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而言,有家即有风。家风,或如长辈的絮絮叮咛,朴素而亲切;或如镌刻于族谱的家规家训,庄重而恒久。优秀的家风,其生命力足以穿透时空阻隔,滋养一代代人。
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绝非小事小节。那些家长里短看似细枝末节,实则牵系着干部的作风底色,也与整个社会的风气清浊休戚相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并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然而,有的领导干部却将家风视为纯粹的“一家之私”,认为“如何教育子女”“怎样过好日子”等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众多落马官员在忏悔录中不约而同地痛陈一个关键词——“家风失守”。有的人不重视家庭家教,长期忽视家庭生活与情感沟通,将对家庭的投入视为可有可无。有的或因工作繁忙心生愧疚,或受自身成长经历影响,试图通过物质满足或降低要求来弥补对家人的亏欠,面对家人或亲属的不当言行,采取默许、迁就甚至放任的态度。还有的将公权视为荫庇家族、光耀门楣的“私器”,利用职权为家人亲属谋取利益,使家庭成为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的“后花园”,最终坏了家风、害了家人。
之所以说家风不是小事小节,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家风是一面镜子。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若是“小家”都磕磕碰碰,又谈何服务“大家”?在“家”这个看似私人的空间里,干部对家人亲属的态度与要求,恰恰是其党性修养、权力观念最真实、最本色的流露。其对家人的约束或放纵、对公私界限的把控或模糊、对特权诱惑的警惕或追逐,无不赤裸裸地映射出其最核心的党性修养、最真实的权力观念。
家风是一道防线。“堤溃蚁孔,气泄针芒”,腐败的滋生蔓延,往往始于监管的盲区和防线的松动。家庭作为相对私密的场所,恰是权力监督链条上的关键末梢。梳理一些腐败分子的案例,“全家腐”“兄弟连”“父子局”“夫妻档”等不在少数,许多违规都始于“家里人说句话”“枕头边吹个风”。当“家里人打个招呼”“亲属行个方便”等“小节”被默许,往往就是滑向深渊的开始。若有家风作为一道防线,亲人之间互相提醒、防微杜渐,就能加固反腐大堤的根基。
家风是一扇窗口。领导干部的家风还是群众观察党风、政风的窗口。许多群众对党员作风的印象往往来自身边某位干部的家风。领导干部的家人是否低调、子女是否张扬、老人是否跋扈,都影响着大家的判断。2018年,某市一位领导干部的家人在微信群的聊天记录引起舆情,她不仅炫耀孩子已“内定”,还嚣张地让校方给女儿道歉。事情被发到网上后,引起了全网反感。这种直观冲击,对群众朴素正义感的伤害是深远的。
位于平湖的陆绩家风馆,照壁上刻着一个大大的廉字 图源:“南湖清风”微信公众号
所以,领导干部重视家风,不仅是一道道德命题,也是一种党性修养和纪律要求。古人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领导干部手握公共权力,其家之风气天然处于聚光灯下,为社会所瞩目、所效仿。可以说,一地干部的家风正则引领一方清朗,家风不正则可能带偏一片风气。
今天,我们谈全面从严治党,当然绕不开“齐家”,首先是要发挥好制度的作用,用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细化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从业和经商情况的核查与动态监管。许多软性探索也有启示意义。比如有些地方把“干部家访”常态化,走进社区听听邻居们的真实评价,发挥社区监督、群众监督的“探头”作用;有些地方则通过提醒函,对一些“家事”做好提醒,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小事当慎,小节当拘。”领导干部要摆正心态,主动把纪律规矩带回家。监督穿透家门,不是要窥探隐私,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也不妨多学习革命先辈们的治家经验,他们的家规既讲情谊,又讲风格,值得经常琢磨。“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泽东同志的“家风三原则”就发人深省。再如,兰考县当年有些领导常年不买票看戏,焦裕禄发现自己儿子也看了“白戏”,于是严肃地作了深刻检查,还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
建好“小家”和服务“大家”同样重要。家风建设始终围绕着“家”字来展开,家是一个情感流动的地方,家风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多参与家庭生活,才能共同涵养好的家风。领导干部应有意识地挤出一些时间,回归为人子女、配偶、父母的角色。在餐桌上、闲谈间、共处时,或是聊聊彼此生活中的趣事、难事,或是听听家人的感悟、建议,以身作则影响家人。像《县委大院》主角梅晓歌的母亲,不请托、不插手、不干预,为儿子筑起廉洁防线,跟儿子相处不多,但总能适当点拨。反观家风败坏的领导家庭,家人之间大多缺少有效沟通。
家风这件事,其实关系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大节。严家教、正家风,是每个家庭都必须修好的一门“必修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