲜明的浙江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也是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优势所在、最深沉的力量所在。

图片

《重拾如此良梦》视频片段 图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如果说万年文脉是最厚重的滋养,那么“八项工程”便是最根本的牵引。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八八战略”重要内容。2005年7月,还专门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八项工程”实施至今,已经整整20年。

  20年,成效斐然——这是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20年,也是浙江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的20年,浙江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发展。

  既往的经验表明,只要始终沿着“八项工程”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就一定能把一张张宏伟蓝图转化为一幅幅现实图景,开辟文化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境界。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要想开辟文化建设新境界,最强劲的动力是文化创新。

  坐拥不计其数的遗产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艺术资源,浙江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培育出一大批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的文化品牌。

  横店影视城建起“东方好莱坞”,“小百花”掀起青春越剧热潮,乡村旅游绿色旅游催生爆款目的地……一个个浙江文化IP竞相奔涌、成为顶流。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化建设的累累硕果,让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也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

2月14日,长兴县泗安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观看、体验皮影戏表演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高水平文化强省高在哪里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但也可以很“硬核”。高水平文化强省之“高”,具有可感受、可衡量、可评价的目标内涵。动员部署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成“五个新高地”的战略目标来推进各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过6个年头,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思想和实践富矿。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千万工程”等思想观点和战略部署,从浙江走向全国,彰显了跨越时空的真理伟力。浙江理应在讲好总书记故事、阐释好总书记思想上展现更大的担当作为。

  因此,浙江要建成的第一个高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铸魂传播新高地。

  党的创新理论溯源、铸魂、传播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溯源是基础环节和浙江优势所在,铸魂是最根本要求,传播是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比如,浙江在省域层面首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工程,创新开办《第一视点》专栏,将研究和传播、传统报道和新媒体报道进行融合,让理论传得更开更广,让传播更具理论深度厚度,为思想铸魂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个高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高地。

  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在良渚升起。近年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影响广泛,水墨丹青走出国门、惊艳世界;浙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斩获TGA年度大奖;越剧《新龙门客栈》《我的大观园》一票难求,传统戏曲圈粉年轻人。这些现象级作品的背后,是悠久深厚的文化家底,也是创新转化的高峰气象。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浙江还需要继续把握好赓续与创新的契合点,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展示和利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打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图片

2024年11月28日,位于杭州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在《之江新语》中,他提出“‘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的重要命题。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文化建设的新机遇新动能。

  所以,浙江要建成的第三个高地是人文经济新高地。

  打造人文经济新高地的重点,就是要在文化产业平台、企业、产品、品牌上聚焦发力,打造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孵化世界级一流文化企业,推出现象级文艺精品文化产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

  然而,虽然浙江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全国文化企业30强”等指标上居全国前列,但一些差距短板仍须引起正视,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缺少像抖音、微博、微信、小红书、哔哩哔哩那样的“航母级”文化内容平台企业。为此,浙江还需要脚踏实地、躬耕不辍。

  恩格斯说,文明是“社会的素质”。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浙江要建成的第四个高地,便是社会文明新高地。

  在今年火爆的春节档电影市场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不容忽视。在浙江多地试点开设的“光明影院”,志愿者们通过讲电影的方式,为视障人士送上了“文化文明大餐”。

  很多时候,社会文明就蕴藏在这样的细节之中,让人可感可及。从“礼让斑马线”到“最美浙江人”,再到“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一个个文明品牌结出硕果,一个个模范人物闪耀之江。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更高层面要求浙江充分发挥文化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的价值功能,推动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让所有人都看到浙江人有道德、有涵养,浙江文明程度高、社会风尚好,打响“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品牌。

  透过浙江这扇窗,人们能看见浙江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也能看到中国之治、中国风采。建成第五个高地——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这是正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浙江之使命所在。

  在文化交流传播方面,浙江具有天然优势。浙江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分布在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众多跨国公司和外贸企业,在无形之中传播着中华文化;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出海,也正在浙江蓬勃发展。

  此外,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连续成功举办11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越来越深入人心;良渚论坛以全球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一带一路”对话的“大舞台”和中华文明展示的“大窗口”为目标,已经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打造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就是要持续深化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主流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基本建成省域现代化国际传播体系,让浙江“重要窗口”的形象更加鲜亮。

图片

随着中国扩大免签国家范围,杭州近日“含韩量”飙升,“周五下班去杭州”已成韩国年轻人的新潮流 图源:@浙江经视@都市快报视频截图

  抓住“3个+”突破口

  文化建设从大到强,不仅需要量的“与日俱增”,更需要质的“突飞猛进”,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以文铸魂、以文赋能、以文兴业、以文惠民,在重点领域、关键部位重重落子。

  而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众多领域交织融合,展现出无限可能。“文化+”融合创新深入推进,意味着将文化的精髓融入多个维度,催生出新的火花,成就了“郁郁乎文哉”的辽阔气象。

  浙江的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就要抓住“3个+”突破口。

  首先是“文化+科技”,这是抢占变革时代的新赛道。

  蛇年春晚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舞台上扭秧歌、转手绢。而在刚刚过去的元宵节,人形机器人又来到杭州街头上演川剧变脸绝活,吸引年轻人参与元宵节活动。

  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深刻改变着文化业态、舆论传播和生产生活方式,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网与数”都是如此。当前,科技渗入文化各个领域,已经成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关键变量。

  宇树科技等科技企业横空出世,既彰显了浙江奔涌的创新活力,也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广阔前景。浙江还将继续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文化”新业态,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影视演艺创作生产、文化装备制造、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推出一批“文化+科技”应用场景,让文化更便捷、更可及地走近群众身边。

图片

1月8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人们在宇树科技展区观看机器人展示 图源:新华社

  其次是“文化+旅游”,这是激活破圈引流的生命力。

  文化和旅游是浙江的两张金名片,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二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特别是随着旅游出行井喷式增长,老百姓增强了从“看风景”到“品文化”的新需求。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还能获得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强自信。

  浙江加快构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生态体系的过程中,除了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打造文旅“爆款”、培育文旅消费品牌外,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就是“入境游”。

  2024年,通过免签入境浙江的外国人超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3%,诗画浙江深深吸引了外国友人。随着国家出入境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China Travel”将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来浙旅游的外国游客也将越来越多。

  可以“剧透”的是,浙江将全面提升“入浙游”服务能力,打造“入浙游”行业大模型,建立一站式智慧服务体系,“一个平台”解决交通、民航、景点、酒店、税务、海关等诸多问题,将智慧旅游和入境游打造成为浙江文旅的新亮点新品牌。

  最后是“文化+民生”,这是充盈精神生活的获得感。

  文化建设,不能离开了“人”。无论形式如何更迭,内容如何创新,都必须让老百姓所喜爱、能参与、能接受。因此,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是最终落脚点。

  去年,浙江全省1500多个村子都迎来了“文化特派员”,这些特派员“特”就“特”在专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省市县三级1500多名文化特派员和1500多个村结对,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服务下沉。这种面向基层、直通末梢的文化供给,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了广阔的农村天地。

  当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已经从过去的有没有、够不够,转向好不好、优不优。文化建设还要更加精准对接城乡居民文化需求,争取用最少的投入、办最多的事情、提供最好的服务。

  比如,在钱塘江畔的之江文化中心,以国有文化企业打造市场化运营平台,探索公共文化空间一体化运营“之江模式”,为公共文化场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先行探路,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也让公共文化设施能用、好用、管用,服务更多的人。

  “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写道。

  今天,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道路上,我们同样需要负起使命,至诚奉献,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相信浙江文化长河一定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文化一定能成为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力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