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职场内耗能治愈吗

字体:
—2025—
07/26
11:22:48
2025-07-26 11:22:48 来源:浙江宣传

  职场中,不少人正深陷内耗旋涡:有人因反复纠结“是否该拒绝额外工作”而焦虑失眠;有人因过度在意“同事的一句评价”而自我怀疑;还有人在“想做好却怕做错”的矛盾中停滞不前……

  职场内耗就像看不见的裂缝,许多人拼命往池子里放水,却还是流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地狼藉。面对职场内耗,该如何缓解?

  

  职场内耗被网友称为“看不见的精神拉锯”,不像加班那样有明确的时间刻度和工作强度,却让人产生一种焦虑感、无力感,具体呈现为三种状态:

  比如,自我怀疑的“循环怪圈”。内耗者常将“一次失误”放大为“能力不足”,将“他人肯定”等同于“自我价值”。内耗者甚至会因领导一句批评就能在心里推演出一整套剧情:从“是不是我考虑得不够周全”,到“同事们会不会觉得我不靠谱”,最后演变成“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做这个岗位”。其实,谁的职场没踩过坑?但内耗者偏要把“一次失误”拼成“能力全景图”,把“他人批评”翻译成“自我否定书”,反复咀嚼负面情绪却难以自拔。

  比如,效率低下的“空转状态”。内耗者往往“想得多、做得少”,在“准备”与“犹豫”中浪费时间。接到工作的规划任务,先花一小时在网上刷“如何写好规划”,又纠结“用图表还是文字呈现”,最后在“要不先放放”的拖延中,让deadline步步紧逼;跨部门协作时,明明打个电话就能理顺的流程,偏要在“对方会不会觉得我麻烦”的顾虑里犹豫半天。这种“想太多、做太少”的状态,不是任务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戏”太多。

  比如,看不到未来的“迷茫倦怠”。不少人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岗位上干了三五年,技能熟得能闭着眼操作,可再往上发展,要么没机会,要么看不到方向。像有些技术岗,干到一定年限还是重复写代码,想学新技能却担心没人带也学不会。工作一旦沦为机械重复,内耗者便会因为“看不到意义”陷入倦怠,开始质疑工作价值。

  

  职场里的内耗,往往是个体心态与周遭环境拧巴到一起的结果,拆开来看还有这几重诱因。

  认知偏差的“放大镜效应”。有人总把“阶段性困难”当成“永久性失败”。比如负责的项目第一次落地出了岔子,就认定“我天生不适合做项目”;跟同事对接时产生分歧,便琢磨“是不是对方故意针对我”。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就像拿放大镜看针眼——把偶然失误放大成能力缺陷,把正常分歧解读成人际关系危机。更有人习惯“预支焦虑”:任务还没开始,先在心里焦虑“搞砸了怎么办”;明明能胜任的工作,偏要纠结“万一出意外”的小概率事件。

  环境机制的“粗放管理”。这类粗放管理好比给职场人画了张“模糊地图”,让精力耗在无形处。有的公司招人时看似专业十足,入职后却连岗位职责都无法明确;有的单位工作流程混乱,任务分配不清,让下属疲于应对,精力被无谓消耗;更有甚者,把员工当成“工具人”,项目紧急时催你“今晚必须搞定”,项目结束后连句“哪里可以改进”的反馈都没有。这种“只用不养”的环境,“职业倦怠”只会日积月累。

  评价体系的“标准错位”。有的公司,论业绩,不看你啃下了多少硬骨头,只看报表上的数字够不够亮眼;评先进,不看你解决了多少问题,只看你在会议上的发言够不够花哨。就像有人埋头打磨产品半年,不如同事一场热闹的直播带货吸睛。这种错位的评价标准,难免让人陷入内耗怪圈。

  

  职场人对抗内耗,没法“一劳永逸”。那么,如何从改变自己入手,让心境敞亮起来,情绪积极起来?

  别让“想太多”变成“干不了”。面对棘手任务,与其空想内耗,不如行动拆解,化为轻松可及的小目标。比如,一份陌生的市场报告,就可以拆解成查数据、搭框架、分块撰写、修订定稿等小单元。职场里的很多焦虑,都源于把“整体困难”当成了“不可逾越”。就像有人怕跟上司沟通,其实可以先写好提纲,把怕被批评的情绪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当注意力从担心结果转移到推进过程,心里的石头自然会轻下来。

  别让“别人怎么看”盖过“自己怎么做”。与其纠结适应别人的评价标准,不如给自己定个内在评价标准。比如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今天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比昨天多会了哪项小技能?有没有在一件事上做得比上次好?职场从来不是“单人秀”,但也不该是“模仿秀”,当你清楚自己要什么,就不会被外界的各种声音带偏,内耗的空间自然会缩小。

  别让“没意义”变成“不行动”。对抗内耗的关键,是给生活注入“确定的甜”。哪怕是整理好杂乱的电脑文件夹、优化一个常用的工作模板、跟客户多聊透一个小需求,这些“小确幸”都能对抗“做什么都没用”的虚无感。职场里的价值感,从来不是干成大事的瞬间爆发,更多是把小事做好的日积月累。当你在点滴行动里看到自己的力量,内耗的土壤也就慢慢贫瘠了。

  职场从来不是“演话剧”,不需要时刻紧绷着“完美人设”,与其在心里上演八百场大戏,不如低头把脚下的路踩实——毕竟,能打败你的从来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场停不下来的“内心拉锯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