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云南咖啡有何“咖”位

字体:
—2025—
05/04
10:15:16
2025-05-04 10:15:16 来源:浙江宣传

  这两年,全国各地的星巴克、瑞幸等咖啡品牌遍地开花,丝绒拿铁、生椰拿铁等新品深受年轻人追捧。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年轻人还创造出了“咖喂”“早C晚A”“续命水”“咖啡控”等新词新梗。正如有网友所说:咖啡正在嵌入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成为“职场刚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国外也是受欢迎的”。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内地市场销售的每一杯星巴克经典浓缩咖啡中,几乎都有来自云南的咖啡豆。据有关数据,2024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同时还远销至29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历史上并无种植和饮用咖啡的传统,咖啡和可可、腰果等作物一样都是近代的舶来品。1904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在云南传教的过程中,在大理宾川的山谷里种下中国的第一株咖啡苗,自此拉开了咖啡在中国种植的序幕。

  作为中国咖啡的种植源头,云南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咖啡的生长“天然适配”,特别是云南阶梯式的立体海拔、多元化的山川地貌为咖啡的“本土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融合形成了小粒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味”的别致风味。正如专业人士评价:非洲大陆的种子在亚热带季风浸润过的土壤里催化出不一样的中国味道。

  咖啡的一种一苗落在云南可能有一定的历史巧合性,但云南咖啡“转身”走向世界却是主动抓住机遇、积极拥抱开放的结果。

  上世纪50年代,为了联结中苏友谊,云南咖啡开始规模化种植,由外贸部门统销往前苏联和东欧国家。80年代末,借助雀巢开拓中国及周边地区市场的行动,云南普洱落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咖啡合作项目,外资连带着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进来了,让云南拥有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咖啡工厂。21世纪初期,麦氏、卡夫和星巴克等国际咖啡品牌相继在云南建立咖啡产业,云南咖啡的品质逐渐得到世界级的认证。

  当然,想要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咖”位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原料供应的底端,经过20多年的全球市场博弈,云南咖啡从无到有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不仅在规模和产量上成为国内咖啡界的“扛把子”,而且把“土特产”做成了国际品牌,在欧美精品咖啡店频繁亮相。

  云南咖啡带着中国的印记走向世界,改写了“西方定义风味”的历史,咖啡“本土化”“中国化”的过程也正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生动缩影。

  二

  咖啡在云南不仅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

  如果说咖啡是北上广等城市白领的“精神茶歇”,那在云南,它就是老百姓的“烟火日常”。除了作为饮品外,咖啡还变成一道道菜肴,走向大众餐桌。比如在云南德宏,傣族同胞就把咖啡和鲜牛肉、蔬菜凉拌搭配着米线食用,创造出了名为“咖啡撒撇”的凉菜,咖啡的苦和涮涮辣的辣在舌尖激荡出别样的味道。此外,咖啡叶、咖啡花还可以蒸炸煮烤。咖啡的搭档可以是酸甜苦辣,正应了那句话——在云南万物皆可“咖”。

  除了饮食文化的多元,对于云南来说,咖啡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富了农户、强了边疆,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在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路上不掉队。特别是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咖啡+”业态不断丰富,咖农不再是初级原料的供应商,而是参与到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全产业链发展过程,成为这一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受益者。比如普洱市通过推进“旅游+咖啡”的模式,创造了大量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带动傣族、拉祜族、佤族等民族同胞增产增收。

  咖啡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云南咖啡融合了地域文化,搭建起对话世界的桥梁。无论是普洱陈茶,还是茅台酒曲都可以与咖啡发生奇妙反应,前两年推出的“酱香拿铁”“普洱拿铁”等就颇受消费者欢迎,“酱香拿铁”还火到了国外。这种创新不仅实现了口味的革新,更促成了跨文化的对话与交融。以咖啡为桥梁纽带,不同的文化、文明之间有了更多对话的可能。

  

  经常有人问,中国还有哪些产品可以打出世界级的IP,中国产品距离世界品牌还有多远?事实上,中国不缺产品,特别是农业产品,如何把更多的产品打造成世界级的“爆品”,从云南咖啡“无中生有,有则更优”的进阶之路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启发。

  “眼球经济”的时代下,我们不缺“网红”“爆款”,无论是咖啡、茶,又或者是水果、坚果,我们总是能看到某些产品的突然流行。紧接着,一些地方便开始盲目上马“网红款”,基于功利的“政绩观”“效益观”,什么火了就搞什么,等到产品出来了,流行期也就过去了。像有的地方曾全域种上了核桃,导致该区域的核桃产量虽然丰收,但是市场价格却急剧降低。云南的咖啡,也经历过质量不稳定、价格低于国际期货价格、沦为速溶咖啡原料的阶段,但云南咖啡没有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而放弃对品质的追求和坚守,而是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才有了当下的“守得云开见月明”,所以说坚持“长期主义”就是中国品牌的“高阶打法”。

  当然,能守得住寂寞,不等于就能做得好产业,关键是要“抱团发展”。云南咖啡产业从曾陷入“卖一斤咖啡豆,买不起一杯咖啡”的尴尬局面,到2024年以31.6%的精品率成为全球咖啡版图中的“黑马”,这背后依靠的是产业政策、科技赋能,以及有效的病虫害控制、因地制宜的品种培育等等,这绝非仅凭单一部门或企业之力就能实现的。比如云南政府就推出“咖六条”,整合资源支持咖啡产业走精品化道路。

  从“卖咖啡”到“卖生活”,创新才有未来。当“早C(咖啡)晚A(酒)”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云南咖啡也正在走进更多的场景。大理的洱海边,海景咖啡成为一种潮流;丽江雪山下,“云边咖啡馆”照进现实……咖啡正影响着云南,云南也凭借咖啡,将“咖旅融合”做得更加深刻。在浙江,“村咖”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许多咖啡馆依山而建、傍水而居。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专程到了李祖村。这个村子,在2021年就落地了第一家咖啡馆。

  这些年,除了咖啡,还有许多农业产品强势“圈粉”。像广西通过将螺蛳粉实体店与各类景区景点串联,推出螺蛳粉文化体验游等主题游,借助一碗螺蛳粉烹出文旅大产业;在浙江衢州等地“异军突起”的常山胡柚汁,将传统的胡柚升级为饮料,成为浙江许多餐饮店的“新宠”。这些都说明,通过创新打法,农产品能进入更多消费场景,带来丰富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成为当代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咖啡的味道,讲究的是烘培的技艺,是酸苦中发掘的香气。如何“烘焙”好一方产品,如何在变化和竞争中占得先机,云南的“咖”味,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