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我们为什么爱赶海

字体:
—2025—
05/06
09:27:20
2025-05-06 09:27:20 来源:浙江宣传

  近来,各个海滨城市吸引了不少游客,除了观海景、吃海鲜,也有人为了赶海而来。朋友圈里有人晒出滩涂“战利品”的九宫格,社交平台上安利“承包一片滩涂”“宝藏赶海点”的攻略也不在少数。

  为啥人们如此青睐弯腰赶海?那些沾着海腥气的滩涂里,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

图片

小朋友体验赶海 图源:“舟山群岛旅游”微信公众号

  一

  依着潮汐律动,向着广阔的海洋去索取馈赠,华夏先民深谙此道。余姚井头山遗址中堆积如山的贝壳,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浙东沿海的先民们就掌握了“向海而食”的生存之道。

  赶海人明白:今天能不能满载而归,这得问问大海。老一辈人将潮汐的脾性琢磨成独特的海洋历法,在“初一月半午时潮”等谚语里代代相传。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就记载了“月望则蚌蛤实”“月晦则蚌蛤虚”的赶海秘诀。一代代人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智慧,化作脚下的实践。

  文人墨客的笔锋,也为古往今来的赶海之人晕染出不少诗意。陆游笔下“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的白描,道出渔人与潮汐共生的默契;屈大均以“饱食沙田霜降稻,潮干拾得满船归”的工笔,定格渔人踏浪逐鲜的灵动身姿;朱曰藩则以“更怜村妇多新饷,潮落平沙蛤蚌鲜”的风俗画,勾勒出赶海收获滋养出市井烟火的鲜活图景。

  潮涨潮落间,这些被浪花打湿的诗行,记录下了赶海人收获的节拍,也在滩涂边沉淀永不褪色的文化印迹。

  时至今日,渔民口中的“赶小海”正从沿海先民的谋生技艺,蜕变为众人喜爱的文旅“新宠”。赶海的游客也学起了老到的渔民,在滩涂上寻觅着大海的馈赠。潮水退去时,螃蟹在泥滩里探头探脑,蛏子在沙面上留下小孔,贝壳在沙粒间若隐若现,颇有乐趣。更有景区为提升游客赶海体验,让工作人员化身“海鲜播种机”,游客则跟在后头忙着“收割”,一撒一捡,不亦乐乎。

图片

5月1日,山东日照一景区现场撒蛤蜊提升游客赶海体验 图源:“央广网”微信公众号

  二

  都市人之所以向往赶海,答案或许就藏在潮汐涨落的褶皱之中。人们在滩涂之上弯腰拾贝,捡起的是寻常难觅的“珍宝”。

  比如,在“转角遇到爱”里找寻探索之乐。有人将滩涂比作“天然盲盒”,礁石阴影下藏着挥螯的螃蟹,沙粒缝隙间埋着肥美的蛏子,翻开石块,或许就能与八爪鱼撞个满怀。当铲子破开淤泥,采集者的基因仿佛被瞬间激活,“觅食本能”让我们与最肥美的新鲜渔获不期而遇。这种“转角遇到爱”的意外之喜,恰似童年拆开糖果纸时的期待,给人以难得的愉悦和满足感。而下一铲的未知,永远在前方沙地上闪烁着微光。

  比如,在海风吹拂中体验自然疗愈。晚睡早起、打卡签退……许多人感叹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活成了“装在笼子里的人”,赶海便成了一次对“规训生活”的突围。咸腥的海风灌入鼻腔,浪花声盖过手机提示音,《水手》中所唱的“在带着咸味的空气中自由地呼吸”仿佛在此刻具象化。困在写字楼格子间的灵魂,在汽笛与浪涛声中寻回了身心的“出厂设置”。

  正如东坡笑看“天容海色本澄清”,海风裹挟的不仅是咸腥之味,更有一份“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安宁。研究表明,身处自然环境二三十分钟,能使皮质醇水平降低10%左右,而赶海时全身心投入的“心流体验”,也让都市人得以拥抱久违的松弛感。

图片

图源:“舟山群岛旅游”微信公众号

  再如,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质朴回报。赶海的每一分所得,都离不开额间滚落的汗珠与指缝间残留的泥沙。职场中的“劳有所得”或许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而赶海的馈赠在俯身拾取之后,便可落袋为安。这些不靠订单量计算、不用KPI衡量的成果,恰恰印证着自给自足的简单快乐。当禁渔期市场的小海鲜成了稀罕物,亲手捡回的贝螺虾蟹却能让晚餐多出三分鲜甜,这是大自然对辛勤劳动最质朴的回礼,也让赶海的幸福有了真实的承载。

  三

  当我们赤足踏过滩涂,俯身拾起大海的馈赠,或许也能从中领悟出一些“故几于道”的人生智慧。

  “待时而动”的从容。老练的赶海人深谙“赶早不如赶巧”的道理,总能在低潮前的“黄金期”抵达岸线,而无需早早在那儿傻傻地蹲守着,这大概就是人生进退中的“动善时”。就像创业者把握市场周期,农人观察节气播种,所有的“热潮”都有涨落的时刻,在涨潮与落潮间学会与时间共舞,方知“静待花开”的真谛。

  “千淘万漉”的坚持。老渔民摊开掌心,盐渍形成的纹路,就像潮水用几十年给赶海人刻下的勋章。赶海的艰辛恰似人生状态,有时是滩涂淤泥、有时是茫茫沙滩、有时是乱石堆叠,雨靴陷入泥中、数小时两手空空可能都是常态。当夕阳染红了天际,最后一波退潮时闪现的满篓虾蟹,或许才让人顿悟“坚持到底”的奥义。

图片

赶海的人 图源:视觉中国

  “岿然不动”的淡然。赶海,赶的又何止是海?立于滩涂之上,极目远眺,“三万里河东入海”的壮阔,终会化作“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豁达,心境也为之开阔。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在赶海人一仰一俯的瞬间场景化。见过大海的辽阔,方知人生琐事不过是浪花间的微尘;悟透潮汐的规律,才更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向涛头立”的进取。潮信如约而至,浪尖上的赶海人总能最先触到海的馈赠。当晨光刚刚吻上滩涂,东海之滨的传奇就已迎着海风上演——义乌商人的扁担曾压弯了肩膀,如今已挑起横跨洲际的贸易虹桥;舟山鱼山岛的礁石上不见油花,“钢铁丛林”却在潮声中吞吐着千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时代的海平面从不平静,观潮者在岸边计算风险时,真正的赶海人已走向深海,他们深知:浪涌处不仅有渔获,更有改写命运的密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千余年之前,曹孟德笔下的壮阔海景,至今仍在召唤着我们的脚步。今天,人们之所以爱赶海,执着于在滩涂之上执竹篓、拿小铲、持手电,不只是为寻觅餐桌上的一口新鲜渔获,更期盼着能够以足为尺,在潮起潮落间感受大海的珍贵馈赠,在涛声依旧中体验耕海牧渔的地道生活,在海天之中感悟弄潮儿与潮共舞的无惧无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