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再读一次小人书

字体:
—2025—
05/13
09:10:11
2025-05-13 09:10:11 来源:浙江宣传

  小人书,又称连环画,曾是风靡大江南北的国民读物。巴掌大的小册子,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是无数人的启蒙读物。

  习近平总书记回忆,童年时,母亲曾带着自己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等小人书,并讲述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总书记对此记忆犹新:“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小人书到底有何魅力?今天,小人书还有人看吗让我们再读一次小人书。

图片

观众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参观“掌上乾坤——阅读里的时代记忆”连环画展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一

  新中国成立后,小人书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媒体报道的出版数据反映了当时的火热场景:1982年,小人书全国出版量高达8亿多册,一度占据全国书籍市场近30%的份额。

  许多人至今仍对小人书念念不忘。若把时针拨回到几十年前,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洒在斑驳的青砖墙上,总有一群孩子攥着汗津津的硬币,抢着飞奔向小人书摊。这种摊子非常简易,往往是几个折叠的木架子,上面层层叠叠码着被翻得起毛边的小人书,不少书的书脊用浆糊粘了几道,封面都被摸得发亮;几块砖头垫底,搭上一条窄木板,就成了简易的长凳,有的还会再放几个小板凳。小朋友们花几分钱,就可以看上大半天,看完一本换另一本。若是去晚了没座位,就只能蹲着或站着了。

  有人说,小人书里藏着温馨的家庭记忆。吃过晚饭,就到了阅读小人书的“黄金时间”。下班回家终于有了放松时间的父亲母亲,带着求知若渴的自己,在油灯旁围成一个圈,一家人聚精会神地读小人书。

  也有人说,小人书是几代人的启蒙老师。对于作家梁晓声而言,其文学长河的一大源头或许是家乡哈尔滨的小人书摊。少年时的他第一次走进小人书摊,就像迈进了遍是宝藏的“秘密基地”。琳琅满目的经典小人书,让他切实感受到了文字的温度;电影《鸡毛信》中扮演海娃的演员蔡元元,在没拍这部电影以前就看过《鸡毛信》小人书,海娃身上闪耀的勇气、智慧与赤子之心,点亮了他最初的精神火种。

图片

“掌上乾坤——阅读里的时代记忆”连环画展上的部分展品

  二

  在电影院尚未普及、电视机还是奢侈品的岁月,小人书以低廉的价格“敲”开了千家万户的门扉。在那个年代,为何那么多人爱读小人书?

  把图书馆塞进巴掌间。小人书尺寸虽小,巴掌大的开本可以轻松塞进裤兜,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就像一座座微型图书馆,方寸之间,囊括古今中外的绮丽幻想。《铁道游击队》里老洪飞身扒火车的剪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红星帽、神话传说中的奇珍异兽、历史故事中的帝王将相、安徒生童话中的奇思妙想……在阅读资料稀缺的年代,小人书成了最普遍的读物,作为精神食粮,滋养着无数人清苦却盛满绮梦的童真岁月。

  把大部头变成“微短剧”。小人书大多基于文学名著改编,编者将大部头浓缩成一本本可读性更强的小册子,就像现在流行的“微短剧”,可拿在手头随时翻看。比如,《三国演义》全书几十万字,人物众多、剧情复杂,半文言半白话的表达也有一定的阅读门槛。195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三国演义》小人书,把复杂的剧情分解成“凤仪亭”“白门楼”等60余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语言也进行了精简。随便拿起其中一册,就可以毫不费力地阅读,看得有滋有味。

  把通俗书编成“艺术品”。人书虽是通俗读物,但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连环画大师的精雕细琢,成了可反复品味的“艺术品”。捧起一本小人书,不仅可以品读生动鲜活的故事,还能从严谨的构图、传神的线描中习得美学的熏陶、文字的厚重。贺友直画《山乡巨变》时,特意跑到湖南益阳蹲点,前后画了三回才画好,把农具怎么摆、斗笠怎么戴描绘得纤毫毕现,农民朋友交口称赞他是实实在在的“内行”;王叔晖创作《杨门女将》时,认真研究人物服装和发式,费尽心思推敲构图,一幅画有时画上几次还不满意。现如今,是否具有艺术性,也成为衡量小人书收藏价值高低的一个维度。

  三

  随着电视、电影等娱乐方式的普及,小人书的“黄金时代”在上世纪90年代悄然落幕,随后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在一些人看来,那些躺在旧书箱里的小人书,似乎成了过时的古董。或许很多人好奇,时至今日,小人书还活着吗?

  小人书依然顽强地活着,它的新故事很多。图文并茂的小人书,现在依然是较受欢迎的读物之一。人民美术出版社基本每年都有小人书新作出版,近些年来年均销售额增幅高达20%。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也是经久不衰,于2013年再版,生动的图画、精练的文字,为90后、00后、10后带来了新奇的视觉享受,豆瓣评分超9.5。戏剧家曹禺在为其所作序言中写道:“求知总是从简易、从形象、从兴趣起。看图识字是个好方法,看图认识世界文学,也是一条途径。”

图片

“掌上乾坤——阅读里的时代记忆”连环画展上,小人书摊吸引不少家长和小朋友打卡

  因为本身承载了时代记忆、艺术价值,小人书的收藏价值也是水涨船高。如今,在北京潘家园,总有人在旧书堆中淘宝。藏家们、藏书爱好者们像考古学家般考究小人书的品相、版本,津津乐道。据了解,一本品相完好的50年代版《渡江侦察记》,价值已经过万元。浙江瑞安也有一位小人书收藏家,把上万册泛黄的小人书视若珍宝。他认为小人书是无价之宝,决定把这些小人书都留给孙女,让它们传承下去。

  此外,小人书的传播形式也有了突破,以新“面貌”和读者见面。比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黑神话:悟空》艺术展里,连环画大师戴敦邦笔下的孙悟空形象与游戏手办形成奇妙互动;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掌上乾坤——阅读里的时代记忆”连环画展上,《葫芦兄弟》遇上了《米老鼠》,《罗密欧与朱丽叶》隔着展柜凝望《梁祝》,经典小人书的艺术魅力不减。展览开放3周,共迎来近4万人参观打卡。

  变的是皮相,不变的是筋骨。站在数字时代回望,那些曾经被翻阅千万次的小人书,恰似文化长河中的鹅卵石,历经岁月打磨反而更显温润光泽。它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就像西湖边的古树,年年褪去旧皮,却不断发出新枝,将绿荫投向大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