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李渔之惑:谋文亦谋生

字体:
—2025—
04/17
09:05:32
2025-04-17 09:05:32 来源:浙江宣传

  在中国文化史上,李渔是很独特的存在。人们对其评价褒贬不一,赞赏者,认为其才华盖世;鄙弃者,认为其沉迷名利,游走富贵之门,是典型的帮闲文人。

  为何如此对立呢?这既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也跟他的职业选择有关。不同于大众熟识的儒家文士,对于李渔,我们很难简单地套用操守、清高这些符号去刻画。

  跟他同时代的浙籍文士,同样面临天崩地裂的时代之变:如黄宗羲,抗清失败后选择了隐居乡里;如张岱,前半生放浪不羁,后半生埋首史籍、潜心著述。李渔有着与他们完全不同的选择,他的一生,是“谋文亦谋生”的一生。

  

  先来简单回顾李渔的别样人生。

  李渔原籍浙江兰溪,但从祖父辈时,便已迁徙到江苏如皋等地,在当地行医,兼营药材,家境富裕。可惜,他父亲英年早逝后,家道中落,他两手空空返回故土兰溪,重新融入,慢慢被乡人接纳。

  在当地小有名气后,他举家搬往杭州,凭借戏曲作品技惊四座,成为当地耀眼的文坛之星。他的《风筝误》《怜香伴》等戏剧受杭州士民追捧,社会名流以结识李渔为荣。这成了他谋生的重要手段。

  事业全盛时,他又奔赴南京,营建芥子园。芥子园虽不大,但精美,颇有“壶中天地”的意境。之后他组建家班剧团,兼编剧、班主、导演于一身,风尘仆仆到全国各处巡演,博取达官贵人的馈赠,一时红遍大江南北。晚年因家班的核心演员双双陨落,剧团只得歇业。他无奈回杭,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从以上行踪可见,李渔没有踏上主流的科举之路,反而投身卖文为生、演戏博赏的行当,在时人眼里,这是近乎“娼优贱业”的选择。

  李渔为何没有选择“学而优则仕”呢?这与时代的阴差阳错有关,他刚好身处明清更迭的风口浪尖。25岁时,李渔便在金华的童子试崭露头角,并于崇祯十二年在杭州参加了第一次乡试,本来志在必得,结果落榜而归。第二次正准备卷土重来,还未抵达杭州,就听闻前方战事吃紧,危险重重,只好返回兰溪。此后不久,大明王朝寿终正寝。

  明清易代后,他心灰意冷,没有再次应举,也没有放下气节投靠新朝,而是选择了卖文为生这条艰难的道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罕有的专职作家。

  

  在那个年代,卖文为生不容易,李渔养活自己和家庭,主要有三条路。

  第一条是写作。当职业剧作家,这也是李渔最重要的身份。在清初剧坛上,李渔与吴伟业、尤侗齐名。和他们创作的文人戏曲不同,李渔的创作风格就是通俗接地气,满足舞台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著书三十年,于世无损益。但愿世间人,齐登极乐国。”

  他创作了多部戏曲,现存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如《风筝误》《比目鱼》《玉搔头》,有些今日依然在上演。他的戏曲结构精巧,适合演出,贴合当时社会的需求。

  对此,李渔有深刻清醒的认识,戏文就要“贵浅不贵深”——戏剧是要演的,是给普罗大众看的。这一主张对后人影响很大。不过,他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因此牺牲了不少。

  李渔的第二条路是出版,他在摸爬滚打中成了一个成功的出版商。他编的第一套书叫《尺牍初征》,主要是搜集当时不少名人的书信。因为李渔自己担任主编,当地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都抢着让自己的作品挤入这套书。这书出版后,果然就被抢购一空。尝到甜头的李渔,又专门编起了《资治新书》,这是一套讲司法案例的工具书。这书相当于古代的司法干部实操读本,可见李渔商业眼光之毒辣精准。

  由于李渔的著作过于火爆,结果招致了大量的盗版,以南京一带最为猖獗。李渔心急火燎,索性搬到南京去打击侵权。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弟之移家秣陵也,只因拙刻作祟,翻板者多,故违安土重迁之戒,以作移民就食之图。”但各地盗版依然层出不穷,他四处奔忙,疲于应付。这种强烈的版权自我保护意识,与今天的出版人相比,丝毫不逊色。

  第三条路是演戏,他组建了家班演戏。李渔既是戏剧的创作者,创作了自己的经典曲目;也是戏剧理论家,这些真知灼见都写在《闲情偶寄》一书里;同时他更是一位成功的戏剧导演,到南京后,他亲自参与,以乔姬和王姬为台柱子组建了李渔家班。这两位年轻女子经李渔的精心指导后,表演艺术功力突飞猛进,成了一时的名腕。

  李渔家班由此声名鹊起,得到了各地的邀请,受到了热切追捧。而李渔也因此收获大量的馈赠,得以负担整个家庭的庞大支出。

  

  不同于进入官场的士人,李渔既无田地可以收租,也无俸禄可以养身,所以只能靠自己的作品和名气谋生。

  放到如今来看,李渔的艺术活动都有着强烈的票房冲动和商业需求,是最早在商业属性上觉醒的一代文人。这跟当时江南发达的经济社会息息相关,庞大的士人、市民阶层也需要李渔这种老少皆宜的喜剧作品,李渔的“票房奇迹”,是“买方”与“卖方”双向奔赴的自然结果。

  和甘愿淡泊名利的士人相比,李渔的物欲是非常旺盛的。他重器物、好美食、爱华屋,每一样需求都需要巨大开销。《闲情偶寄》里记载的每一样生活艺术,如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李渔都热爱精通,而这都需要财力支持。此外,他的戏班包含家庭成员,共有40多人,日常所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正是生活的压力和自身的欲望,让李渔的艺术行为跟衣食无忧的文士相比,不会那么清高、那么纯粹。他的行为,更接近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真实地为自己的所需所愿所求辛勤地在人间奋斗,努力地在生活和艺术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但由于背负过多,欲求过满,在达官贵人之间的逢迎游走,为清流文士所不齿,被人认为吃相过于难看。这也是古往今来对李渔为人、行文争论不休的根源所在。李渔对此倒看得很开:觅应得之利,谋有道之生,即是人间大隐。

  或许可以这么说,李渔的一生是花团锦簇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是享尽人间至味的一生,也是尝尽世间万苦的一生;是才气纵横的一生,也是才情错位的一生。家庭变故、时代变局、本性使然,这一切的合力都驱使着他走上了亦文亦商、负重前行的道路。

  虽曾饱受争议,可到今日,他的《闲情偶寄》依然是生活美学的必读经典,他的经典曲目还在舞台上绽放魅力,他创设的芥子园艺术品牌被继续发扬光大,他的戏剧理论在中国戏曲史上仍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李渔依旧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和研究。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