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我们为什么跑步

字体:
—2025—
02/23
19:13:25
2025-02-23 19:13:25 来源:浙江宣传

  不知从何时开始,跑步从“最孤独的运动”逐渐晋升为“全民运动”。晨光里的城市绿道、落日下的公园小径,我们总能看到跑者的身影。

  有人追求速度与激情,享受突破PB(个人最好成绩)的快乐;有人注重健康与疗愈,用跑步“修补”身心;有人独自出发,风声里沉淀思绪;有人结伴而行,说笑间“合拍”同频。可独可众、可快可慢,恰是跑步的魅力所在。

图片

图源:“人民网科普”微信公众号

  一

  人类诞生之初便自带疾行“技能包”。

  先民们躲避野兽、捕猎动物,跑得快是生存的基本技能;《山海经》“夸父逐日”神话,寄寓先民对探索自然的永恒追求;《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的瑰丽想象,展现超凡的浪漫情怀;《水浒传》里的戴宗,绰号“神行太保”,位列梁山好汉第20位“天速星”。

  古人对“跑”的领会很是精妙,《说文解字》甚至对奔跑的姿态作了区分:“趮”字描绘迅捷如风的疾驰,“趛”字勾勒人们低着头疾行的模样,“趌”字则指怒发冲冠的奔走之姿。人们还常常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进行约定,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抒发豪情,用“奋斗和奔跑才是最美的青春”励志加油。

  春秋战国时期,“兵贵神速”的战争哲学催生出“日行三百里”的急行军传统;清代文书传递速度达到一昼夜六百至八百里;元朝军队发明了中国第一场“马拉松”长跑,叫“贵由赤”;明朝戚继光练兵有个项目是腿裹沙袋跑步……这些实践刷新着人类对奔跑极限的认知。

  从古至今,我们奔跑的脚步不停歇。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跑步的推崇也与我们别无二致。

  古希腊人通过赛跑向众神和英雄致敬,相传后人为了纪念希腊士兵斐迪庇第斯,定下马拉松比赛全程的距离——42.195公里。19世纪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为跑步的发扬光大带来新契机。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人发起的“跑步热潮”,又进一步带动了这项运动的普及。

  “光阴似骏马加鞭,日月如落花流水”。跑步经常与人生、时间、理想、自我超越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从来不仅是一项锻炼方式。柏拉图曾思索“跑步为了什么”,卢梭在《爱弥儿》中将跑步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菲洛用跑步比喻人生:“上帝很少会让你的人生赛跑从头到尾一帆风顺,磕磕绊绊总是难免。”

  跑步成为人类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最大公约数”之一,既是生存本能穿越时空的“回响”,也反映出人类对自由本质的持久追索。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二

  从get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到拥抱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跑步?答案也许可用三句话来概括。

  与自我对话的“仪式”。持续奔跑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当呼吸声、心跳声与耳旁的风声同频共振,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自己和脚下的路,一些困扰许久的问题走向清晰,一些压抑沉积的情绪也随同汗水蒸发。

  风景在路上,想找的答案也在路上。这场“仪式”,人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是提问者也是解答者,用行动感受“生命的流动”和“自己的存在”。跑步,是体魄的重塑、视野的铺展,也是心灵的启迪。

  与时间博弈的“修行”。有人说:“跑步时,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弱点,并能够积极地接受它。”的确,天气太冷、工作太忙、精力不够,都有可能影响跑步计划,即便已经开跑,随着里程数的增加,身体与意志也都随之承受着挑战。

  唯自律者自由,能将时间从对手变为朋友。“马拉松之王”基普乔格每周都要跑上200多公里,以近乎苛刻的自律让身体保持巅峰状态;“百米飞人”苏炳添一次次刷新纪录的背后,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琢磨。3公里、5公里、10公里,“慢慢亦漫漫,慢慢成习惯”,当你迎风奔跑时,那些拖延、懒怠、失控感就已被甩在身后,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在前方等待。

  与世界相遇的“路上”。作家唐·德里罗喜欢在写作之后去跑步:“跑步让我暂时屏蔽了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那里有树,有鸟,还有蒙蒙细雨,这种经历真的很美妙。”人们对于奔跑的热爱延续至今,衍生出“竞赛”“社交”等多重属性,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从“跑团文化”到“线上约跑”,从跑步打卡到推出“花式奖牌”,跑步俨然成为奔跑者的“社交货币”,也逐渐蕴含更多经济和文化意义。

  有数据显示,去年全国举办了671场路跑赛事,参赛人次超650万人次,浙江举办次数跻身前三。“跑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杭州钱塘江畔、舟山大海之滨、武汉东湖边、厦门环岛路,“全民跑马”的热潮不仅推动全民健康、跑步经济,也让城市知名度“跑”出新高度。

图片

参赛选手在2024舟山群岛马拉松上奔跑 图源:“舟山群岛马拉松”微信公众号

  三

  跑步不仅是一种运动,更蕴含着生活哲学。步伐或疾或徐,人生自有节奏;路途时晴时雨,境遇不同也无妨。

  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过早的放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你想就能马上跑起来,无需精良装备,也不限于运动场地,可对有些人而言,最难的往往还是“迈开腿”。人生的起跑同样击倒不少人,有担心失败而拒绝开始的,有缺乏勇气而放弃机会的,有畏惧改变而墨守成规的,但还有更多勇敢的人打破常规的“边界”。

  摩西奶奶70多岁才拿起画笔,80岁就能在纽约举办画展,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何为“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年轻时的姜子牙干过屠夫,当过小贩,却从未放弃过心中抱负,终于在暮年“逆风翻盘”。当我们试着将每一个清晨都当作新的起点,将每一次尝试都视为生命的馈赠,勇于起跑,将焦虑、烦恼都化作身后扬起的尘埃,才能“跑”向精彩。

  可以短暂休整,但仍要奋力奔跑。跑步的过程并不轻松,会遭遇不适、折磨,有时是身体的疲惫,有时是爬坡的艰难,有时是突如其来的风雨……跑累了就缓一缓,实在跑不动就停下来,大地尚且冬眠,江河亦知蓄势,只要我们还记得重启再出发。

  歌德断断续续创作《浮士德》,用尽一生才搭建起这座文学高楼;苏轼被贬之地几多荒凉,却沉淀出划时代的诗词文赋。我们既要追求冲刺的快意,也要享受偶尔驻足的从容,掌握好“配速哲学”,发现“人生跑道”迷人的地方。

  不必担心跑得慢,坚持定能抵达。跑步,不只是一场身体的“迁徙”,更是心灵的“远征”。不少企业家都将经营企业形容为“跑步”。作家村上春树33岁决定长跑,一跑就是40多年。“龟兔赛跑”的寓言也在告诉我们,坚持远比天赋更动人,没有过程的忍耐,何来终点的绚烂。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忘了保持自己的节奏,或陷入“别人家的速度”里妄自菲薄,或只顾埋头追赶而迷失方向。平心而论,生命不是一场竞速,真正的成功绝非取决于一时快慢。坚持长期主义,找准张弛有度的生命律动,“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我们为什么跑步?或许电影《阿甘正传》里的一句台词可以归纳回答,“你得把过往抛到身后,才能不断前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