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文博讲解别走“野路子”

字体:
—2025—
05/08
16:23:22
2025-05-08 16:23:22 来源:浙江宣传 甬轩

  有人说,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那些陶陶罐罐、竹简丝帛等文物里,深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与变迁史。

  深读博物馆,找对讲解员是关键。有些游客喜欢馆方讲解,也有一些游客偏爱社会讲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不过,近年来,因“渲染迷信、夸张媚俗”的言论,一些社会讲解常常在网上引发吐槽。今年“五一”期间,多家博物馆发声,警惕社会讲解损害消费者权益。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社会讲解该如何回归正轨。

  游客在宁波博物馆参观展览 图源:“文明宁波”微信公众号

  一

  什么是社会讲解?

  有网友打趣,社会讲解是馆方讲解的“补充剂”。社会讲解以一种有别于馆方解说的独特视角,为游客带来个性化的表达与理解。

  社会讲解之所以能在当下盛行,供需失衡是重要诱因。在一些热门博物馆,一到旺季,馆方就要遭遇“幸福的烦恼”。一方面,游客的观展热情高涨,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简单观展体验,更想了解文物背后的细节、故事。另一方面,馆方能够提供的专业讲解数量却十分有限,服务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缺口。

  去年,就有媒体报道称,有博物馆暑假时每日游客量高达两万多人次,但是专职讲解员只有20多位,人工讲解服务“一位难求”。

  社会讲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博物馆讲解人员不足的压力,同时也精准地满足了游客对个性化讲解的渴求。有的馆方讲解需要满足一定人数后才能开讲,于是游客只能根据当天的讲解安排,“随机”收获某一展厅的讲解服务。反观社会讲解,则显得灵活许多。游客按需购买,便能随时随地聆听讲解,甚至还能享受“量身订制”的服务,根据自身需求规划专属讲解线路。

  不仅如此,社会讲解队伍成员的多元化,也为游客带来了新奇体验。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讲解员,有的是导游、自媒体从业者,讲解时“有趣又有料”,满脑子都是新奇点子,能把文物讲成“脱口秀段子”;有的是退休文物工作者或是业余文物爱好者,能够为游客鲜活地揭秘文物,让他们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二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的兴起,社会上许多人参与博物馆讲解,与此同时,讲解员良莠不齐,讲解内容“假俗乱”的现象悄然滋生。

  有的社会讲解员“张口就来”,歪曲史实、戏说历史。一件文物明明有权威的历史记载和考古研究,他们在讲解时,却偏偏编造所谓的“野史”“秘闻”,把观众带入“历史迷雾”。有的讲解渲染迷信,大谈“五台山不能随便来”“故宫里用猪血镇邪”;还有的夸张媚俗,编造流言。这种“子虚乌有”的讲解不仅是对历史的抹黑,也让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认知偏差。当“假俗乱”的社会讲解以“解构历史”的噱头盛于馆方讲解,历史的厚度也会在戏谑中被逐渐消解,文化传播沦为博人一笑的“历史脱口秀”。

  还有一些社会讲解机构或个人“坐地起价”,而讲解服务却“打折扣”。先以低价承诺提供高质量的定制讲解,但在实际讲解中,却更改路线、删减内容,甚至要求观众额外付费,才能享受完整的讲解服务。有游客花费748元购买了这样的“私人讲解”,不仅没有得到个性化的讲解路线和内容,原先承诺的4小时讲解时间还被缩减为3小时,吐槽“花钱买定制,结果处处是限制”。

  此外,不规范的社会讲解还扰乱了正常参观秩序,环境哄闹、占用通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原本安静“躺”在展柜里的青铜器,硬生生被围成“网红打卡点”,公共的文化空间宛若喧闹的旅游集散地。在一些博物馆的留言本里,不少观众吐槽:“社会讲解团堵在展台前,好久都不动”“一个展台同时围了三四个导游,讲解声音互相交织,吵得人心烦意乱”。

  三

  文物讲解不容戏说,更不能胡说。针对现在社会讲解的乱象,我们该如何破局呢?在笔者看来,关键在于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满足大家的讲解需求。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厘清。

  社会讲解该如何规范?过去有些博物馆曾规定,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在馆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要从根本上化解这一乱象,并非一张简单的禁令能根治。其实,作为馆方讲解的补充,社会讲解的存在有其一定必要性。乱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对社会讲解队伍的失管和引导不足。

  堵不如疏,疏不如导。对待社会讲解,不必“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听之任之”。通过公开报名、培训考核、建立“白名单”等方式,让优质的社会讲解员“持证上岗”,有助于以良币驱劣币,让“假俗乱”的社会讲解没有市场。比如,从今年5月1日起,浙江省博物馆就对社会讲解实行申请备案、资质审核等机制。

  讲解人员如何扩大队伍?持续的文博热,让部分博物馆有限的讲解队伍疲于应对。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博物馆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专家、研究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等特殊群体,让他们成为公益讲解的补充力量,构建完善的讲解体系。

  今年“五一”假期,杭州西湖景区5天共接待游客350.45万人次。其中,“红色孤山”讲解队和“小岳飞”讲解队成为杭州的一道风景线。这两支讲解队都由学生志愿者组成,经过培训后,独特的讲解非常受欢迎。还比如,山东博物馆曾定时推出“馆长讲解日”,馆长们“轮番上阵”,与观众互动交流,分享文物挖掘的故事,解锁文物背后的“文化密码”。

  馆方讲解如何更吸引人?不少观众选择社会讲解是为了听一听不一样的“解说词”。如何加速淘汰“假俗乱”的社会讲解,提升馆方讲解的吸引力感染力,博物馆还可以从展陈形式上下创新功夫。

  观众戴上AR导览眼镜在良渚博物院参观 图源:“良渚古城”微信公众号

  比如,向“科技”借力,利用AR、VR等技术手段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观众在数字讲解员的带领下来一次难忘的沉浸式体验。在良渚博物院,游客戴上Rokid研发的世界首款博物馆AR导览眼镜,轻轻抬手一点、潇洒一挥手,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在三星堆博物馆,游客可以跟随“复活”的青铜人像徜徉于千年前的古蜀大地,俯瞰三星堆遗址,与留存于书籍的文物“面对面”。

  正如有人说,“讲解是博物馆的一扇窗口”。告别“野路子”讲解,要让社会讲解既能在规则轨道上释放创造力,又能以专业姿态成为公众亲近历史的“文化向导”。在“历史真实性”与“体验吸引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才能真正抵达大众。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